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30418)

作品数:30 被引量:699H指数:23
相关作者:吕庆田严加永吴明安汤井田赵金花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安徽省地质调查院中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1篇成矿
  • 9篇矿集区
  • 8篇深部
  • 8篇反射地震
  • 7篇矿带
  • 7篇成矿带
  • 6篇地电
  • 6篇地震
  • 6篇反演
  • 6篇长江中下游成...
  • 6篇大地电磁
  • 5篇找矿
  • 5篇测深
  • 4篇地壳
  • 4篇地质
  • 4篇电磁测深
  • 4篇铁矿
  • 4篇泥河铁矿
  • 4篇盆地
  • 4篇火山

机构

  • 31篇中国地质科学...
  • 8篇安徽省地质调...
  • 6篇中南大学
  • 5篇吉林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东华理工大学
  • 2篇安徽省国土资...
  • 1篇国家地质实验...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石家庄经济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石化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安徽省地质矿...

作者

  • 29篇吕庆田
  • 19篇严加永
  • 8篇吴明安
  • 6篇汤井田
  • 6篇张昆
  • 6篇赵金花
  • 5篇刘振东
  • 5篇邓震
  • 5篇陈向斌
  • 5篇史大年
  • 5篇刘彦
  • 4篇祁光
  • 4篇董树文
  • 4篇徐文艺
  • 3篇肖晓
  • 3篇张永谦
  • 3篇梁锋
  • 2篇陈应军
  • 2篇杨竹森
  • 2篇郭冬

传媒

  • 12篇地质学报
  • 9篇地球物理学报
  • 5篇岩石学报
  • 2篇Applie...
  • 2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年份

