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1-SW-12-1)

作品数:3 被引量:45H指数:3
相关作者:桂峰于革刘恩峰朱育新沈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记录
  • 1篇营养指标
  • 1篇输移
  • 1篇太湖
  • 1篇农耕
  • 1篇农业
  • 1篇重金
  • 1篇重金属
  • 1篇污染
  • 1篇沉积物
  • 1篇沉积物污染
  • 1篇传统农业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2篇于革
  • 2篇桂峰
  • 1篇沈吉
  • 1篇赖格英
  • 1篇朱育新
  • 1篇刘恩峰

传媒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理科学

年份

  • 2篇2006
  • 1篇200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洪湖流域传统农业条件下营养盐输移模拟研究被引量:14
2006年
文章选择位于长江中游的洪湖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探讨传统农业条件下流域营养盐输移的规律。模拟时段选择为建国初期的1951~1960年,模拟的边界条件设置为自然地形、土壤、传统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方式,其中土壤资料包括营养盐(N和P)、有机质含量、粒径等理化参数等。根据流域汇水范围的变化,模拟分汛期与非汛期两个时间段进行。通过对模型参数率定和调试,水文模拟结果与实测值有较好的吻合程度,由此进行营养盐输出模拟。模拟结果显示,传统农业条件下流域营养盐输出,TN和TP浓度变化有明显的季节特征,体现了耕作制度对营养盐浓度的影响;同时,该时段营养盐浓度相比较自然条件下有了很大的改变,体现了人类活动对流域营养盐输移的影响,主要是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湖泊水域面积的缩小。
桂峰于革
关键词:传统农业
西太湖沉积物污染的地球化学记录及对比研究被引量:27
2005年
通过对西太湖MS、DLS沉积短岩芯中金属元素、营养指标的对比分析,讨论了西太湖近 80年来的元素地球化学演化特征。结果表明, 20世纪 40年代以前,西太湖沉积物中元素为自然来源; 40 ~70年代末期,除北部Hg、TP受到人为污染之外,其余元素仍主要为自然来源; 70年代末期以来,重金属元素人为污染逐渐加重,湖泊营养程度升高。西太湖北部沉积物中Pb、Zn、Mn、Ni、As污染开始于 20世纪 70年代末期,Hg污染开始于 40年代初期;与北部相比,南部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历史较短,Pb、Zn污染开始于 70年代末期,As、Mn、Ni、Hg污染开始于 80年代中期~末期。西太湖北部、南部沉积物中TN、TOC含量 70年代末期以来开始增加,C/N比值增大,有机质外源输入比例增加。西太湖北部沉积物中TP含量自 40年代初期以来逐渐增加,受到人为污染;南部TP含量在 40~70年代略高,但无明显的人为污染特征。
刘恩峰沈吉朱育新
关键词:沉积物重金属营养指标
洪湖流域自然农耕条件下营养盐沉积输移演化模拟研究被引量:9
2006年
选择洪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应用分布式流域模型SWAT,从长期演化的角度出发,对流域营养盐输移演化进行模拟。模拟的边界条件设置为自然农耕背景,探讨百年尺度洪湖流域营养盐输移演变规律。对TN、TP的模拟分汛期与非汛期两个时间段,分别进行200年的模拟运算。模拟结果显示模型可以很好的体现流域营养盐沉积输移演变的基本特征。TN、TP浓度变化有明显的季节特征,随时间变化特征与沉积记录相一致。模拟结果的时间序列分析,TN、TP显示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流域模型为百年时间尺度上流域营养盐沉积输移演化的自然趋势研究,提供了很好评价依据。
桂峰于革赖格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