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8030030)

作品数:1 被引量:37H指数:1
相关作者:陈思杨李花粉江荣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亚硒酸盐
  • 1篇转运
  • 1篇转运机制
  • 1篇硒酸盐
  • 1篇小麦
  • 1篇苗期

机构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1篇江荣风
  • 1篇李花粉
  • 1篇陈思杨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1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苗期小麦和水稻对硒酸盐/亚硒酸盐的吸收及转运机制被引量:37
2011年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苗期小麦和水稻对硒酸盐(Na2SeO4)和亚硒酸盐(Na2SeO3)的吸收及转运机制.营养液中供给Na2SeO4时,正常培养的水稻地上部和根中硒的含量分别30.3 mg.kg-1和39.0 mg.kg-1,水稻吸收的硒有80%从根转移到了地上部;小麦地上部和根中硒的含量分别为1.76 mg.kg-1和6.99 mg.kg-1,62%从根转移到了地上部.而供给Na2SeO3时,正常培养的水稻地上部和根中硒的含量分别为4.40 mg.kg-1和230 mg.kg-1;小麦地上部和根中硒的含量分别为1.24mg.kg-1和88.3 mg.kg-1,仅有8.2%从根转移到了地上部.缺磷培养对水稻和小麦吸收硒的影响存在差异,与正常培养相比,缺磷培养水稻的地上部、地下部硒含量降低,而小麦的地上部、地下部硒含量增加.小麦根系吸收SeO23-的米氏常数(Km)是水稻的8.7倍,其最大吸收速率(Vmax)比水稻低14%,小麦和水稻对亚硒酸盐的吸收差异主要是根系对SeO32-的亲和力.本研究揭示了水稻和小麦对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的吸收和转运机制,为作物强化富硒提供了理论依据.作物吸收的硒酸盐向地上部的转移速率很快,而亚硒酸盐主要累积在根中.
陈思杨江荣风李花粉
关键词:硒酸盐亚硒酸盐转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