  • 5篇2015
  • 9篇2014
  • 1篇2013
  • 11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中下游宁芜火山岩盆地深部结构特征——来自反射地震的认识被引量:24
2014年
宁芜火山岩盆地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盆地内广泛产出玢岩型铁矿床。为探讨宁芜火山岩盆地深部结构,作者完成了三条穿越宁芜火山岩盆地的深反射地震剖面。三条剖面的长度不一,NW01剖面长度42km,NW02长56.3km,NW03长27.1km。三条剖面的排列长度都为720道,采样间隔2ms,记录长度16s。因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宁芜火山岩盆地上地壳的结构特征,因此只用了总记录长度的前4s数据。通过本次研究揭示了宁芜矿集区的上地壳精细结构、岩浆和断裂系统的空间展布形态。不仅验证了以往对盆地的部分认识,而且给出了新的认识。(1)发现了直接控制盆地火山-岩浆活动的南东和北西边界断裂并非人们经常认为的两大基底深断裂:方山-南陵断裂和长江断裂带,而是北西向F1和南东向F2断裂;(2)宁芜火山岩盆地以马鞍山-薛津断裂为界向北北东方向滑脱,造成了盆地南西高北东低的隆凹构造格局;(3)阐明了就位于盆地下方的为火山-岩浆活动提供补给和热源的岩浆房的空间展布特征;(4)清晰地厘定了盆地内的断裂系统,其中最主要的断裂是隐伏于宁芜火山岩盆地深部的控制深部岩浆活动的盆中基底断裂(BCF),控制着深部岩浆岩的空间展布格局并对宁芜火山岩盆地的地层和断裂系统有强烈地改造作用。本文的发现为宁芜火山岩盆地深部结构认识、成矿预测及成矿动力学分析提供了可借鉴的证据。
梁锋吕庆田严加永刘振东
关键词:矿集区深部勘探莫霍面
基于重磁多尺度边缘检测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构造格架研究被引量:40
2011年
采用重磁多尺度边缘检测方法,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区域重力和航磁数据进行了边缘检测,结合大地电磁剖面和地质资料,建立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构造格架。根据重磁多尺度边缘检测结果,重新厘定了断裂系统的展布位置,确定了宁芜、庐枞等火山岩盆地的准确边界,划分了板块、火山岩盆地等横向结构的边界。认为长江深断裂沿安庆—铜陵北—芜湖—马鞍山—南京一线连续分布,在南京附近走向转换为近东西向,到镇江后一直往东延续至南通,进一步向东延续进入东海;长江南侧未见与郯庐断裂带连接的密度或磁性线状边界,认为郯庐断裂带穿过长江的可能性较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主要矿集区与构造格架的关系,认为长江深断裂是地幔上涌引起的裂谷型断裂,来自下地壳或地幔的深部矿源物质通过深断裂向上运移,在合适的位置形成目前所见的金属矿集区。大别-舟山断裂将长江深断裂在铜陵一带错断,形成深大断裂的交汇,对铜陵、庐枞、宁芜矿集区的形成有重要贡献。
严加永吕庆田孟贵祥赵金花邓震刘彦
关键词:重磁多尺度边缘检测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构造格架
庐枞矿集区上地壳结构与变形: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结果被引量:26
2014年
为揭示庐枞矿集区三维结构,深化对成矿作用的认识,为深部找矿提供更多信息,作者在庐枞矿集区实施了相互交叉的五条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剖面。综合分析反射地震、MT及区域重磁数据,提出了矿集区上地壳结构、组成和构造变形的新认识。庐枞矿集区东西结构由"两坳一隆"组成,即西侧的潜山—孔城坳陷和东侧的庐枞火山岩盆地,二者之间以一隆起相隔;南北结构呈"南坳北隆"阶梯式台升,两个"台阶"断裂分别为汤家院—砖桥断裂、庐江—黄姑闸—铜陵拆离断层。庐枞火山岩盆地呈不对称"箕状",四周由向盆地倾斜的边界断裂围限。北、东边界断裂(BF2、LHTD)为深断裂,控制火山岩盆地的发展与演化。构造上,矿集区由"三横六纵"断裂系统构成,从北到南的"三横"依次为:庐江—黄姑闸—铜陵拆离断层、汤家院—砖桥断裂和仪津—陶家巷断裂(BF3);从西到东的"六纵"依次为:郯庐、滁河(CHF)、罗河—缺口、枞阳—黄屯、陶家湾—施家湾断裂和沿江断裂带。矿集区的形成与演化主体上受燕山陆内造山运动的影响,经历了中—晚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NW向挤压和白垩纪的伸展。本文还取得了一系列新发现。确定了"沿江断裂"为逆冲断裂系,庐江—黄姑闸—铜陵断裂为向南倾斜的低缓拆离断层;新发现汤家院—砖桥断裂,该断裂将庐枞火山岩盆地和潜山—孔城坳陷分为南北两部分。庐枞火山岩东北部,发现保存相对完好的早、中侏罗世沉积盆地,盆地呈NWW—SEE走向,深达5.0km,认为它可能是印支期陆—陆碰撞后伸展阶段形成的盆地。
吕庆田刘振东汤井田吴明安严加永肖晓
关键词:反射地震上地壳结构火山岩盆地
基于先验信息约束的三维地质建模:以庐枞矿集区为例被引量:34
2014年
