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0-02)
- 作品数:7 被引量:281H指数:5
- 相关作者:陈仲新杨鹏何英彬陈佑启唐华俊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黑龙江省林副特产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历史地理更多>>
- 大豆种植适宜性精细评价及种植合理性分析——以东北三省为例
- 本文建立了一套涵盖自然和经济影响因子的大豆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东北为例进行了适宜性的研究;指标体系中不但考虑了温度、降水和日照气候三个要素在不同生长期对于大豆种植适宜性的影响,还应用了基础设施、科技进步及农民意愿等社...
- 何英彬姚艳敏李建平陈佑启陈仲新杨鹏黄青于士凯
- 关键词:大豆指标体系
- 文献传递
- 基于环境因子的笃斯越橘结实规律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对大兴安岭—黑河地区—小兴安岭一线开展笃斯越橘种质资源调查,了解野生资源现状。基于对笃斯越橘的形态、密度、产量、生境、物候等特征类型进行区分,发现郁闭度对笃斯越橘结实量的影响规律。随着郁闭度上升,株高上升、密度降低,平均单株结实量上升;随着郁闭度下降,株高降低、密度升高,单株结实量下降。
- 曹焱王勇翁海龙张文达孟庆峰
- 关键词:笃斯越橘种质资源环境因子
-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机制研究新进展被引量:55
- 2013年
-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已成为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与热点。作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领域焦点之一的驱动力机制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它也是土地利用变化问题最核心的研究部分。现有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总结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研究的层次性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影响因子时空尺度效应与一致性、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影响因子定量化与空间化,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机制研究未来发展趋势,以期对深入理解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内在和外在机制以及促进该领域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何英彬姚艳敏唐华俊陈佑启陈仲新杨鹏于士凯
- 关键词:土地利用
- 大果沙棘形态与结实特征效果评价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针对中国野生沙棘果小、多刺、难采摘,生产中不能大规模推广种植等方面的缺点,近年来开始从俄罗斯引进优良沙棘品种(大果沙棘)。通过开展8个大果沙棘品种在哈尔滨地区的栽培实验,观测不同品种大果沙棘在当地生长适应性、形态特征以及结实情况,通过建立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大果沙棘开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哈尔滨地区,无刺丰表现最佳,可以作为推广栽培的优选品种;丘伊斯克等5个品种表现尚可,有一定推广价值;辽阜1号和契切克的表现最差,不建议作为推广首选品种。
- 曹焱蒙宽宏孟庆峰刘刚刁秋实王洪梅张文达
- 关键词:大果沙棘形态学评价
- 不同政策情景下荒漠化地区土地耕作适宜性评价被引量:14
- 2010年
- 针对目前耕地适宜性评价中存在指标缺乏表达农民意愿及生态限制性因子的缺陷,应用基于生态限制性因子指标体系开展了中国荒漠化地区土地耕作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在粮食安全政策导向情景下,荒漠化地区土地耕作适宜性较高的地区集中分布在亚湿润干旱区及半干旱区的局部地区,占地37×104km2;在生态环境政策导向下,荒漠化地区土地耕作适宜性较高的地区集中分布在内蒙古南部、西藏南部、新疆北部的局部地区,占地约26.9×104km2;由于政策导向的不同,宜耕减少地区主要集中于内蒙古东部和西藏南部的局部地区。该研究为大空间尺度土地耕作适宜性评价及多指标、尤其是生态限制指标的实用及不同情景的设置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 何英彬唐华俊杨鹏姚艳敏陈佑启陈仲新李建平
- 关键词:生态土地利用区域规划土地适宜性荒漠化地区粮食安全
- 中国农村居民点研究进展被引量:14
- 2010年
- 笔者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研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对农村居民点研究提供参考。根据农村居民点的研究进展情况,从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及其变化、农村居民点演变驱动力机制、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有关农村居民点问题、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及其他有关农村居民点的研究等五个方面系统地总结农村居民点的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研究的理论体系还需完善,空间分布提取方法有待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方法尚需整合。
- 何英彬陈佑启唐华俊陈仲新辛晓平张保辉李丹丹
- 关键词:土地整理农村居民点土地资源
- 农作物空间格局遥感监测研究进展被引量:184
- 2010年
- 遥感技术因其高时效、宽范围和低成本等优点正被广泛应用于对地观测活动中,为大区域尺度掌握农作物空间格局提供了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本文系统总结了近10年来国内外农作物空间格局遥感监测在理论、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指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农作物种植面积遥感监测主要根据遥感传感器记录的不同农作物光谱特征的差异,进行不同农作物种植面积的识别,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光谱特征、基于作物物候特征和基于多源数据的农作物遥感识别方法。遥感技术应用于农作物复种模式监测主要根据时间序列植被指数描述的作物季节活动过程,利用不同的拟合方法得到作物生长曲线,实现作物复种模式有效监测。农作物种植方式遥感监测是更高层次的遥感应用,主要利用时间序列遥感数据,根据作物植被指数的变化规律区分不同作物生育周期,判断不同复种模式下作物的种植顺序和方式。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建立农作物空间格局遥感监测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发展和改进遥感影像分类方法、优化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平滑技术和提高信息提取的自动化与流程化将是农作物空间格局遥感监测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 唐华俊吴文斌杨鹏周清波陈仲新
- 关键词:遥感农作物种植面积复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