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274128)

作品数:21 被引量:34H指数:4
相关作者:冯庆朱洪强陈小雨周晴岳远霞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理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0篇密度泛函
  • 10篇密度泛函理论
  • 10篇泛函
  • 10篇泛函理论
  • 8篇锐钛矿
  • 8篇分子
  • 7篇金红石
  • 6篇光学
  • 5篇锐钛矿TIO...
  • 5篇掺杂
  • 5篇传感
  • 5篇传感特性
  • 4篇NH
  • 3篇第一性原理
  • 3篇金属
  • 3篇光学性
  • 3篇光学性质
  • 3篇SNO
  • 3篇TIO
  • 3篇CO分子

机构

  • 18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重庆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宁...

作者

  • 16篇冯庆
  • 4篇朱洪强
  • 3篇陈小雨
  • 2篇岳远霞
  • 2篇高鑫
  • 2篇周晴
  • 1篇张晓华
  • 1篇孔春阳
  • 1篇辜永红
  • 1篇田芸
  • 1篇李万俊
  • 1篇李科
  • 1篇秦国平
  • 1篇陈杨
  • 1篇卞萍
  • 1篇徐庆
  • 1篇白雪
  • 1篇李科
  • 1篇周康
  • 1篇刘鹏

传媒

  • 5篇原子与分子物...
  • 2篇中国激光
  • 2篇功能材料
  • 2篇计算物理
  • 2篇Chines...
  • 1篇科学通报
  • 1篇Journa...
  • 1篇物理学报
  • 1篇中国表面工程
  • 1篇人工晶体学报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物...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1
  • 2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Si含量WSiN涂层的结构和摩擦学行为
2018年
利用反应磁控溅射法制备W_2N和WSiN涂层,利用XRD,SEM和AFM研究涂层的显微结构,利用纳米压痕仪测试涂层的力学性能,利用摩擦磨损仪表征涂层的摩擦磨损行为。结果表明,原子数分数2.4%Si掺杂没有引起W_2N涂层相结构和力学性能的明显变化,但降低了涂层的表面粗糙度(从10.56 nm到8.35 nm)。不锈钢基底、W_2N涂层、WSiN涂层与Al_2O_3对偶球的摩擦因数分别为0.62、0.42和0.35,对应的磨损率分别为4.2×10^(-14)、3.8×10^(-16)和3×10^(-16) m^3/N·m。不锈钢基底、W_2N涂层、WSiN涂层与GCr15对偶球的摩擦因数分别为0.56、0.47和0.49,对应的磨损率分别为5.9×10^(-15)、2.8×10^(-16)和3.2×10^(-16) m^3/N·m。在上述两种对偶球情况下,W_2N涂层、WSiN涂层均能够降低不锈钢的摩擦因数10%~40%和磨损率1~2个量级。W_2N涂层和WSiN涂层具有较好的润滑抗磨性,能给不锈钢基底提供防护作用,且WSiN涂层的防护效果更佳。
李科邵涛葛芳芳黄峰冯庆
关键词:磁控溅射摩擦学行为
First-principles study on nonlocal ferromagnetism in (Cu, N)-codoped ZnO
2013年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based on spi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are performed to study the spin-resolved elec- tronic properties of ZnO codoped with Cu and N. (Cu, N)-codoped ZnO exhibits magnetism, and the total magnetic mo- ment mainly originates from the p--d hybridization of Cu-N and Cu-O as well as p--p coupling interaction between N and O at the Fermi level. The Zn34Cu2035N1 favors energetically a ferromagnetic ground state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stable Cu-N-Cu complex. These results imply that the (Cu, N)-codoped ZnO is a promising dilute magnetic semiconductor free of magnetic precipitates, which could broaden the horizon of currently known magnetic systems.
秦国平王新强郑继孔春阳阮海波李万俊赵永红孟祥丹
关键词:HYBRIDIZATIONFERROMAGNETISM