庐枞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主要矿集区之一,一直以来都是热点研究区域。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区内侵入岩体以及控矿地层的位置和展布规律,对基础地质问题的解决和深部找矿靶区的预测都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采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建立了庐枞矿集区面积约6574km2,深度范围从地表至地下5km的三维地质模型,给出了深部地质体的几何形态、深度范围和物性分布特征。在三维可视化平台上对该模型进行了地质解释,全面分析了基底、岩体、矿体、地层之间的空间分布及对应关系。在证实许多原有认知的同时,也得到了新的认识,如不同的褶皱和侵入特征,深部岩体地质形态,研究区地层展布规律等,这些对于深入认识深部成矿、控矿规律以及寻找深部隐伏矿体意义重大。结合地质模型和成矿理论预测了一些深部找矿靶区。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在复杂地区使用地质条件约束下的地球物理数据反演方法建立三维模型来进行深部成矿预测是深部找矿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祁光吕庆田严加永吴明安邓震郭冬邵陆森陈应军梁锋张舒
关键词:深部找矿重力反演
安徽沙溪铜矿区域重磁三维反演与找矿启示被引量:25
2014年
安徽省沙溪铜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最为典型的中生代斑岩型铜(金)矿床,为进一步扩大矿床规模,探索新的找矿靶区,需要开展成矿背景研究,以了解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为找矿预测提供基础信息。沙溪铜矿主要赋存在石英闪长斑岩中,了解该岩体的三维空间分布是实现找矿突破的关键环节。本文以重磁三维反演为基础,在沙溪矿区尝试了岩性识别,成功的刻画了含矿石英闪长玢岩、黑云母二长岩、石英闪长斑岩和闪长岩等4类主要岩体的三维形态,并推测了隐伏火山机构的存在。结合大地电磁资料分析,认为沙溪杂岩体形成与西侧的深大断裂关系更密切,与庐枞盆地形成无直接关系,同时也说明沙溪斑岩铜矿与庐枞玢岩铁矿并非同一成矿体系。沙溪铜矿中铜矿体本身不能产生强的重力和磁力异常,但重磁资料可以提供岩体分布信息,地表的弱磁低重力组合、三维重磁反演中的高密度体边上的低磁性体是寻找沙溪铜金矿的有利地段,从而实现间接找矿。综合音频大地电磁探测和重磁三维反演结果分析,认为沙溪主矿带凤台山东侧的沙湖山和夏家墩及凤台山西侧深部是寻找该类型斑岩型铜金矿的有利地段。
严加永吕庆田吴明安陈向斌张昆祁光
关键词:重磁三维反演成矿背景找矿预测
一种并行的大地电磁场非线性共轭梯度三维反演方法被引量:12
2013年
本文改进并验证了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的三维反演算法和并行计算程序,程序对计算机物理内存和CPU速度及数量要求较低,使普通家用机进行三维反演计算成为可能.本文在Newman和Alumbaugh(2000)提出的三维非线性共轭梯度算法和Rodi和Mackie(2001)给出的大地电磁场二维NLCG反演预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实现了大地电磁场NLCG三维反演算法,改进了的预处理方法,将反演计算对初始模型的依赖性降到最低,并且通过理论模型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并根据日本KAYABE地区实测数据的反演结果验证了算法的实用性.
张昆董浩严加永吕庆田魏文博何钰娴
关键词:三维反演预处理并行计算
Research on velocity and acceleration geophones and their acquired information被引量:5
2012年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wo geophone types (10 Hz moving-coil velocity and piezoelectric acceleration) and their velocity and acceleration parameters, frequency response functions have been determined,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lso, shock- vibration tests have been accomplished, not only to explain the two shock response signal differences, but also to analyze the response sig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ability to carry information. In addition,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experimen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under comparable conditions in the field. A contrast analysis of shot gathers and stack profiles acquired with the two geophone types is given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eleration signal from the acceleration geophone has a better advantage in terms of high signal-to-noise ratio, high accuracy, high resolution, and quantity of information to better meet current and future requirements for seismic exploration.
