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00540)
-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2
- 相关作者:朱元杰温海顾菊林陈江汉仇芸更多>>
-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同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甲真菌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初步调查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了解甲真菌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半定势问卷,由专科医师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共调查118例甲真菌病患者,男52例(44.1%),女66例(55.9%)。趾甲真菌病79例(66.9%),指甲真菌病70例(59.3%),趾甲和指甲均受累31例(26.3%)。主观健康感受有影响者79例(66.9%),情感受影响者108例(91.5%),思维受影响者111例(94.1%),有社交障碍者102例(86.4%)。女性甲真菌病患者在情感和思维影响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男性(P值均<0.05)。不同病程患者各生活质量因子评分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程与社交障碍呈正相关(r=0.210,P<0.05)。病甲数目与主观健康因子(r=0.206,P<0.05)和情感影响因子(r=0.290,P<0.01)呈正相关。指甲受累数目与主观健康因子(r=0.258)和社交障碍因子(r=0.252)呈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甲真菌病不仅影响患者的指、趾甲功能及美观,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 黄欣施伟民袁伟沈亮亮史玉玲张国娣朱元杰贝毅桦滕飞
- 关键词:甲真菌病生活质量社交
- 新生隐球菌对角质形成细胞活力的作用研究
- 2011年
- 目的研究新生隐球菌体外对角质形成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将新生隐球菌父代标准株与子代荚膜缺陷株于体外分别与角质形成细胞分别共培养,同时设立热灭活的菌体、空白对照,再分别设立菌体与细胞直接接触与不接触共培养相互对照,分别作用0.5 h、1 h和2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隐球菌角质形成细胞的调亡率。结果随着时间延长,与空白对照组及热灭活组比较,实验组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增加。无荚膜株与父代有荚膜株比较,无荚膜株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在作用后1 h、2 h明显低于有荚膜株。2种菌株不直接接触培养使细胞的凋亡率明显下降;不直接接触的有荚膜株与热灭活的菌体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虽然有荚膜株与无荚膜株隐球菌均可以使角质形成细胞活性明显降低,但荚膜可以显著增强菌体对细胞活力的影响;角质形成细胞活力的降低主要是通过与菌体接触培养后产生的,诱导细胞调亡需要菌体与细胞的直接接触。
- 朱元杰顾菊林陈江汉赵瑾仇芸温海
- 关键词:隐球菌角质形成细胞
- 荚膜在新型隐球菌黏附和侵袭肺泡上皮细胞中的作用
- 2008年
- 在对新型隐球菌与肺泡上皮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发现隐球菌可以与肺泡上皮细胞发生黏附,诱导自身进入肺泡上皮细胞即对细胞发生侵袭,同时对细胞的活性造成损伤,并对其过程进行了显微结构上的观察。本文利用这一模型,对荚膜在隐球菌黏附和侵袭肺泡上皮细胞中的作用做进一步的研究。
- 朱元杰黄欣顾菊林温海
- 关键词:肺泡上皮细胞新型隐球菌荚膜细胞相互作用细胞发生
- 非艾滋病患者隐球菌脑膜炎治疗与随访过程中真菌学指标分析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分析非艾滋病患者隐球菌脑膜炎治疗与随访过程中真菌学指标变化规律,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资料完整的非艾滋病患者隐球菌脑膜炎治疗与随访过程中的脑脊液真菌涂片,进行菌体计数、真菌培养和乳胶凝集试验。给予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联合口服氟胞嘧啶或氟康唑,疗程≥6周作为初期治疗,后给予氟康唑或(和)伊曲康唑口服≥2个月作为维持治疗,28例患者均完全治愈。统计学处理采用秩和检验。结果治疗前脑脊液真菌涂片阳性率为92.9%,随着治疗的进行,真菌涂片的阳性率逐渐降低,菌体计数明显减少,但初期治疗结束后仍有患者真菌涂片结果为阳性。真菌培养生长所需时间逐渐延长,所有患者在治疗开始后2周真菌培养结果均转为阴性。脑脊液乳胶凝集试验阳性率为100%,治疗和随访过程中滴度不断下降,但与菌体计数降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隐球菌脑膜炎治疗中需要综合评价真菌学指标,对每个指标需进行具体分析。
- 朱元杰张俊勇顾菊林陈江汉徐红赵瑾仇芸温海
- 关键词:脑膜炎隐球菌性真菌学
- 2000~2008年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回顾性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了解2000~2008年间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PCC)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并回顾性分析2000~2008年文献报道的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病例资料,对比分析2000~2008年与1985~2000年报道的PCC病例及免疫正常与免疫受损PCC病例的特征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检索出2000~2008年间符合PCC诊断标准的病例28例。近8a来PCC仍好发于年龄较大者,但男性更多见;免疫正常或受损宿主均可发生PCC;HIV感染患者发生PCC几率更小;外伤可能为PCC重要的诱发因素;皮疹部位仍以四肢等暴露部位为主;皮疹性质由以前较特异的化脓性指头炎或蜂窝织炎为主变迁到以溃疡、结节、红斑、肿块等非特异性皮疹为主;治疗仍以抗真菌药物口服或与手术联合为主,氟康唑仍为一线药物;预后一般较好。结论近年来PCC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宿主的免疫状态可能不影响其发生PCC的机率或影响较小,而仅影响隐球菌感染后的转归。
- 杨明辉温海朱元杰
- 关键词:真菌隐球菌皮肤隐球菌病
- 氯喹与氟康唑联合对新生隐球菌的体外药敏实验
- 2008年
- 目的研究氯喹与氟康唑体外联合应用对隐球菌生长作用的影响。方法参考M27-A方案,检测10μmol/L,100μmol/L与1 000μmol/L 3种浓度氯喹与氟康唑联合后对20株菌株的氟康唑对隐球菌最小抑菌浓度与最小杀菌浓度的变化。结果与10μmol/L氯喹组相比,100μmol/L以上浓度的氯喹组可以显著降低氟康唑对隐球菌的M IC与MFC。结论氯喹在体外可以提高氟康唑抗隐球菌的作用,与氟康唑具有协同抗隐球菌的作用。
- 柏涌海温海顾菊林陈江汉朱元杰
- 关键词:新生隐球菌氯喹氟康唑药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