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20558044)

作品数:9 被引量:738H指数:8
相关作者:蓝崇钰束文圣邓冬梅廖斌杨兵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鸭跖草
  • 2篇污染
  • 2篇宝山堇菜
  • 2篇
  • 2篇CU
  • 1篇亚细胞
  • 1篇亚细胞分布
  • 1篇氧化酶
  • 1篇遗传性
  • 1篇抑制消减杂交
  • 1篇杂交
  • 1篇植物修复
  • 1篇治理方法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型
  • 1篇生物富集
  • 1篇生物富集系数
  • 1篇生物进化
  • 1篇土壤污染
  • 1篇转基因番木瓜

机构

  • 8篇中山大学

作者

  • 8篇蓝崇钰
  • 7篇束文圣
  • 4篇杨兵
  • 4篇廖斌
  • 4篇邓冬梅
  • 2篇刘威
  • 1篇叶长明
  • 1篇王宏镔
  • 1篇林里
  • 1篇魏祥东
  • 1篇卢志菁
  • 1篇栾天罡

传媒

  • 3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宝山堇菜(Viola baoshanensis)——一种新的镉超富集植物被引量:386
2003年
通过野外调查和温室试验,发现并证实宝山堇菜(Viola baoshanensis)是一种Cd超富集植物。自然条件下,宝山堇菜地上部Cd平均含量为1168 mg/kg,变化范围为465~2310mg/kg;地下部Cd平均含量为981 mg/kg,变化范围为233~1846mg/kg。地上与地下部Cd含量比值变化范围0.41~2.22,平均为1.32。Cd生物富集系数变化范围为0.75~5.2,平均为2.38.营养液培养试验研究表明,宝山堇菜地上部Cd含量随生长介质中Cd浓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营养液Cd浓度为50 mg/L时,地上部Cd平均含量达到4825 mg/kg,在Cd浓度为30 mg/L时,生物量达到最大值;地上与地下部Cd含量的比值变化范围为1.14~2.22,平均为1.67,显示宝山堇菜不仅可以超量吸收Cd,而且可以从地下向地上部有效输送。宝山堇菜的发现将为Cd超富集植物的生理、生化、遗传和进化及其在Cd污染土壤修复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重要材料。
刘威束文圣蓝崇钰
关键词:宝山堇菜植物修复土壤污染生物富集系数
湖南堇菜科一新种——宝山堇菜被引量:9
2003年
发现湖南堇菜科一新种———宝山堇菜 ,模式存中山大学植物标本室 (No 2 0 0 3_3_30_Bao)。
束文圣刘威蓝崇钰
关键词:堇菜属宝山堇菜
重金属污染生态学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241
2005年
重金属污染生态学的研究迄今已有近 5 0 a的历史 ,在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和环境标准的制定、重金属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重金属污染治理、元素分析测定方法和规范、对生物体的毒性及生物体的响应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出版了很多专著。在对重金属污染生态学研究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 ,以重金属在生物体内的行为特征 (吸收、迁移、富集、毒害、解毒和抗性等 )为主线 ,从微观和宏观水平 ,系统综述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分析了尚存在的一些问题 ,最后从生物对重金属污染适应的分子机理、治理方法和技术的创新性。
王宏镔束文圣蓝崇钰
关键词:分子机理治理方法复合污染生物进化
T4转基因番木瓜遗传性和果实品质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对T4代转基因番木瓜进行了分子生物学和果实品质分析,结果表明,筛选获得的转基因番木瓜均为转番木瓜环斑病毒(PRV)复制酶突变体基因(RP),且对PRV抗性达到了高抗或免疫,RP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能稳定遗传至后代并在RNA水平上表达.在田间种植时,转基因木瓜的生长状况普遍好于普通番木瓜,尤其在生长后期(10月以后),普通番木瓜100%发病(大规模种植时),而大部分(约91.8%)转基因植株生长良好,果实较多且表面光洁、基本上无环斑.与非转基因亲本相比,T4代转基因番木瓜的果实长度增加2.6%~5%,果实直径变小0.6%~1.5%,果肉厚度增加了12%~15%,因而果实形状与亲本相近或更好,且信用价值更高.转基因番木瓜果实中水分、蛋白质、氮、脂肪、还原性糖、维生素A、维生素C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与对照都无显著性差异,即转基因番木瓜与亲本具有实质等同性,这表明转入的外源基因对番木瓜果实品质没有不良影响.
魏祥东蓝崇钰卢志菁叶长明
关键词:转基因番木瓜分子检测果实品质
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中差异表达cDNA片段的克隆与分析被引量:9
2004年
一种新的基因克隆技术称为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SH)用于研究生长于2种生态环境(古铜矿山和正常土壤)中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的基因表达差异。分别以Cu矿山鸭跖草作为检测子,非Cu矿山鸭跖草作为驱赶子,建立了生长于Cu矿山生态环境中鸭跖草的差异表达cDNA文库,此cDNA文库代表在Cu矿山鸭跖草中特异表达的cDNA。通过反式Northern杂交筛选出3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序列分析表明其中一个cDNA为CaM-like基因。进一步对此基因进行Virtual Northern分析,结果初步表明此基因在生长于古铜矿山上的鸭跖草中上调表达。
廖斌邓冬梅杨兵束文圣栾天罡蓝崇钰
关键词:VIRTUAL
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对铜的耐性和积累研究被引量:42
2003年
采用溶液培养法 ,研究了生长于铜矿山上的鸭跖草 (Commelinacommunis)和生长于正常土壤中的鸭跖草对Cu的耐性和吸收积累的差异 .实验显示 ,随着溶液中Cu浓度的增加 ,生长于矿山的鸭跖草的干重、生长速率均增加 ,而生长于非矿山的鸭跖草的干重、生长速率降低 ,2种鸭跖草体内含Cu总量和根、茎、叶Cu含量均随着培养液Cu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两者呈明显正相关 .在相同Cu处理浓度下 ,矿山的鸭跖草体内Cu的含量高于非矿山的鸭跖草体内Cu含量 ;Cu在 2种鸭跖草体内各器官的分布一致 ,均为根 >茎 >叶 .在高Cu浓度处理下 ,矿山的鸭跖草地上部Cu含量 根Cu含量的比值不超过 1,但随着溶液中Cu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而非矿山的鸭跖草除去对照处理 ( 0 2 5μmol L)外 ,地上部Cu 根Cu比值为 40— 2 40 μmol L ,随着溶液中Cu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其比值超过了 1,但到了 3 2 0 μmol L时开始急剧下降 .
