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C20B06)
- 作品数:31 被引量:320H指数:9
- 相关作者:李琦张海滨冯逍朱亚杰董亮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基于LCA的工业过程碳排放建模和环境评价被引量:2
- 2017年
- 针对我国化工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和污染物,造成气候变暖和区域重度雾霾事件频发的现状,该文提出了基于生命周期的工业过程碳排放计量和环境影响评价方法。采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对工业过程进行碳排放清单分析,较好地理清了工艺流程中各单元的碳排放当量;同时借助GaBi软件,采用环境影响潜势分析方法对工业过程进行了进一步的环境影响评价,实现了复杂工艺流程中重污染单元的精确定位。基于内蒙古苏尼特碱厂的两类碱产品工业过程的分析表明:这两类方法运用于工业过程的生命周期分析都是可行的,分析的结果对于工业过程整改解决方案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袁泽李琦
- 关键词:生命周期评价环境影响
- 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被引量:26
- 2015年
- 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冰川融化、海洋酸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而对中国的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和政治安全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海平面上升使中国的部分陆地面临被淹没的现实威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威胁中国军队人员、装备和设施安全,制约部队战斗力的形成和提高;气候变化危及中国的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以及中国政治体系的稳定性与合法性,等等。气候变化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是广泛的,未来的影响将继续增大。因此,中国不仅应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还应该将其置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框架下统筹规划。在现有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机制体制基础上,中国应该牢固树立气候变化事关中国国家安全的观念,从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看待应对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强军民间协作,形成军民一体的应对气候变化格局;高度重视中国军队新军事变革中的绿色低碳因素,着力打造一支绿色低碳军队;加快气候变化立法进程,尽快出台应对气候变化法。
- 张海滨
- 关键词:中国政治与外交气候变化
- 中国建设“一带一路”面临的气候安全风险被引量:36
- 2015年
- 气候变化可能对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的实施产生重大影响。作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如东南亚、南亚及中亚等地区,存在着一系列气候安全风险,如由气候变化所导致的贫困加剧、移民增加、社会动荡、跨界资源冲突、恐怖主义蔓延等。为保证该战略倡议的顺利实施,中国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利用现有环境与气候合作机制,协助提升沿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批准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重要原则;发挥融资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提高各方应对气候变化的自觉性;针对沿线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状况,制定灵活的战略实施方案。
- 王志芳
- 关键词:中国政治与外交气候变化一带一路
- 气候变化与北极地区地缘政治经济变迁被引量:16
- 2015年
- 随着气候变暖、北极海冰融化加速,北极区域的安全风险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气候变化对于北极的影响远不限于生态环境本身,也对资源竞争和地缘政治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并对国际安全产生深层次影响。在生态环境方面,气候变化对北极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冲击全球生态系统稳定;在资源安全方面,气候变化引发了北极资源开发热潮,在资源可持续发展、原住民保护和规则建设方面产生矛盾和竞争;在地缘政治方面,气候变化引发北冰洋海域的争夺和跨界冲突等将会改变北极地缘政治现状。气候变化不断推动北极生态系统和政治经济地缘关系处于变化之中,相关域内和域外国家仍将围绕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和地缘利益等进行合作与竞争。
- 于宏源
- 关键词:气候变化非传统安全
- 从科学到政治: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政治化被引量:9
- 2012年
- 作为一种典型的全球公共问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经历了一个从科学到政治的政治化进程。其初期表现为一系列国际气候会议的频繁召开,后期表现为气候问题进入了"安全化"动议。国际社会对诸如气候变化之类的全球公共问题的政治化操作会产生正反两种效果:正面的政治化有利于该问题获得所需的政治支持;反面的政治化由于在成员国间引起政治争议而内耗了所需的公共资源。因此,应该以一种辩证的观点看待全球公共问题治理进程中的政治化现象。未来的全球气候治理应当凝聚更多的政治共识和行动,而不是一味地相互指责、推卸责任。
