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XJL005)
- 作品数:6 被引量:20H指数:2
- 相关作者:常明明张静更多>>
- 相关机构:贵州财经大学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建国初期乡村地权流转的社会经济效应考量——以长江中下游6省为例被引量:2
- 2010年
- 土改结束后到集体化高潮前,土地买卖和租佃等地权交易形式仍然继续存在下来并有所发展。当时农村地权流转主要发生在普通劳动群众之间,且多数属于调剂劳力、调剂生产的性质。当然,有极少数农民因买入、出租土地而上升为新富农,也有部分农民逐渐甚至是完全失去土地。但只要存在土地买卖和租佃关系,这种现象就不可避免,不能因此否定土地买卖和租佃关系的资源配置效应。
- 张静
- 关键词:建国初期土地流转
- 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乡村借贷方式比较研究——以中南区为中心被引量:2
- 2008年
- 20世纪50年代前期,随着国家银行业务在农村的延伸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建立,在农村形成了私人借贷、国家农贷与农村信用社三者并存的乡村借贷体系。与当时的农村私人借贷相比,现代金融组织在借贷对象、借贷利率、借贷用途、借贷信用和手续、借贷期限等运作方式方面尽管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但他们之间的差异却表现得更为明显。当时现代农村金融组织运作方式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这无疑加快了中国乡村借贷关系现代化的进程。
- 常明明
- 关键词:建国初期私人借贷
- 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农民的消费结构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由于受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低下的收入水平制约,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农民的消费支出结构中,生活性支出所占比重要远大于生产性支出;在生活性消费中,食物、衣着等基本生活资料的支出占据绝大的比重。当时农户的消费还处于自给、半自给的状态,是一种温饱型的、低层次的消费水平。
- 常明明
- 关键词:消费结构
- 建国初期中共有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政策演变被引量:9
- 2008年
- 土改结束后至集体化高潮前,在地权个人私有存在的短短几年时间内,中国共产党的相关土地政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权到保护农民土地产权私有以及倡导土地买卖、租佃自由,从对老区互助合作组织和党员买地、出租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到逐渐批判土地买卖、租佃自由,最后通过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入组入社的合作化运动,从根本上杜绝了土地自由流转存在的合法性。
- 张静
- 关键词:土地买卖土地租佃土改运动
- 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初步考察--以鄂、湘、赣三省为中心被引量:1
- 2008年
- 本文利用系统的档案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分别就农业劳动力的耕作能力和主要农作物亩需工量两方面,对20世纪50年代前期鄂、湘、赣三省农业劳动力的供需状况进行了初步的理论估算。结果表明,该地区农业劳动力的潜在性剩余率在25—45%之间,季节性剩余率在60%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每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可以通过城市化的发展来逐步得到转移的。但在建国初期,由于中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因此形成了一系列的阻碍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制度安排。当前,中国"三农"问题日趋突出,与历史积累有密切的关系。
- 常明明
-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
- 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农家收支研究——以鄂、湘、赣3省为中心被引量:6
- 2008年
- 本文以20世纪50年代前期的调查资料为中心,系统探讨了鄂、湘、赣3省农家的收支对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认为与解放前相比,尽管农户的收支状况有所改善,但由于受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及天灾人祸等因素的制约,农户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依然很低,农户的盈余也是不稳定的。
- 常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