刘振东吕庆田董世学陈明春
关键词:GEOPHONEINTEGRITYACCURACY
“长江深断裂带”的构造性质:深地震反射证据被引量:37
2015年
长江深断裂带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因其在区域控岩、控矿、工程地质和灾害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但由于缺乏深部资料,对长江深断裂带的构造性质、空间展布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分析穿过长江河床及两岸的六条深地震反射剖面,讨论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长江深断裂带的构造性质及演化,获得如下认识:(1)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燕山期的陆内俯冲带,上地壳发生强烈挤压变形,以大型逆冲、叠瓦、褶皱和推覆构造为特征;下地壳及岩石圈地幔俯冲或叠置到相邻块体之下,在宁芜火山岩盆地和沿江凹陷下形成了"鳄鱼嘴"构造.(2)白垩纪以来,长江深断裂带(CJF)由一系列拆离断层组成,大致沿长江河床分布.该断裂带在燕山期陆内造山阶段为一组逆冲断裂,伸展垮塌阶段反转为正断层或拆离断层,同时控制了沿江凹陷的形成和演化.(3)陆内俯冲或叠置导致地壳加厚、拆沉,引发大规模岩浆活动."鳄鱼嘴"构造或是沟通深部岩浆向上迁移的主要通道,控制了沿江成矿岩浆岩的分布.正是这种特殊的深部过程和构造特征,导致了燕山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规模成岩、成矿作用.
吕庆田刘振东董树文严加永张永谦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地震反射偏移剖面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岩石圈结构与成矿动力学模型--深部探测(SinoProbe)综述被引量:82
2014年
岩石圈结构和深部过程对理解成矿带和大型矿集区的形成十分重要。岩石圈尺度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将在地壳中留下各种结构的或物质的“痕迹”,这些“痕迹”可以通过地球物理的手段去探测。为深入理解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过程,作者在国家深部探测专项(SinoProbe)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下,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开展了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包括宽频地震、深地震反射、广角反射/折射和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处理和反演结果取得一系列新发现:(1)成矿带上地幔顶部存在低速体,在中心深度300km处有一向SW倾斜的高速体;(2)S波接收函数证实成矿带岩石圈较薄,只有50-70km;横波分裂结果显示,成矿带上地幔各向异性方向和强度与邻区有较大区别,显示平行成矿带(NE-SW向)的上地幔变形和流动;(3)深反射地震揭示成矿带上地壳曾发生强烈挤压变形,以紧闭褶皱、逆冲和推覆为特征;在宁芜火山岩盆地、长江断裂带和郯庐断裂之下出现“鳄鱼嘴”构造,指示上下地壳在挤压变形过程中解耦;深反射地震证实发生过陆内俯冲和叠瓦,并认为是岩石圈增厚和拆沉的主导机制;(4)广角反射和大地电磁反演给出了跨成矿带地壳剖面的速度和电性结构,速度和电阻率分布总体上与构造单元相吻合。本文分析和解释了这些发现的地质意义,并结合近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球化学研究进展,提出了成矿带地球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认为:中、晚侏罗世陆内俯冲、岩石圈拆沉、幔源岩浆底侵和MASH过程造就了长江中下游世界级成矿带的形成。
吕庆田董树文史大年汤井田江国明张永谦徐涛SinoProbe-03-CJ项目组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远震层析成像深反射地震陆内俯冲岩石圈拆沉地球动力学模型
长江中下游南京(宁)-芜湖(芜)段深部壳幔电性结构——宽频大地电磁测深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为了较全面、客观地认识南京(宁)-芜胡(芜)地区岩石圈深部结构,探讨岩石圈热结构和壳、幔物质状态等重要科学问题,为矿集区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的研究提供依据,我们完成了6条宽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通过分析各剖面电性成像结果,讨论了研究区地壳-上地幔导电性的"拟三维"结构,发现测区普遍存在连续的下地壳-上地幔低阻层,仅在巢湖冲褶体断开。结合区域热流结果,我们认为下地壳-上地幔有较好的导电性,可能存在局部"熔融体"或"含水剪切断裂",其物质状态很可能是热的、软弱的。此外,我们通过物质状态和电性界面推断了上地幔隆起的位置和长江深断裂带的分布范围,认为长江断裂带不但存在,而且由多条北深南浅的断裂组成,较为复杂。
张昆严加永吕庆田魏文博邵陆森王华峰杨振威
关键词:岩石圈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