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1GXNSFE018001)
- 作品数:9 被引量:43H指数:4
- 相关作者:姜恒吴志强张良建刘晓辉庾太林更多>>
- 相关机构: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广西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桉树叶水浸出液对2种海洋微藻生长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
- 2013年
- 运用水样叶绿素荧光仪(Water-PAM)研究了桉树叶水浸出液胁迫下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和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2种海洋微藻叶绿素荧光特性〔包括PS(光系统)Ⅱ的F vF0(潜在活性)、F vF m(最大光能转化效率)、Yield(实际光能转化效率)、ETR(电子传递效率),其中F m和F0分别为最大荧光和基础荧光〕的变化,同时监测微藻的生长情况,以研究桉树叶水浸出液对海洋微藻的影响,从而为探讨华南沿海大量种植桉树所造成潜在的海洋生态问题提供一些依据.结果表明:①低浓度(以φ计,0.4、0.8、1.2 mLL)胁迫在96 h内对湛江叉鞭金藻的上述4项荧光参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高浓度(2.0 mLL)胁迫下,24 h时湛江叉鞭金藻的4项荧光参数都处于最低值,48 h时处于次低值.表明高浓度在胁迫早期(48 h内)对湛江叉鞭金藻4项荧光参数有抑制作用,而后期(72、96 h)这4项荧光参数又恢复到正常水平,抑制作用解除.②低浓度(0.4、0.8 mLL)胁迫下纤细角毛藻的4项荧光参数在24、48 h内均得到促进,而高浓度(2.0 mLL)胁迫下F vF m在24 h时为最小值,表现抑制作用;另外3项荧光参数则未受显著影响.在胁迫后期(72、96 h),纤细角毛藻的4项荧光参数均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大而增加,表现为促进作用.③就生长情况而言,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大,2种海洋微藻细胞密度的增长明显变缓.表明桉树叶水浸出液对2种海洋微藻的生长以及叶绿素荧光特性都有影响,从而将会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 姜恒吴斌阎冰邢永泽
- 关键词:纤细角毛藻叶绿素荧光细胞密度
- 广西北部湾海陆交错带两栖动物对生境的选择被引量:3
- 2013年
- 2011年9~10月和2012年5~6月对广西北部湾海陆交错带两栖动物进行调查,15种生境中发现两栖动物1目5科17种,共1823只。区系特征以华中区和华南区共同分布种为主。海陆交错带中两栖动物优势种为泽陆蛙(优势度值0.43390)和黑眶蟾蜍(优势度值0.10477),不同生境中优势种组成与优势地位不同。草地、临时水域、溪流3种生境中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相对较高,林分生境中Pielou指数较高,红树林生境中3种指数均最低。不同生境的相似系数处于0.000~0.833之间,其中农地与临时水域的相似度最高(0.833)。不同两栖动物物种对于不同生境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其中对农地、草地、临时水域3种生境选择性较高。
- 庾太林张良建刘晓辉吴云韩
- 关键词: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生境
- Cu^(2+)对两种海洋微藻生长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2013年
- 运用水样叶绿素荧光仪(WATER-PAM)研究Cu2+胁迫下,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和球等鞭金藻3011(Isochrysis galbana MACC/H59)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同时监测微藻的生长情况。结果就叶绿素荧光参数而言,湛江叉鞭金藻和球等鞭金藻3011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0,Yield和ETR均随着Cu2+浓度的增大而明显降低;就生长情况而言,随着Cu2+浓度的增大,两种海洋微藻细胞密度的增长明显变缓。在24h时Cu2+对湛江叉鞭金藻的毒性大于球等鞭金藻3011,48~96h时Cu2+对球等鞭金藻3011的毒性大于湛江叉鞭金藻,Cu2+的毒性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增大。
- 姜恒吴斌阎冰吴志强邢永泽
- 关键词:球等鞭金藻3011叶绿素荧光细胞密度CU2+
- 综合运用多种生物标志物监测海洋环境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3年
- 综合运用多种生物标志物监测海洋环境是海洋生物监测的发展趋势之一。本文在明确生物标志物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利用生物标志物监测海洋环境的发展历程。概括性总结了生物标志物的分类依据及在不同层级的响应特点。重点介绍了几种生物标志物环境监测模型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总结了各自的优点及不足,提出了综合运用生物标志物监测海洋环境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邢永泽周浩郎吴斌阎冰
