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3-2-35)
- 作品数:23 被引量:63H指数:5
- 相关作者:盛坤杨丽娟李晓航蒋志凯王映红更多>>
- 相关机构: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基于R语言的冬小麦品种稳定性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旨在确定适宜的品种稳定性分析参数及其计算方法。利用冬小麦区域试验数据,通过R语言计算了14个稳定性参数,并采用秩相关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了参数的功效和相关性。结果表明,R语言可以方便、灵活的计算各类参数;相关分析表明,PCOA和产量极显著正相关,CV和Bi极显著正相关,Sigma.square和Si、Si2、Si3、ASV极显著正相关,ASV和Si6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14个稳定性参数可以分为3组,组1包含Bi,与多数参数负相关,与产量相关性不显著,组2包含YIELD、Pi、YSI、CV和PCOA,与产量显著正相关,组3包含Sigma.square、S.square、ASV、Si、Si2、Si3、Wi、Si6,与产量相关性不显著。研究表明,ASV和Si与其他参数间的相关性较好,PCOA模型能够同时评价品种产量及其稳定性,三者是单变量参数模型的有益补充。
- 盛坤杨丽娟李晓航王映红蒋志凯
- 关键词:稳定性R语言
- 种植密度对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穗部性状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穗部性状的影响。[方法]以泰山28、中育9398和新麦2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2种穗型冬小麦穗重、小穗数、小穗密度、穗粒数、千粒重和穗长的影响。[结果]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的穗部性状存在显著差异;中间型冬小麦品种的单穗重和穗粒数高于多穗型品种,而其千粒重低于多穗型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冬小麦的穗粒数和单穗重呈下降趋势。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千粒重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中间型冬小麦品种更易于提高单穗重。[结论]该研究可为冬小麦的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技术支撑。
- 孙志刚任海英盛坤李晓航杨丽娟
- 关键词:冬小麦穗型种植密度穗部性状
- 种植密度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被引量:4
- 2015年
- 以泰山28、中育9398和新麦26为材料,采用3个不同密度处理研究其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种植密度及其互作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品种、种植密度对公顷穗数、穗粒数有显著影响;品种对千粒重的影响显著,种植密度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泰山28、中育9398和新麦26的最佳种植密度分别为300万、300万、225万苗/hm2,因品种特性的差异,3个小麦品种的主攻方向也不相同,泰山28和新麦26应侧重提高穗粒数,中育9398应侧重提高公顷穗数。
- 张露雁盛坤乌云毕力格李晓航杨丽娟董昀赵宗武
- 关键词:冬小麦种植密度
- 行距对冬小麦品种新麦26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 2015年
- 在大田条件下,连续2 a以紧凑多穗型冬小麦品种新麦26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3种行距对其群体动态变化、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对上述指标有明显影响,2 a结果一致。随行距变窄,相同时期群体数和叶面积指数呈增加趋势,15 cm行距的最高群体、成穗率和最高叶面积指数均最高,花后叶面积指数下降较缓慢。使用Richards生长曲线,以有效积温为自变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动态进行拟合,R2在0.996以上。干物质积累初始速率、平均速率和最终干物质质量均以15 cm行距最高,并随行距变宽而变小。缩小行距能降低冬小麦的穗粒数,提高成穗数、千粒质量和籽粒产量。15 cm行距2 a产量平均比20 cm和25 cm行距分别高出4.8%和9.5%。紧凑多穗型小麦品种新麦26的最佳行距为15 cm。
- 盛坤张露雁郭玉强赵酒林杨丽娟马华平
- 关键词:行距冬小麦
- 小麦新品系冬春性鉴定分析
- 2016年
- 用田间春播法对2013-2015年的96个小麦新品系进行冬春性分析。结果表明:96个参试品系中有76个为冬性类,占鉴定总量的79.2%,说明育种目标与当前大田生产及新品种审定要求一致。同时表明,田间春播可以作为小麦冬春性鉴定的有效方法,尽管气候条件对该方法的鉴定效果有一定影响,尤其是气温的不稳定变化使年际间不同播期的鉴定结果有一定偏差,但可以通过采取平行对比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不影响鉴定效果。
- 王映红董昀马华平付亮蒋志凯
- 关键词:小麦新品系冬春性
- 玉米秸秆还田与施氮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2016年
- [目的]研究玉米秸秆还田和施氮方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方法]在玉米秸秆还田的情况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连续4 a定点试验,研究在豫北潮褐土类小麦田,施氮方式及添加秸秆腐熟剂对小麦产量、群体、穗粒数、千粒重的影响,寻求最佳施氮方式。[结果]豫北潮褐土类小麦田,在施氮225 kg/hm^2水平下,以氮肥基追比5∶5+2 250 g/hm^2秸秆腐熟剂的施肥方式小麦产量和千粒重最高。[结论]氮肥基追比5∶5+2 250 g/hm^2秸秆腐熟剂为最佳小麦施肥方式。
- 董爱民王映红盛坤杨丽娟董昀
- 关键词:施氮方式小麦
- 气象因子和品种对冬小麦降落数值的影响被引量:1
- 2017年
- 为探明冬小麦降落数值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品种稳定性,选用5个冬小麦品种连续4年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气象因子、品种及其互作对冬小麦降落数值有极显著影响,品种在年度间的变异及稳定性存在明显差异。主坐标分析表明,西农979、新麦26和郑麦366降落数值较高且年度间表现稳定。相关分析表明,降落数值与5月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日照时数、气温平均日较差、≥30℃高温天数呈显著正相关,随积温的增加而增加,但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获得高而稳定的冬小麦降落数值的关键是培育和筛选适宜品种,并规避不利的气象条件。
- 张露雁盛坤
- 关键词:冬小麦降落数值气象因子
- 豫北地区强筋小麦育种技术体系的哲学思考
- 2016年
- 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基础,针对豫北地区强筋小麦育种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强筋小麦育种技术体系。新麦系列优质强筋高产高效小麦品种的育种实践表明,新品种与栽培技术、产业加工的有机结合能够适应当前豫北地区的农业发展需要,值得借鉴和学习。
- 唐振海张栩蒋志凯赵良金路永才
- 关键词:强筋小麦育种哲学
- 高产节水新品种新麦29的选育及育种技术探讨被引量:1
- 2017年
- 制定节水高产选育目标,利用常规综合育种技术,经过多年田间选择,选育出高产节水新品种新麦29,并探讨其育种技术,以期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启发。
- 王映红李晓航盛坤程玉民冯丽芳沈玮囡马华平
- 关键词:高产节水选育育种技术
- 不同施肥方式对强筋小麦新麦26产量的影响
- 2015年
- [目的]探讨强筋小麦的最优施肥方式。[方法]以强筋小麦品种新麦2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其群体动态、株高、穗部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新麦26的冬前群体、最高群体及成穗数均呈增多趋势,而千粒重呈降低趋势。籽粒产量和穗粒数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而增施有机肥对增加新麦26的产量有利。结合秸秆还田,采用平衡施肥方式(N 247.5 kg/hm2、P2O5105 kg/hm2、K2O 247.5 kg/hm2)并增施有机肥(精制鸡粪1 500 kg/hm2),既能提高新麦26的产量,又有利于土壤培肥,是最优施肥方式。[结论]该研究可为强筋小麦品种的推广和优化施肥提供技术支撑。
- 冯荣成李晓航盛坤
- 关键词:肥料穗部性状籽粒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