金红石相氧化物TiO_2,SnO_2和GeO_2表面氧化性对HCl气体光学气敏传感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光学气敏材料吸附气体来检测气体成分及浓度,成为了大家的一个研究热点.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D)体系下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研究了含氧空位金红石相TiO_2(110)表面,SnO_2(110)表面和GeO_2(110)表面吸附HCl气体后,表面结构的氧化性能、态密度、电荷分布、差分电荷密度以及光学性质,讨论吸附对光学气敏传感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HCl气体均易吸附于含氧空位金红石相TiO_2,SnO_2和GeO_2表面;且吸附后的稳定性为:TiO_2>SnO_2>GeO_2;氧化性是影响吸附能力和光学气敏传感性能的重要因素,HCl分子吸附于表面后其氧化性强弱为:TiO_2氧空位>SnO_2氧空位>GeO_2氧空位;从态密度和光学性质分析发现,含氧空位金红石相TiO_2(110)吸附HCl分子后,光学性质的改变最为明显,特别是对于500~700 nm的光,TiO_2具有很好的光学气敏传感效应,可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光学气敏传感材料.
田芸冯庆周康刘鹏
关键词:金红石相HCL气体
C/Ru共掺杂金红石型TiO_(2)对甲醛光学气敏特性的影响
2021年
光学气敏效应是材料表面与探测气体的相互作用引起材料光学性质变化,从而探测到气体含量,是一种高灵敏度、可靠的检测气体含量的方法。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由于禁带附近的电子性质活跃,常被作为光学气敏材料。甲醛(HCHO)是一种房间装修过程中常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是室内气体环境主要污染源。本文通过在金红石型TiO_(2)(110)表面分别掺杂C、Ru和共掺C/Ru元素,分析表面吸附甲醛分子的光学气敏性质变化的原因,发现杂质元素的2p和4d电子协同作用,使材料气敏特性显著提高。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法,分析材料表面结构、态密度、电荷布居、光学性质以及选择性。研究发现,在HCHO气体环境下,杂质元素增强了金红石表面的氧化性,而C/Ru共掺杂的体系表面光学气敏效应最显著。C/Ru共掺杂使材料表面有更佳的光学气敏传感特性,对低浓度HCHO的灵敏探测是一种有效的探测方法。
牟芷瑶冯庆付岳高鑫朱洪强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掺杂
MgO、SnO_2、TiO_2表面氧空位性质对气体光学传感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光学气敏传感器是当今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方向.文章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体系下广义梯度近似(GGA)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分析和计算了光学气敏材料岩盐型MgO、金红石型SnO_2和锐钛矿型TiO_2表面氧空位的特性.以CO作为吸附分子进行微观机理研究,研究不同氧化物表面吸附气体分子的机理.对氧化物表面的几何结构、吸附能、态密度、差分电荷密度、电荷布居、电荷转移、光学性质等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含有氧空位缺陷的MgO(001)、SnO_2(110)和TiO_2(101)能稳定的吸附CO分子,吸附后造成了材料光学性质的变化,可作为光学气敏传感材料.分析发现:氧空位氧化能力的大小是光学性质改变的核心原因.表面吸附CO分子后,发现SnO_2(110)表面对分子的吸附能最大,分子与表面的吸附距离最短.通过差分电荷密度和电荷布居数发现,表面与CO分子间存在电荷转移,其转移电子数目大小为:SnO_2(110)>TiO_2(101)>MgO(001),由此得出不同氧化物表面氧化性的大小为:SnO_2(110)>TiO_2(101)>MgO(001);通过对比吸收谱和反射谱发现:吸附气体分子后SnO_2(110)表面的光学性质变化最为明显,是一种较好的光学气敏传感材料.
周康冯庆田芸周清斌
关键词:锐钛矿TIO2CO分子
表面非金属掺杂对锐钛矿相TiO_2(101)面吸附NH_3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D)体系下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研究了被不同非金属(B、C、N、F)掺杂的TiO_2(101)表面吸附NH_3的特性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被非金属掺杂后的表面对NH_3的吸附效果要优于未掺杂表面.不同元素掺杂对比发现:C掺杂后的表面吸附能最大,稳定后吸附距离最小,为最稳定吸附结构.通过Mulliken电荷分布和分态密度的分析,得到了不同吸附条件下NH_3在TiO_2掺杂表面的催化氧化还原作用机理,并发现各模型吸附能的不同是由于掺杂(X)位原子与NH_3分子的相互作用强弱不同所造成.掺杂原子在费米面附近的电子态密度贡献越强,掺杂原子与NH_3分子电荷转移的净值越小,吸附距离越小,吸附能越大,吸附更稳定.
陈小雨岳远霞冯庆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锐钛矿
卤化氢气体在二氧化钛表面的吸附及氧空位氧化特性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研究了卤化氢气体(HX,X=F、Cl、Br)在二氧化钛表面吸附和氧空位氧化特性。计算结果显示:1)含有氧空位表面更容易吸附卤化氢气体,吸附方式为化学吸附,其中HF和HCl被表面氧空位还原,而HBr被表面氧空位氧化,吸附的稳定程度顺序为HF>HBr>HCl;2)吸附卤化氢气体分子能极大地改善二氧化钛(110)表面的光学特性(包括介电常数、吸收系数和反射率等),改善能力顺序为HF>HBr>HCl。
