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02019)

作品数:3 被引量:16H指数:3
相关作者:朱晓亮曾抗李富利李国锋陈志良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利多卡因
  • 2篇醇质体
  • 1篇体外
  • 1篇体外经皮吸收
  • 1篇透皮
  • 1篇透皮吸收
  • 1篇皮肤刺激
  • 1篇皮肤刺激性
  • 1篇组方
  • 1篇组方研究
  • 1篇理化性
  • 1篇理化性质
  • 1篇纳米乳
  • 1篇经皮吸收
  • 1篇包封
  • 1篇包封率
  • 1篇包封率测定
  • 1篇HPLC
  • 1篇刺激性

机构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佛山市高明区...

作者

  • 3篇曾抗
  • 3篇朱晓亮
  • 2篇李富利
  • 1篇陈志良
  • 1篇李国锋
  • 1篇彭学标
  • 1篇吴东泽
  • 1篇石德顺

传媒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皮肤性病诊疗...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利多卡因醇质体的理化性质及其皮肤刺激性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制备利多卡因醇质体,并对其理化性质及皮肤刺激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超声注入法制备利多卡因醇质体,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和激光粒度仪分析其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采用透析法和HPLC法测定利多卡因醇质体的包封率,对不同温度下保存60天后的利多卡因醇质体的包封率进行测定以评估其稳定性,通过豚鼠皮肤刺激试验对利多卡因醇质体的皮肤刺激性进行分析。结果:利多卡因醇质体为圆形囊泡结构,粒径为31.33±2.63 nm,多分散指数为0.42±0.21,显示粒径分布较为均匀,其包封率为(52.85±0.36)%,保存在25±1℃时泄露最少,豚鼠完整及破损皮肤经利多卡因醇质体处理后均未见红斑和水肿反应,行组织学检查也未见明显炎症改变。结论:利多卡因醇质体具备理想的理化性质且对皮肤无刺激性,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经皮局麻制剂。
石德顺李富利吴东泽曾抗朱晓亮
关键词:利多卡因醇质体皮肤刺激性
利多卡因醇质体的组方研究及其包封率测定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研究制备5%利多卡因醇质体的最佳组方,并对其包封率进行测定。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设定5%利多卡因醇质体的组方并采用超声注入法进行制备;结合透析袋平衡透析法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各组方醇质体的包封率,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筛选出最佳组方。结果:5%利多卡因醇质体的最佳组方构成为:5%的利多卡因、35%的无水乙醇、5%蛋黄卵磷脂、0.2%的胆固醇及54.8%的超纯水;所制备5%利多卡因醇质体的包封率为(52.85±0.36)%。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制备5%利多卡因及其包封率测定的方法简便、快速、准确,所制备的利多卡因醇质体的包封率较为理想,从而为相关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富利朱晓亮彭学标曾抗
关键词:利多卡因醇质体HPLC
利多卡因纳米乳制备及体外经皮吸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制备5%利多卡因纳米乳,考察利多卡因纳米乳对离体大鼠皮肤的透皮能力。方法伪三元相图法结合origin软件分析确定制备5%利多卡因纳米乳的最佳Km值(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比值)及各组份比例;Zeta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乳粒径大小及分布范围;透射电镜观察纳米乳形态及体系类型;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比较含5%利多卡因的纳米乳、凝胶和酊剂的累积透皮吸收量Q和表观皮肤透皮速率(Kp)值,分析利多卡因纳米乳的透皮渗透类型。结果利多卡因纳米乳平均粒径为(29.8±14.4)nm,其中98%的粒径范围介于15.1~45.5nm之间,2%介于77.9~261.3nm之间;纳米乳体系为大小不均的球形多分散体系;纳米乳的Kp值(3.07±0.74cm·h-1)显著高于凝胶[(1.27±0.35)cm·h-1]和酊剂[(0.97±0.18)cm·h-1],纳米乳的透皮速率为[(69.82±7.48)μg·cm-2·h-1],透皮过程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过程。结论伪三元相图法结合origin软件分析确定纳米乳各组份比例的方法简便、准确,马尔文粒径测定结合透射电镜观察测定纳米乳的粒径、分布、形态及体系类型的方法较为全面,利多卡因纳米乳有较强的透皮能力,有望成为新型皮肤局麻透皮给药制剂。
朱晓亮李国锋曾抗陈志良
关键词:利多卡因纳米乳透皮吸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