- 马建英
- 关键词:全球公共问题全球治理全球气候变化
- 试析南亚区域环境合作机制及其有效性被引量:5
- 2015年
- 近年来,南亚区域内各国面临着水资源枯竭与污染、荒漠化、生物多样性损害及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等环境危害迅速增长的问题。尽管南亚区域内环境合作是治理区域内跨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并且已建立起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框架下的环境合作机制与南亚环境合作计划(SACEP),但由于内生性的制度缺陷及外生因素的限制,区域环境机制的有效性一直难以提升。因此,南亚环境合作整体呈现出治理水平不高、能力不足、资金和技术匮乏等特点。
- 董亮
- 关键词:环境治理有效性
-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全球及中国环境治理的影响被引量:68
- 2016年
-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已经形成了社会、经济与环境三大支柱的格局。根据进程追踪的方法,本文通过回顾环境进入《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过程,着重分析环境目标未来15年将对全球与中国环境治理产生的重要影响。在全球环境治理层面的基本结论是:1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性将显著上升。2新型伙伴关系将强化环境非政府组织与市民社会的作用。3未来全球环境治理将形成以数据和指标为驱动的特点。4联合国系统内环境机构的作用将进一步强化,联合国环境署的发展受到关注。5环境与气候变化中的资金融资与技术转让渠道将进一步多元化。6气候变化问题与其他环境问题将在全球和国家层面深度融合。对中国环境治理的积极影响,体现在:1《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强大动力,并形成倒逼机制;2将显著提升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3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提供了难得的着力点;4将使中国的区域合作更加"绿色化"。当然,在新常态的经济形势下,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目标也使得中国环境治理的压力与责任不断增加。同时,《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与不足之处:1目标过多且模糊不清,实现难度大。2当前所罗列的一些目标间可能包含潜在的冲突,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论证。3环境目标缺乏量化的标准。尽管如此,就环境目标而言,《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比千年发展目标更加综合、全面和系统,是当今国际社会应对环境问题集体努力的成果,必须高度重视与研究。
- 董亮张海滨
- 关键词:环境目标全球环境治理
- 美国的气候治理政策及其困境被引量:2
- 2013年
- 全球气候治理日渐成为当今全球议程中的主流话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美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举足轻重。虽然在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国家安全三个维度上面临着较大的"气候脆弱性",但美国的气候治理态度却较为消极,并且一直游离于关键性国际气候机制之外。经济成本考量、国内结构制约和现实减排困境构成了影响美国气候治理政策的主要因素。未来数十年,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美国不仅面临着发展中国家的批评和其他发达国家(集团)的碳减排压力,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不作为"还会遭遇强大的国际道义压力。
- 马建英
- 关键词:美国外交全球治理气候变化
- 美国绿色就业政策之得失被引量:1
- 2014年
- 低碳生活、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都已经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环保话语,然而,话语转化为行动却显得如此艰难。振兴经济也罢,扩大就业也好,或者为了争夺新经济的驱动龙头地位,无论何种动机,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艰难地尝试着绿色经济。本文作者非常清晰地描述美国绿色就业政策的来龙去脉和当下形势,总结得失,评价功过,并切中时弊地提出供给中国当前绿色发展的宝贵建议。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 刘元玲
- 关键词:就业政策得失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扩大就业新经济
- 雾霾的根治途径究竟是什么?——由林毅夫先生一篇文章引发的思考
- 2015年
- 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出,雾霾成因根源于三个因素——经济发展阶段、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及环境执法不严;而根治雾霾的关键在于保持比较快速的增长,让我国能够比较快地进入到以服务业为主的高收入阶段。然而,个别地区因环保引发的发展问题凸显了快速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张力。同时,巴西、阿根廷、希腊等国的现实也说明,服务业发达并非进入或者保持发达国家地位的灵丹妙药。对于问题的成因和应对方法,林先生的论述仅停留在器物层面,失于简单化,没有对其中所涉及的价值观和发展模式的面向和思考。
- 刘元玲文佳筠
-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学家执法不严能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