朱洪强冯庆
关键词:卤化氢密度泛函理论TIO2
锐钛矿相TiO_(2)(101)表面对有机分子不同官能团微观吸附的机制
2023年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严重危害了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因此对具有典型官能团的VOCs气体进行灵敏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研究了具有典型官能团的VOCs气体C_(2)H_(2)、C_(2)H_(4)、HCOOH、CH_(3)OH、HCHO和CH_(3)COCH_(3)分子在锐钛矿相TiO_(2)(101)表面吸附的传感特性.结果表明:具有氧空位缺陷的表面对极性分子吸附时,偶极矩越大,吸附体系越稳定;对非极性分子吸附时,C原子成键饱和程度越低,吸附体系越稳定.分析发现,差分电荷密度和电荷布局体现出偶极矩大小和C原子成键饱和程度对气体分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影响.对于极性分子,气体分子官能团中O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为OCH_(3)COCH_(3)>OHCHO>OCH_(3)OH>OHCOOH;对于非极性分子,官能团中C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为CC_(2)H_(2)>CC_(2)H_(4).态密度图分析发现吸附体系在费米能级处的峰值位置和大小也受到偶极矩与C原子饱和度的影响,其本质原因是不同官能团与材料表面的氧化还原能力不同.因此,材料表面的吸附稳定程度与极性分子的偶极矩或非极性分子的C原子成键饱和程度密切相关.通过研究气体的偶极矩和C成键饱和程度对探索材料对有机气体的吸附性气敏传感有重要的意义.
高鑫冯庆冯庆牟芷瑶潘一翠
关键词:VOCS密度泛函理论锐钛矿相官能团第一性原理
C掺杂浓度对ZnO薄膜电学和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石英玻璃衬底上成功制备了不同C掺杂浓度的ZnO∶C薄膜,借助于X射线衍射仪(XRD)、霍尔测试(Hall)、X射线光电子谱(XPS)和拉曼散射光谱(Raman)等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ZnO薄膜的结构、电学以及拉曼特性并分析了C在ZnO薄膜中存在形式。结果表明,所有薄膜都呈纤锌矿结构并具有高度的c轴择优取向。随着C掺杂浓度的增加,薄膜的n型导电性能不断增强,其主要原因是ZnO薄膜中的C替代Zn位起施主作用。
卞萍孔春阳李万俊秦国平张萍徐庆
关键词:电学特性XPSRAMAN
First-principles study on anatase TiO_2 (101) surface adsorption of NO
2014年
In this paper, the stable structure and the electronic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nitric oxide (NO) adsorption on the anatase TiO2 (101) surface are studied using the plane-wave ultrasoft pseudopotential method, which is based on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NO adsorption on the surface is weak when the outermost layer terminates on twofold coordinated oxygen atoms, but it is remarkably enhanced on the surface containing O vacancy defects. The higher the concentration of oxygen vacancy defects, the stronger the adsorption is. The adsorption energies are 3.4528 eV (N end adsorption), 2.6770 eV (O end adsorption), and 4.1437 eV (horizontal adsorption). The adsorption process is exothermic, resulting in a more stable adsorption structure. Furthermore, O vacancy defects on the TiO2 (101) surface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the absorption of visible light in a relatively low-energy region. A new absorption peak in the low-energy region, corresponding to an energy of 0.9 eV, is observed. However, the TiO2 (101) surface structure exhibits weak absorption in the low-energy region of visible light after NO adsorption.
冯庆岳远霞王渭华朱洪强
关键词:FIRST-PRINCIPLES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