安徽省临床医学应用技术项目(2008A054)
- 作品数:5 被引量:32H指数:3
- 相关作者:胡冰季楚舒何义富徐腾云陈健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临床医学应用技术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卫生厅医学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晚期结直肠癌伊立替康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关系被引量:18
- 2010年
- 目的: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转移酶1A1(uridine-diphospho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1A1,UGT1A1)作为伊立替康重要的药物代谢酶,其基因多态性可显著影响该酶的活性。本研究旨在观察UGT1A1*28基因多态性与晚期结直肠癌伊立替康化疗疗效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64例接受伊立替康/氟尿嘧啶一线化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DNA,应用直接测序法检测UGT1A1*28 TATA盒基因序列,并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化疗不良反应和近期疗效的关系。结果:51例(79.7%)患者的UGT1A1*28基因启动子区TA序列重复6次,为纯合野生型(TA)6/(TA)6;10例(15.6%)患者的基因型为TA序列重复6次和7次的杂合型(TA)6/(TA)7;3例(4.7%)患者的TA序列重复7次,为纯合突变型(TA)7/(TA)7。UGT1A1*28非野生型的基因多态性可增加患者发生Ⅲ度以上腹泻的风险(38.5%vs9.8%,P=0.035);UGT1A1*28非野生型基因患者接受伊利替康化疗时,需要下调剂量的比率明显高于野生型基因者(46.2%vs15.7%,P=0.046)。64例患者中28例(43.8%)化疗有效,其中UGT1A1*28野生型基因者22例,非野生型基因者6例,2组的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2%vs43.1%,P=0.845)。结论:在应用伊立替康化疗的患者中,UGT1A1*28基因启动子区TATA盒基因多态性(TA)6/(TA)7或(TA)7/(TA)7基因型可增加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接受伊立替康化疗后,发生Ⅲ度以上腹泻的风险,但不影响化疗的近期疗效。
- 季楚舒何义富胡冰王刚姚艺伟陈健单本杰孙玉蓓王勇江丰收胡长路
- 关键词:UGT1A1基因多态性晚期结直肠癌伊立替康化疗不良反应直接测序法
- 一线应用紫杉醇联合萘达铂治疗晚期食管癌近期疗效观察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萘达铂方案一线治疗晚期或手术/放疗后转移复发性食管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给药方案为紫杉醇135~150mg/m^3,3h静脉滴入,d1;萘达铂80mg/m^3,2h静脉滴入,d2,每个周期为21d。疗效评估用RECIST疗效评价标准;不良反应评估用NCICTC3.0标准。结果:有效率(RR)50.0%(14/28),稳定率(SD)35.7%(10/28),进展率(PD)14.3%(4/28)。主要不良反应有粒细胞细胞下降78.6%(3/4度21.4%),贫血57.1%(3/4度10.7%),血小板下降50.0o.4(3/4度10.7%),恶心60.7%(3/4度7.1%),呕吐50.0%(3/4度3.6%),2例(7.1%)患者推迟化疗但均≤1周,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紫杉醇联合萘达铂治疗晚期或手术/放疗后转移复发性食管癌具有较好的疗效且有较好的耐受性。
- 何义富胡长路徐腾云范平生蒋骑张丽娟朱磊陈曼萍季楚舒胡冰
- 关键词:紫杉酚药物疗法
- 二氢嘧啶脱氢酶及其基因检测与指导化疗的研究进展
- 2009年
- 药物疗效和毒性存在个体差异是临床常见的现象,癌症患者接受化疗时更为明显,一直受到临床医生关注。不少临床因素影响人体对药物的反应,但是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与分子药理学,特别是基因组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不同反应大多源于基因的多态性。文章总结二氢嘧啶脱氢酶及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进展,理解两者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实现5-氟尿嘧啶个体化化疗。
- 何义富季楚舒胡冰
- 关键词:二氢嘧啶脱氢酶氟尿嘧啶单核苷酸多态性药物疗法
- 胃肠道癌腹腔化疗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1年
- 胃肠道癌腹膜转移是胃肠道癌术后复发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腹腔化疗作为区域性治疗手段,治疗腹膜转移有其药代动力学优势,但在临床实践中也同时显示出诸多副反应及局限性。近年来研究证明,腹腔化疗联合腹膜切除术尤其是术后早期化疗及术后热灌注化疗治疗胃肠道癌腹膜转移可提高生存率,腹腔化疗的优势亦能充分发挥。
- 徐腾云胡冰
- 关键词:胃肠道癌腹膜转移腹腔化疗
- 分子标志物在大肠癌辅助化疗方案决策中的地位和影响
- 2010年
- 何义富季楚舒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分子标志物辅助化疗药物遗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