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528)

作品数:11 被引量:343H指数:10
相关作者:吴波李晓松王妍喻泓苏志珠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东北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沙地
  • 5篇毛乌素沙地
  • 4篇荒漠化
  • 3篇油蒿
  • 3篇植被
  • 2篇樟子松
  • 2篇植被指数
  • 2篇光谱混合分析
  • 2篇NDVI
  • 1篇演替
  • 1篇油蒿群落
  • 1篇幼树
  • 1篇樟子松林
  • 1篇植被覆盖
  • 1篇植被覆盖度
  • 1篇植被恢复
  • 1篇植物
  • 1篇生物结皮
  • 1篇湿润指数
  • 1篇水源

机构

  • 11篇中国林业科学...
  • 3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国家林业局

作者

  • 9篇吴波
  • 3篇王妍
  • 3篇李晓松
  • 3篇喻泓
  • 2篇卢琦
  • 2篇贾子毅
  • 2篇范文义
  • 2篇刘广峰
  • 2篇杨洪晓
  • 2篇苏志珠
  • 2篇杨晓晖
  • 1篇崔利强
  • 1篇张军红
  • 1篇董光荣
  • 1篇于春堂
  • 1篇张素红
  • 1篇慈龙骏
  • 1篇保家有
  • 1篇王冬梅
  • 1篇靳鹤龄

