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0)
- 作品数:8 被引量:28H指数:3
- 相关作者:顾玉东徐建光赵新劳杰沈云东更多>>
-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卫生部更多>>
- 发文基金: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上海市周围神经显微外科重点实验室课题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移植神经长度对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疗效的影响
- 2013年
- 目的探讨移植神经长度对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至2010年于我院行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治疗臂丛损伤的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其中17例需要做神经移植。通过检测肱二头肌肌力与体重指数(BMI)评定手术疗效。结果17例患者的总体有效率82.4%,移植神经长度以及BMI与屈肘功能恢复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臂丛损伤患者尤其是全臂丛损伤患者中,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的临床疗效不受移植神经长度以及BMI的影响。
- 肖成伟劳杰赵新
- 关键词:臂丛膈神经神经移植
- 肋间神经移位修复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的长期随访疗效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分析探讨肋间神经移位修复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的长期随访疗效。方法回顾性随访2004年至2008年于我院行肋间神经移位修复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的23例患者术后肱三头肌肌力的恢复情况。其中16例患者诊断为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7例患者诊断为C5-C7根性撕脱伤合并下干损伤(非根性撕脱伤)。患者受伤至接受肋间神经移位手术的时间间隔为5.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8.7个月。结果肱三头肌肌力恢复优良率(肌力恢复至飓及以上)为39.1%,肌力恢复至M2的患者占30.4%,肌力恢复至M1及以下占30.5%。C5-C7根性撕脱伤合并下干损伤患者肱三头肌肌力恢复优于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使用2根或2根以上的肋间神经移位修复肱三头肌肌支术后疗效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肋间神经移位修复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可使肱三头肌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 赵沛劳杰赵新高凯鸣
- 关键词:臂丛肋间神经随访研究神经移位
- 术中高频超声在不同程度腕管综合征松解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 探讨术中高频超声在不同程度腕管综合征松解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8例不同程度腕管综合征(CTS)患者术中进行高频超声检测,观察腕管内正中神经形态在术前及术中的变化,测量各断面正中神经的横截面积(CSA)及前后径.结果 术中高频超声观察到术前超声显示的正中神经受压位点在行神经松解术后消失.对中度CTS患者,正中神经厚度比(TR)在术前与术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对重度患者,CSA-O及TR在术前与术中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2、0.002).结论 运用高频超声可判断术中正中神经受压部位是否解除.对于中重度CTS患者,术中高频超声测量的TR可用于对正中神经松解效果的评价.
- 张莉艾尔肯·热合木吐拉贾潇天彭峰杨剑云蔡佩琴虞聪陈琳
- 关键词:腕管综合征超声检查高频
- 利用激光诱导光化学反应建立大鼠正中神经定量损伤模型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建立激光诱导光化学反应制备大鼠正中神经定量损伤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可行性。方法根据右侧正中神经激光照射时间将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10s组,20s组,40s组。在大鼠尾静脉注射赤藓红溶液(32.5mg/kg体质量)后5min在上臂近端显露正中神经长约5mm予以激光照射损伤。激光照射参数:532nm波长,170mW强度,200μm直径。损伤后1、2、3、4、5、6、7d,及2、3、4、5、6周对大鼠抓握能力、舔足反应进行行为观察;在损伤后第二周每组切取2只大鼠损伤段以远正中神经纤维进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有无脱髓鞘变化。结果所有实验大鼠术后均存活,完成各种行为观察。损伤后1~7d各实验组大鼠损伤一侧均出现抓握能力受限、舔足频繁等表现,对照组未出现相应损伤表现。各个实验组中,40s组大鼠行为表现较突出。2~4周时间段,各组观察功能状态持续下降。损伤后5~6周观察10、20s组大鼠抓握能力有所恢复,轻度受限;而40s组一只大鼠有抓握动作的部分恢复,另一只大鼠则无明显恢复。组织学观察发现在2周时有髓神经纤维均出现脱髓鞘变化,40s组脱髓鞘尤为明显。而对照组无相应变化。结论光敏剂注射后,不同剂量的激光照射所致的神经损伤可累及运动、感觉和交感功能,而且损伤程度不同。激光诱导光化学反应制备大鼠单根神经定量损伤模型成功率较高,稳定性好,具有损伤定量的优势。
