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D89B08)
- 作品数:10 被引量:152H指数:7
- 相关作者:张海林韩江伟陈阜黄光辉陈继康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农业措施对农田土壤碳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1年
- 大量研究表明耕地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如何通过合理的农业措施使耕地变为有效碳汇,成为农业生态学研究的焦点。笔者对近年来各种农业措施,如耕作方式、施肥措施、种植制度等对于土壤碳固定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全面综述,总结了当前农业土壤固碳研究现状,分析了不同农业措施对于土壤固碳效应的影响及其机理,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未来研究中需要加强和深化的方向,并提出相关建议。
- 徐尚起黄光辉李永唐海明张海林
- 关键词:土壤固碳耕作施肥
- 一年两熟区农田机械化耕作循环生产模式及配套机具试验研究
- 2010年
- 将华北两熟制农田4种全程机械化循环生产模式及其相关配套的作业机具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玉米精量深松播种—玉米机收、秸秆条状堆放—小麦免耕播种机—小麦机械收获模式,可实现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业,具有省工、省时、省力、节能、节本增效的功能,各项作业指标均达到现代农艺技术要求,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 张辉辰王惠新李淼
- 关键词:农田全程机械化配套机具
- 太行山山前平原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磷、钾丰缺指标研究被引量:13
- 2011年
- 研究了在推行秸秆还田技术、土壤肥力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的条件下冬小麦磷、钾丰缺指标,采用以缺肥区与全肥区的籽粒相对产量与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的回归关系进行分级的方法,确定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的丰缺指标:测定值(P)〈2.4 mg/kg为极度缺乏,2.4~10.3 mg/kg为重度缺乏,10.3~18.5 mg/kg为中度缺乏,18.5~33.3 mg/kg为中等,测定值〉33.3 mg/kg为丰富。土壤有效钾的丰缺指标:测定值(K)〈30.5 mg/kg为极度缺乏,30.5~67.2 mg/kg为重度缺乏,67.2~92.0 mg/kg为中度缺乏,92.0~126.5 mg/kg为中等,〉126.5 mg/kg为丰富。与20世纪80-90年代建立的丰缺指标相比,各级指标均有明显提高。
- 周晓芬冯伟杨军芳孙丽敏杜金钟王素英赵志兰
- 关键词:太行山山前平原冬小麦
- 多针热脉冲技术测定土壤热导率误差分析被引量:17
- 2010年
- 土壤热导率是研究土壤热传输、水热耦合运移的基本物理参数。为了探知多针热脉冲技术的误差,该研究以能够准确测定热导率的单针法作为参比,在4种质地土壤上,对多针热脉冲技术在不同体积质量、含水率和气压条件下测定的热导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针热脉冲技术的热导率结果与单针法总体符合较好,其热导率测定值的平均误差为0.074W/(m·K)。干土热导率随气压增大呈现对数增长,这是由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下降的原因。多针热脉冲技术的测定误差主要出现在中等含水率区域,关键问题是加热针的温度升高偏大,促进了水汽潜热传输。另外,土壤与探针之间的热接触阻力、探针导致的土壤体积质量改变、温度梯度引起的液水流也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该研究可为农业水土工程中的土壤热导率模拟提供依据。
- 陆森任图生杨泱孙世友巨兆强
- 关键词:土壤热导率热传递
- 河北省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被引量:23
- 2009年
- 玉米生产在中国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具有丰年喂畜、歉年转粮的作用。河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之一,分析该省玉米生产现状,进而提出发展对策,对于提高该省玉米生产能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1998—2007年10年的河北省玉米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的变化情况,阐述了河北省玉米增产潜力和高产技术,明确了河北省玉米生产现状,提出了玉米生产发展的对策。即加大优质高产玉米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力度、优化区域布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建议。
- 崔彦生孟建王月芬曹刚韩江伟
- 关键词:玉米生产
- 河北省玉米生产省域尺度比较优势分析被引量:11
- 2010年
-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应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河北省玉米生产进行了省域尺度比较优势分析。结果表明,1998—2007年的10年间,和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河北省玉米生产规模具有很强比较优势,平均位于全国第2位;生产效率不具有比较优势,平均位于全国第21位;生产效益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平均位于全国第5位;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具有很强比较优势,平均位于全国第2位。据此,笔者提出河北省玉米生产应充分发挥播种面积指数比较优势,大力提高单产水平,进而带动效益比较优势大幅提升。
- 孟建韩江伟杨林风谷志平
- 关键词:玉米省域尺度比较优势
- 轮耕措施对小麦玉米两熟制农田土壤碳库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7
- 2010年
- 针对华北麦玉两熟区长期免耕土壤存在的问题,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连续5年免耕土壤有机碳、活性碳及土壤碳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30cm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均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翻耕、旋耕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和活性碳的分布,即0-5cm表现为免耕>旋耕>翻耕,5-10cm旋耕>翻耕>免耕,10-20cm翻耕>旋耕>免耕;与连续免耕相比,翻耕0-5cm,10-20cm变化显著,旋耕5-10cm变化显著。长期免耕后,土壤耕作对碳库各项指数影响比较大,表现出层次差异性,翻耕显著降低表层0-5cm土壤各项指数,增加10-20cm各项指数,旋耕显著增加了10-20cm的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总之,轮耕能够提高长期免耕土壤的有机碳、活性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对提高长期免耕土壤质量有重要作用。
- 孔凡磊张海林孙国峰黄光辉陈阜
- 关键词:免耕轮耕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
- 不同耕作及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养分利用率研究被引量:19
- 2010年
-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耕作及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氮、磷、钾养分利用率。结果表明,免耕覆盖与常规耕作相比显著降低了小麦秸秆和籽粒产量。氮、磷利用率分别降低了8.19和0.64个百分点,钾素利用率提高了3.05个百分点。氮磷钾平衡施用,两种耕作方式下的小麦养分利用率均能提高。免耕覆盖处理小麦秸秆氮、磷、钾含量均高于常规耕作处理,钾素尤为明显。
- 杨云马贾树龙孟春香孙颜铭
- 关键词:小麦养分利用率免耕
- 河北省2009~2010年度冬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防止措施
- 2011年
- 笔者通过分析2009~2010年度河北省小麦播种基础、冻害发生的区域、冻害发生的品种差异和促进苗情转化的措施,阐述了影响冻害发生程度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 崔彦生曹刚韩江伟崔栗孟建
- 关键词:小麦冻害
- 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土壤呼吸及各组分贡献的影响被引量:53
- 2009年
- 【目的】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组分及碳平衡的影响,比较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的碳汇强度。【方法】试验于2006-2008年冬小麦生长季进行,共设3个处理:翻耕(CT)、旋耕(RT)、免耕(NT),采用静态箱法测定农田土壤CO2的排放速率,同时利用根去除法区分根系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通过计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来判断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碳汇强度。【结果】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农田土壤CO2排放具有显著影响,且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排放特征,即先下降再升高,其中排放最低值出现在冬小麦越冬期。整个小麦生育期间农田CO2平均排放速率表现为翻耕>旋耕>免耕,其中根系呼吸所占比例平均为翻耕26.18%、旋耕29.96%、免耕36.44%。冬小麦生育期3种处理条件下,土壤呼吸中根系呼吸的贡献率波动在15%~85%,其中冬小麦拔节期农田土壤根系呼吸贡献率最高。【结论】3种耕作方式下农田土壤均表现为大气CO2排放的"汇",但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碳汇强弱不同,表现为免耕>旋耕>翻耕。
- 张宇张海林陈继康陈阜
- 关键词:耕作方式冬小麦CO2排放根系呼吸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