传媒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中国沙漠
  • 2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2篇2010
  • 4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光谱混合分析的荒漠化信息提取——以毛乌素沙地为例被引量:21
2006年
采用光谱混合分析(SMA)技术,选取农地、裸沙、沙生植被、水和盐碱地作为基本组分,以位于半干旱区的毛乌素沙地的典型地区为例,进行了荒漠化土地混合像元分解和荒漠化信息提取的尝试,并与穗帽变换和监督分类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最后采用实地调查数据和NDVI方法进行了精度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光谱混合分析技术用于荒漠化信息提取具有比较好的效果,效果明显优于常用的NDVI方法。
李晓松吴波范文义王刚杨洪晓王妍
关键词:荒漠化毛乌素沙地
基于沙地植被指数的荒漠化评价方法被引量:21
2008年
混合像元是影响基于遥感技术的荒漠化评价精度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光谱混合分析技术进行了亚像元尺度上荒漠化信息提取,并在深入研究荒漠化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利用所提取的农田信息与沙生植被信息构建了用于荒漠化评价的沙地植被指数,并与常用植被归一化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沙地植被指数对荒漠化地区植被探测能力明显优于植被归一化指数,更适合于区分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土地。对毛乌素沙地评价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十分严重。
保家有李晓松吴波
关键词:荒漠化评价混合像元光谱混合分析
基于像元二分模型的沙漠化地区植被覆盖度提取——以毛乌素沙地为例被引量:96
2007年
以ETM+为数据源,基于植被指数(NDVI)建立像元二分模型,对毛乌素沙地进行了植被覆盖度提取,然后根据实地调查数据对提取结果进行了精度验证,二者线性相关系数达到了0.92,平均精度为79.4%。研究结果表明,基于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适合于沙漠化地区的植被覆盖度提取。
刘广峰吴波范文义李晓松范楠楠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毛乌素沙地
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的修订被引量:27
2007年
为了客观反映中国荒漠化发生区域,按照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定义,利用1950—1990年间全国671个气象站的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分别采用Thornthwaite和Penman计算可能蒸散量的方法计算了湿润指数的分布,然后根据中国气候区划和中国植被区划以及中国荒漠化发生的特点等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调整,对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进行了修订,明确了荒漠化各气候类型区的地理涵义。研究结果表明:①《公约》定义的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及各气候类型区的划分标准不完全适用于中国。②中国的荒漠化发生在极干旱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区。极干旱区对应极旱荒漠,干旱区对应典型荒漠、草原化荒漠以及荒漠草原,半干旱区对应典型草原,亚湿润干旱区对应草甸草原中偏干旱的部分。③修订后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总面积约4524089.1km2,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7.1%,其中亚湿润干旱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和极干旱区分别占12.6%、28.8%、34.4%和24.2%。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修订后比修订前增加1207056.9 km2,其中亚湿润干旱区面积减少,半干旱区、干旱区和极干旱区面积增加。
吴波苏志珠陈仲新
关键词:荒漠化湿润指数干燥度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林火烧后恢复演替的空间格局分析被引量:13
2008年
火烧是天然樟子松林自然更新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该研究以火烧后12年的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樟子松大树、幼树(苗)和侵入阔叶树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探讨了火烧对天然樟子松林更新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表火干扰后,1 hm2的天然林分中保留的樟子松大树的空间格局在较小(0-625 cm)和较大(1150-5000 cm)的尺度上呈现均匀分布状态,在中尺度上趋向于随机分布(750-1125 cm),从而在林分中均匀地形成了许多林隙,侵入的阔叶树和大量的樟子松幼树(苗)在这些林隙内以群聚的状态出现。但随着火烧后林分的逐渐恢复,原有樟子松大树与阔叶树和樟子松幼树(苗)间的关系均呈现负相关,表明竞争开始出现。这种竞争最终可能会导致侵入的阔叶树死亡,同时使得聚集分布的樟子松幼苗逐渐稀疏,最终逐渐趋于均匀分布状态。掌握火烧后林分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恢复演替过程,将有助于通过合理的经营管理活动,达到人工促进林分更新的目的。
杨晓晖喻泓于春堂慈龙骏
樟子松幼树在不同林分结构中的空间分布及其更新分析被引量:12
2008年
林分结构是影响天然樟子松林更新的重要因素,而樟子松幼树的空间分布又将决定未来的林分结构。该文以内蒙古红花尔基自然保护区内天然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Ripley的单变量K函数和Hamill&Wright的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林分下樟子松幼树空间分布格局及更新情况。结果表明:①不同林分内,樟子松大树随尺度增加呈现随机分布,而樟子松幼树呈现较明显的聚集分布。②针阔混交林下,樟子松幼树多分布在阔叶树周围4 m范围内,且数量较多、发育较好,呈现出良好的更新趋势;樟子松纯林内,幼树则多分布在樟子松大树周围且数量极少,平均树高明显低于混交林内幼树,更新情况远不如针阔混交林理想。掌握樟子松幼树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更新规律有助于揭示整个林分的更新过程,为合理经营樟子松林提供依据。
毛磊王冬梅杨晓晖喻泓
关键词:樟子松林分更新
毛乌素沙地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种群空间格局对比被引量:30
2008年
以空间自相关分析、半方差分析和九项轨迹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比研究了毛乌素沙地优良固沙小灌木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在不同沙地条件下的小尺度种群格局。结果表明:在半固定沙地上油蒿种群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较强,同时斑块与斑块间隙的分化较为显著;在固定沙地上油蒿种群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较弱,同时斑块与斑块间隙的分化较轻微。半固定沙地油蒿种群的空间格局可能受控于地表风沙流,因为频繁而强烈的风沙流可以通过淘汰非聚集植株促使油蒿种群发生斑块分化。聚集斑块不仅是半固定沙地油蒿种群生存的重要形式,而且是半固定沙地油蒿种群继续发展的基础。在半固定沙地上油蒿种群的面积扩增很可能通过斑块边缘的连续性扩张过程实现。固定沙地油蒿种群缺乏斑块分化的现象可能与种群盖度高和种内竞争剧烈有关。研究结果对流沙治理具有指导意义,当把油蒿人工移栽到流动沙地时,如果将其配置为斑块与斑块间隙交替排列的格局,将有助于提高流沙固定和植被恢复重建的效率。
杨洪晓张金屯李振东吴波张忠山王妍
关键词:沙地固沙植物植被恢复
水源圈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0年
在干旱、半干旱区草场上,由于饮水的需求导致牲畜经常性地集中在水源点周围,从而使草地生态系统以水源点为中心呈梯度退化,形成水源圈.按照放牧影响程度的大小,以水源点为中心由内向外可将水源圈划分为"牺牲带"、过渡带和自然带3部分,水源圈内的植被、土壤等对放牧的响应也呈梯度变化.由于水源圈内存在着"天然的放牧梯度",使其成为研究放牧对植被、土壤的影响和自然资源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的绝佳场所.本文对水源圈的概念、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综述,并对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以促进干旱、半干旱区草场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喻泓吴波
关键词:干旱区
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的物种组成与数量分类被引量:12
2006年
通过对油蒿群落组成与特征的分析,发现油蒿群落占优势的科依次为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藜科;油蒿群落物种组成的生态-生活型特征明显,如地面芽植物较多,多年生草本植物所占的比重较大,旱生植物占重要地位,沙生植物占优势等.采用TWINSPAN分类方法将油蒿群落划分为5种类型:油蒿+沙米群落,油蒿+虫实、沙米群落,油蒿+以沙生植物为主的杂类草群落,油蒿+杂类草、禾草群落,油蒿+以中生植物为主的杂类草群落.沿油蒿+沙米群落到油蒿+以中生植物为主的杂类草群落盖度逐渐增大,物种组成逐渐增加,群落分布的地貌类型从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向固定沙地演变,可以认为是油蒿沙地植被的正向演替过程,即油蒿沙地植被的恢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群落结构渐趋复杂,群落盖度和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
王妍吴波卢琦贾子毅刘广峰
关键词:油蒿群落物种组成TWINSPAN分类毛乌素沙地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我国荒漠化的可能影响被引量:96
2006年
荒漠化和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科学界历来对此十分重视。我国是受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截止2004年,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3.62万km2,沙化土地面积173.97万km2,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和18.12%。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的情况相比,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扩展速度均出现减少和减缓的趋势,沙化土地已由90年代末每年扩展3 436km2转变为每年减少1 283km2。这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的体现,也是国家加大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和加大荒漠化防治投入的结果。我国未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荒漠化的扩展与逆转过程仍会产生影响。气候变化中的降水变化在大范围内控制着荒漠化土地的扩展与逆转过程,气候暖干化有助于荒漠化的发生与扩展,但在局部地区随着气温升高有降水增多的可能,有利于荒漠化土地的逆转。人类活动对荒漠化的影响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特别是荒漠化地区人口增长以及对农牧产品等物质需求的增加而引起的不合理经济活动是不容忽视的。要遏止荒漠化的扩展,应采取适应与减缓气候干旱化对策,消除人为荒漠化因素,并积极整治荒漠化土地,从根本上促进荒漠化土地的逆转。
苏志珠卢琦吴波靳鹤龄董光荣
关键词:气候变化荒漠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