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50003063)
- 作品数:7 被引量:57H指数:6
- 相关作者:袁新高学林陈波苏欣荣林智荣更多>>
-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 多级轴流压气机间隙流动数值模拟被引量:15
- 2006年
- 本文对某亚音轴流压气机的中间三排叶片进行定常与非定常数值模拟,分析在不同的动叶叶顶间隙和静叶气封间隙组合下压气机的流动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定常计算条件下,叶顶间隙由0.5%叶高增大到2%叶高时,压气机的效率下降1.028%-1.034%,相同的气封间隙变化使效率下降0.108%-0.114%;非定常计算条件下,效率比定常计算高出 1%左右,并且叶顶间隙与气封间隙同时增大1%叶高时,效率下降约1%,与定常计算的规律相同。
- 高学林袁新
- 关键词:压气机定常非定常
- 基于NURBS的叶片全三维气动优化设计被引量:14
- 2006年
- 采用NURBS对叶轮机械叶片的关键截面和基迭线进行参数化表达,该表达方法为基于现代优化算法的叶片粘性气动最优化设计提供设计变量,以实现对叶片截面和叶片基迭线弯、倾、扭、掠变形的控制。该方法编写成的叶片全三维控制模块和网格自动生成程序、CFD程序集成到商业软件iSIGHT中,构成了叶片全三维粘性气动优化设计平台。在该平台上选用ASA成功进行了某透平静叶片的全三维粘性气动最优化设计。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同时改变叶片截面和叶片基迭线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抑制叶片的二次流损失,因此该设计平台在叶片气动优化设计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陈波高学林袁新
- 关键词:NURBS叶片优化设计
- 燃气轮机气动热力相关部分问题研究被引量:6
- 2006年
- 简要综述了本研究组近年来在燃气轮机气动热力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进展,包括多级轴流压气机整机全工况特性的数值分析,多级轴流压气机间隙流动对性能的影响分析;燃气透平冷却叶片的气动分析方法。着重描述了叶轮机械叶片三维粘性气动优化设计系统及其实用状况。展现了在我国燃气轮机产业的消化吸收与自主研发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展望了本研究组的长远研究目标。
- 袁新
- 关键词:燃气轮机压气机透平叶片气动优化气膜冷却
- 采用NURBS的某级透平叶片全三维气动最优化设计被引量:10
- 2006年
- 用NURBS对叶轮机械叶片三维型面和基迭线进行参数化表达,实现了对叶片三维型面和基迭线弯、倾、掠、扭的变形控制。该方法为叶片的自动优化设计提供设计变量。把该方法构建的叶片全三维控制模块集成到基于商业软件iSIGHT的叶片粘性气动优化设计平台中,在该平台上选择优化算法对某级透平叶片进行了全三维气动优化设计实验,优化的目标是使级效率尽可能的高,同时流量不能降低并且动叶叶根前端的温度尽可能低。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叶型性能有所改善,同时也满足了流量和温度约束条件的要求。
- 陈波高学林袁新
- 关键词:动力机械工程透平机械NURBS
- 多级轴流压气机全工况特性计算被引量:7
- 2006年
- 本文使用三维粘性流动计算软件Fine/Numeca,对某十五级轴流压气机进行了内流流场和全工况特性的数值计算尝试。分析了该压气机在设计工况和非设计工况的性能,同时把整机计算结果和前七级叶片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当计算的级数较少时,目前的软件和硬件平台可以比较合理地预测压气机的全工况特性;而当计算的级数较多时,准确的数值模拟仍需要更为准确的多级模型和数值方法。
- 苏欣荣袁新
- 关键词:多级压气机数值模拟
- 平面叶栅气膜冷却流动的数值模拟被引量:6
- 2006年
- 为了能够准确地对透平叶栅气膜冷却效率进行数值预测,本文采用了FNM形式的结构化网格,对一个平面叶栅中的气膜冷却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中采用了包括LU-SGS-GE隐式格式和改良型高精度、高分辨率的MUSCL TVD格式的时间推进算法求解三维RANS方程以及低Reynolds数q-ω双方程湍流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模型及方法在低吹风比的条件下可以较准确地对气膜冷却效率进行数值预测。
- 林智荣袁新
- 关键词:气膜冷却数值模拟燃气透平
- 用于控制透平叶栅内部流动的端部孔隙结构
- 2007年
- 为利用端部孔隙结构控制叶栅二次流损失,对一种端部孔隙结构在不同攻角下对透平静叶栅内部流场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大负攻角下,该孔隙结构有效地控制了透平叶栅头部压力面的分离泡,减少了损失;在其他攻角下,该结构对该文考察的叶栅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改善作用。结合该孔隙结构和另一种由原始叶型优化后的叶片进行联合造型,对其在不同攻角下的性能进行了考察。经联合造型后的叶栅与原始叶栅相比在各个攻角下的流动损失均有大幅度降低,大负攻角下效果尤为明显。
- 史炜袁新
- 关键词:透平叶栅二次流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