-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海洋污染监测
- 红树林地埋式管网生态养殖系统浮游动物生态特征研究被引量:6
- 2014年
- 为研究红树林地埋式管网生态养殖系统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特征,于2012年8月1日—15日在系统的4个管理窗口,总进水口和自然海区分设采样点,每7d随潮汐涨落各进行1次浮游动物采样调查,同步监测该养殖系统的主要理化因子。试验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7种,其中桡足类37种,原生动物6种,其他浮游类4种;此外,还采集到各类浮游幼体12种。坚长腹剑水蚤、针刺拟哲水蚤、小拟哲水蚤以及一种半咸水猛水蚤为主要优势种。调查期间,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受系统盐度影响明显,涨潮期间浮游动物丰度均值显著高于退潮期间,多样性指数均值相对落潮期间略高,但均匀度均值略有降低。在养殖系统一个循环周期内,生态养殖活动未使红树林区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受到干扰。
- 邢永泽刘项峰赖廷和范航清吴斌
- 关键词:红树林浮游动物生态特征
- 微藻叶绿素荧光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0
- 2012年
- 对叶绿素荧光技术应用于微藻在逆境中的荧光参数变化进行综述,总结影响微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环境因子(光、温度、pH、氮、磷、化学物质、重金属)。通过荧光参数的变化了解微藻光合作用的变化,从而反映环境胁迫对微藻的影响,为微藻生理、生态、水质的观测提供参考。微藻作为水体中主要的初级生产者,对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它们的研究可以为环境监测提供另一种可能的途径或标准。
- 姜恒吴斌阎冰吴志强邢永泽
- 关键词:微藻荧光参数环境监测
- 广西沿海不同演替阶段红树群落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被引量:4
- 2014年
- 沉积物粒度分布是影响红树群落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代表广西红树群落演替趋势的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3种红树群落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3种红树群落沉积物类型均以砂和粉砂为主,随着红树林群落保存状况的逐渐变差,砂的含量逐渐上升,粉砂和黏土含量逐渐下降;沉积物粒径分布趋势均为砂>粉砂>黏土>砾。木榄和秋茄2个群落底床沉积物不同深度沉积物粒径分布规律一致,但与白骨壤群落存在差异;3种红树群落的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均呈现为双峰或多峰形态。
- 邢永泽周浩郎阎冰周如琼吴斌
- 关键词:红树群落粒径演替
- 基于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法评估近岸海洋环境压力——以广西西部沿海为例被引量:8
- 2013年
- 2011-2012年,在广西西部沿海设置5个站点,以野生文蛤作为指示生物进行3次采样监测.从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选择了钻沙所需时间、吞噬能力、溶酶体膜稳定性、血浆三价铁还原力、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及彗星率6项指标,利用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模型(IBR),整合上述生物标志物指标,并转化为形象直观的星状图,对调查站点的环境状况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各站点的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值(IBR/n)介于2.30~8.68,茅尾海的环境压力最大,北仑河口最小.虽然不同的生物标志物对污染压力的响应存在差异,但利用IBR可以有效区分文蛤所在区域的环境压力状况.利用生物标志物的监测结果与化学监测结果基本吻合.
- 邢永泽周浩郎吴斌阎冰
- 关键词:文蛤生物标志物环境压力
- 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调查被引量:5
- 2013年
- 2011年10月和2012年4—5月,对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栖爬行动物调查:保护区内共有两栖动物1目4科14种,爬行动物2目7科18种。两栖爬行动物分布型主要以东洋型为主,分布区主要以华南区与华中区共有物种为主。爬行动物的F指数、G指数、G-F指数(3.471、2.553、0.264)均高于两栖动物(1.830、1.946、-0.063),表示爬行动物的科属多样性与两栖动物相比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保护区内草丛生境中的两栖动物物种数最多,灌丛生境中的爬行动物物种数最多。
- 张良建庾太林韩增超刘晓辉苏博
- 关键词:两栖动物爬行动物G-F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