廖斌邓冬梅杨兵束文圣林里蓝崇钰
关键词:鸭跖草
铜在鸭跖草细胞内的分布和化学形态研究被引量:36
2004年
运用差速离心法和化学试剂逐步提取法分析了Cu在鸭跖草Commelinacommunis根、茎、叶的亚细胞分布及贮存形态。结果表明,细胞壁是鸭跖草根中Cu结合的主要位点,其次为含核糖核蛋白体的细胞溶质部分,而在叶中,Cu主要分布在含核糖核蛋白体的细胞溶质部分中,其次分布在含细胞壁部分;茎中,随着外界Cu浓度的提高,Cu向细胞壁部分的分配减少,而向含核糖核蛋白体的细胞溶质部分的分配增加。根、茎、叶中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结合Cu量较少。在各种形态铜中,根部以去离子水提取态占优势,茎部和叶部,以去离子水和乙醇两种提取态占优势,其它结合形态的Cu在根中比例较低,在茎、叶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显示鸭跖草体内Cu的分布特征和形态特征与其耐性和富集Cu有密切联系。
廖斌邓冬梅杨兵束文圣蓝崇钰
关键词:CU亚细胞分布
Cu^(2+)对两种生态型鸭跖草Cu积累和抗氧化酶的影响被引量:20
2004年
在Hoagland培养基中加入CuSO4模拟Cu2+污染环境,比较了不同Cu2+浓度([Cu2+])对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耐性生态型和敏感生态型的耐性、Cu积累和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生态型鸭跖草的Cu2+中毒临界浓度和中毒症状有明显的差异,[Cu2+]≥40祄ol/L时,耐性生态型鸭跖草的耐性明显高于敏感生态型.耐性生态型鸭跖草叶和根中的Cu2+含量都明显高于敏感生态型,根中更为明显.不同生态型甚至同一生态型不同器官的POD、CAT、SOD活性对Cu2+的敏感性不同.一般来说,根对Cu2+的敏感性高于叶;POD活性对Cu2+的敏感性高于CAT和SOD.根比叶在清除丙二醛(MDA)的过程中起更重要作用.耐性生态型鸭跖草叶和根中CAT、POD和SOD活性、叶中MDA的变化并没有与根中MDA含量的变化趋势(大幅增加)保持一致,表明除了抗氧化酶外,可能还存在其他机制影响耐性生态型与敏感生态型鸭跖草在Cu2+耐性上的差异.
杨兵廖斌邓冬梅束文圣蓝崇钰
关键词:CU^2+生态型抗氧化酶鸭跖草
Field released transgenic papaya effect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enzyme activities被引量:22
2006年
Soil properties,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enzyme activities were studied in soil amended with replicase (RP)-transgenic or non-transgenic papaya under field conditions. Compared with non-transgenic papaya,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were observed in total nitrogen in soils grown with transgenic papaya. There were als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 in the total number of colony forming units (CFUs) of bacteria, actinomycetes and fungi between soils amended with RP-transgenic plants and non-transgenic plants. Compared with non-transgenic papaya, the total CFUs of bacteria, actinomycetes and fungi in soil with transgenic papaya increased by 0.43-1.1, 0.21-0.80 and 0.46-0.73 times respectively. Significantly higher (P〈0.05) CFUs of bacteria, actinomycetes and fungi resistant to kanamycin (Km) were obtained in soils with RP-transgenic papaya than those with non-transgenic papaya in all concentrations of Km. Higher resistance quotients for Km' (kanamycin resistant) bacteria, actinomycetes and fungi were found in soil planted with RP-transgenic papaya, and the resistance quotients for Km' bacteria, actinomycetes and fungi in soils with transgenic papaya increased 1.6-4.46, 0.63-2.5 and 0.75-2.30 times. RP-transgenic papaya and non-transgenic papaya produc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enzyme activities in arylsulfatase (5.4-5.9x), polyphenol oxidase (0.7-1.4x), invertase (0.5-0.79x), cellulase (0.23-0.35x) and phosphodiesterase (0.16-0.2x). The former three soil enzymes appeared to be more sensitive to the transgenic papaya than the others, and could be useful parameters in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transgenic papaya. Transgenic papaya could alter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enzyme activities and microbial communities.
WEI Xiang-dongZOU Hui-lingCHU Lee-minLIAO BinYE Chang-minLAN Chong-yu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