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09-2026)

作品数:4 被引量:45H指数:4
相关作者:郑启文陈大方杨甫德方贻儒王刚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北京回龙观医院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教育部“985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抑郁
  • 3篇双相
  • 2篇抑郁症
  • 2篇双相情感障碍
  • 2篇双相障碍
  • 2篇情感障碍
  • 2篇自杀
  • 1篇单相
  • 1篇多导睡眠描记...
  • 1篇心理生理学
  • 1篇抑郁障碍
  • 1篇抑郁障碍患者
  • 1篇抑郁症患者
  • 1篇症状
  • 1篇人际
  • 1篇人际关系
  • 1篇生理学
  • 1篇睡眠
  • 1篇睡眠特征
  • 1篇前驱症状

机构

  • 3篇北京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北京回龙观医...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杭州市第七人...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香港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六...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方贻儒
  • 2篇杨甫德
  • 2篇陈大方
  • 2篇郑启文
  • 1篇于欣
  • 1篇陈林
  • 1篇陈林
  • 1篇黄颐
  • 1篇孙静
  • 1篇陈致宇
  • 1篇项玉涛
  • 1篇张晋碚
  • 1篇刘艳红
  • 1篇刘艳红
  • 1篇司天梅
  • 1篇马燕桃
  • 1篇陆铮
  • 1篇张卫华
  • 1篇李惠春
  • 1篇张磊

传媒

  • 4篇中华精神科杂...

年份

  • 4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和心境障碍问卷筛查双相障碍或抑郁症自杀风险可行性分析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 探讨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HCL-32)和心境障碍问卷(MDQ)筛查双相障碍或抑郁症自杀风险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障碍访谈(MINI-SCID)评价1478例双相障碍或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依据MINI-SCID对自杀意念进行自杀风险分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CL-32和MDQ用来筛查双相障碍及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可行性,筛选与自杀风险相关的条目.结果 1478例患者中,692例(46.8%)无自杀风险,271例(18.3%)为低自杀风险,284例(19.2%)为中自杀风险,231例(15.6%)为高自杀风险.不同自杀风险患者的HCL-32和MDQ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相障碍Ⅰ型中不同自杀风险患者的HCL-32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郁症不同自杀风险患者的MDQ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相障碍Ⅱ型中不同自杀风险患者的HCL-32和MDQ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L-32量表中的1(需要的睡眠比平时少)、29(喝咖啡比平时多)、31(喝酒比平时多)、32(比平时服用更多的药物)项(OR分值别为1.382、1.623、1.817、1.354,95%可信区间分别为1.124~ 1.698,1.116~2.359,1.242~2.658,0.960 ~1.909),MDQ中2(容易发脾气,经常大声指责别人,或与别人争吵、吵架)、4(比平时睡的少,而且不想睡)、13(花钱太多,使自己或家庭陷入困境)项(OR分值别为1.265、1.330、2.382,95%可信区间分别为1.006 ~1.590,1.066 ~1.660,1.721~3.297)均进入自杀风险相关因素模型.HCL-32和MDQ评估双相障碍Ⅰ型自杀风险相关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0.62.结论 HCL-32与MDQ筛选双相障碍Ⅰ型自杀意念相关危险因素尚可,但对于双相障碍Ⅱ型及抑郁障碍效果不佳.
刘艳红陈林司天梅郑启文陈大方杨甫德段艳平苏允爱方贻儒
关键词:自杀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一般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将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172例住院或门诊抑郁症患者连续入组,分为自杀未遂组(989例)和非自杀未遂组(183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非自杀未遂组相比,自杀未遂组起病年龄更早[(32.70±12.20)岁比(35.02±12.54)岁,P=0.021]、既往住院次数更多[(0.66±1.33)次比(0.39±0.97)次,P=0.011]、发作更频繁(13.1%比6.6%,P=0.002)、更常伴有不典型特征(23.0%比13.9%,P=0.002)及自杀观念(79.2%比52.3%,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年龄(OR=0.99)、既往住院次数(OR=1.17)、发作频繁(OR=2.07)、伴有自杀观念(OR=3.45)与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末遂相关(均P<0.05).结论 起病年龄早、既往住院次数多、频繁发作及伴有自杀观念可能是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林刘艳红郑启文项玉涛陈大方杨甫德王刚方贻儒陆铮杨海晨胡建陈致宇黄颐孙静王小平李惠春张晋碚司天梅
关键词:抑郁症自杀未遂
单相和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睡眠特征及其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抑郁障碍患者的睡眠特征及其认知功能状态,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15例复发性抑郁症患者(单相组)、13例双相Ⅰ型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双相组)和15名健康者(对照组),采用多导睡眠仪监测睡眠,并进行认知功能测评,对患者睡眠特征与认知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双相组睡眠潜伏期延长(P=0.004),睡眠效率下降(P=0.007);单相组睡眠效率下降(P=0.038),觉醒次数(P =0.019)增加,入睡后觉醒时间增加(P=0.035),第1期(S1)睡眠时间(P =0.028)及睡眠百分比(P=0.015)均增加,第2期(S2)睡眠百分比增加(P=0.014),第3期(S3)睡眠时间(P=0.002)及睡眠百分比(P=0.002)均减少,快速动眼睡眠(REM)潜伏期延长(P=0.019).单双相组相比睡眠监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认知功能评估方面,单相组学习评分与REM睡眠时间、REM睡眠百分比高度正相关(r值分别为0.63、0.69,P值分别为0.034、0.020),与REM睡眠潜伏期高度负相关(r=-0.74,P=0.009);记忆评分与S2睡眠百分比高度负相关(r=-0.65,P=0.029),与REM睡眠潜伏期高度负相关(r=-0.72,P=0.012).双相组睡眠指标与学习、记忆评分未发现相关性.结论 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存在一定睡眠结构紊乱,单相抑郁症患者存在明显的睡眠进程和睡眠结构紊乱;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睡眠指标与学习、记忆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可能存在差异.
马燕桃朱玥张卫华司天梅于欣张磊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多导睡眠描记术
双相障碍前驱症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3年
双相障碍是一种以情感或心境的异常改变,伴有相应的认知、行为、心理生理学以及人际关系的紊乱为临床表现的重型精神疾病,人群中患病率、复发率、自杀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其诊断和识别率较低,误诊率较高,不治疗或被误诊误治,常导致更高的死亡率或致残率。
司天梅段艳平
关键词:双相障碍前驱症状心理生理学精神疾病人际关系误诊误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