- 艾尔肯·热合木吐拉彭峰张莉李斌贾潇天虞聪陈琳
- 关键词:光化学动物正中神经
- 腕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类风湿性腕关节炎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探讨腕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类风湿性腕关节炎的短期疗效。方法对20例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在腕关节镜下行滑膜切除术,其中男4例,女16例;年龄19~41岁,平均31岁。术中彻底清除桡腕关节、腕中关节、桡尺远侧关节内增生滑膜,冲洗关节腔。分别于术前、术后6周及术后12个月对患者腕关节疼痛情况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水平,术前及术后12个月测量腕关节屈伸活动度,对其进行比较。结果术中见腕关节中大量增生红色软组织血管翳,进行清除并冲洗关节腔。患者术后制动2d即早期活动,无明显腕关节僵硬发生。术后随访时间平均12个月(9~15个月)。术前患者VAS评分平均为6分(4~8分);术后6周患者疼痛有所缓解,VAS评分平均为4分(3~7分);术后12个月时疼痛缓解明显,VAS评分平均为2分(1~4分)。腕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由术前平均65°增大到术后12个月时平均95°。结论腕关节镜下治疗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效果良好,有效缓解疼痛,增加腕关节活动度,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 沈云东徐文东冯俊涛蒋苏郑谋雄徐建光顾玉东
- 关键词:关节镜关节炎类风湿
- 全臂丛神经损伤后对侧大脑运动皮层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
- 2015年
- 目的 建立全臂丛神经损伤(total brachial plexus injury,TBPI)后对侧大脑皮层差异蛋白质谱,从分子水平研究TBPI后大脑运动皮层重组表现.方法 应用SD大鼠建立TBPI模型,随后应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技术鉴定大鼠TBPI后1d大脑运动皮层的差异蛋白质.结果 共鉴定到1 293个蛋白质,其中差异表达蛋白质259个,包括214个上调的差异蛋白质和45个下调的差异蛋白质.其中有关大脑神经活动的差异蛋白质18个.差异蛋白质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发挥蛋白质定位、蛋白质转运、细胞内运输等生物过程,分子功能主要涉及离子结合与核苷酸结合.结论 TBPI后对侧大脑运动皮层有多种蛋白质表达异常,可能是损伤的急性期即出现了皮层重组的表现.
- 江烨徐秀玥赵新劳杰金红张磊
- 关键词:臂丛蛋白质组学
- 膈神经端侧缝合移位术后呼吸功能的随访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研究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膈神经端侧缝合移位术后呼吸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5例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接受了膈神经端侧缝合移位至臂丛上于前股或肌皮神经,术后35个月通过肺功能、胸部动态透视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呼吸功能及术侧膈肌的功能。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用力呼气量(FVC)、IS用力呼气量(FEVI)和肺总量(TCL)与术前水平相同,术后x线片及胸透显示术侧膈肌均未出现抬高或活动度下降,膈神经传导潜伏期平均延长2.9ms,动作电位波幅平均下降32.4%。此外,5例患者肱二头肌都获得了神经再支配,其中3例患者的肱二头肌肌力达到№或地以上。结论膈神经端侧缝合移位术恢复屈肘功能的同时呼吸功能不受影响,对于需要保留膈肌功能的患者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替代方案。
- 沈云东郑谋雄徐文东徐建光顾玉东
- 关键词:膈神经神经移位
- 颈7神经根切断后靶肌肉运动终板的形态变化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研究颈,神经根切断后主要靶肌肉内运动终板形态学的变化过程,探索颈7神经根切断术后的代偿机制。方法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7组,每组6只。同一只大鼠右侧建成颈,神经根切断模型,左侧为对照组。用乙酰胆碱酯酶染色、银.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和电镜等技术手段检测术后第1、2、4、6、8、12周大鼠的肱三头肌、背阔肌和指总伸肌内运动终板形态学的变化过程。所有数据均用SPSS17.0软件进行均值、标准差计算和方差统计学分析。结果颈,神经根切断后1~3周,主要靶肌肉内运动终板的形态结构无明显变化。颈,神经根切断后4—8周,靶肌肉内某些区域出现少数面积明显增大,乙酰胆碱酯酶淡染,电镜下超微结构严重退变的运动终板。术后12周,运动终板结构得以恢复,并可能在老运动终板附近出现多个小的特化的突触后膜聚集区,以形成新的运动终板。结论颈,神经根切断后,靶肌肉内运动终板微观形态学会出现改变,并在术后12周基本恢复正常。而来源于邻近正常神经的轴突出芽可能是重要的颈,神经根切断术的代偿方式。
- 姜宗圆顾施辉徐雷徐建光顾玉东
- 关键词:乙酰胆碱酯酶颈7神经根轴突出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