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ZX014)

作品数:18 被引量:30H指数:3
相关作者:范宝舟张鑫杨俊何华征王卫华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财经大学安徽医科大学遵义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经济管理
  • 6篇哲学宗教
  • 6篇文化科学
  • 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篇文化
  • 3篇资本
  • 2篇软实力
  • 2篇软实力提升
  • 2篇主义
  • 2篇资本逻辑
  • 2篇悖论
  • 2篇文化产业
  • 2篇文化软实力
  • 2篇文化软实力提...
  • 2篇文明
  • 1篇邓小平
  • 1篇动力机制
  • 1篇动力系统
  • 1篇动因
  • 1篇学科
  • 1篇学科建设
  • 1篇学术
  • 1篇学术自觉
  • 1篇意象

机构

  • 16篇上海财经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九江学院
  • 1篇遵义师范学院

作者

  • 5篇范宝舟
  • 3篇张鑫
  • 2篇杨俊
  • 2篇何华征
  • 1篇王卫华
  • 1篇张鑫

传媒

  • 3篇科学.经济....
  • 1篇人民论坛
  • 1篇马克思主义与...
  • 1篇北方论丛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青海社会科学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 1篇学术论坛
  • 1篇云梦学刊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世界哲学
  • 1篇伦理学研究
  • 1篇湖北经济学院...
  • 1篇中共珠海市委...
  • 1篇思想理论教育
  • 1篇海派经济学

年份

  • 3篇2019
  • 5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资本逻辑:文化产业的四重悖论被引量:1
2013年
文化产业兴衰起伏的深层机理肇始于资本扩张对文化生产的空间转向,它以追求经济利益的强大社会关系力量形塑着文化产业的生成与发展。在资本逻辑视阈中基于四重悖论范畴:空间与动力的结构失衡、深度与表层的本末合力、唯利与求文的权力宰制、目的与手段的坐标换位,辩证解剖这一动态场景,以期试图为我国实现文化产业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提供经济哲学的考量。
杨俊
关键词:资本扩张文化生产
空间与动力的转向:文化产业与资本逻辑的勾连被引量:3
2013年
文化产业内部涌动出两股基本运动过程:文化生产与资本扩张。文化产业何以生成乃至发展的深层机理肇始于这两种过程中空间与动力的内在悖论。前工业社会的文化生产是空间充盈而动力不足,工业社会的资本扩张是动力溢出而空间受阻,后工业社会的文化产业则实现了文化空间与资本动力的互为转向:文化空间的资本化与资本动力的文化化,由此浸润着文化产业一体两面的双向生成。循此思想路径,在资本逻辑境域的宏大叙事中深度探幽与揭秘这一动态景观,以此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经济哲学的镜鉴。
杨俊
关键词:文化空间文化产业资本逻辑
文明共处的正义原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被引量:2
2019年
文明共处贯彻正义原则,是文明间实现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重要前提。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提供深层次的精神“黏合力”和不可或缺的精神自觉。文明共处正义原则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习近平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时代节律,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高度,创构了文明共处的正义原则,即,尊重文明多样性、维护文明平等、注重文明共生共存。这一文明共处正义原则的创构,有力地驳斥了“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文明隔阂论”“文明威胁论”等错误思想;清晰地表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文明间必须遵循包容、平等、共存等精神的核心内容;充分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的中国智慧,为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所不可或缺的文明间的相互理解提供可供遵循的实践路径。
范宝舟王嘉曦
关键词:文明多样性
文化软实力提升机制原理的辩证解读被引量:2
2015年
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四个方面的机制原理值得关注:一是文化力量与物质力量相互彰显的动力机制原理,二是文化个性与文化共性相互转化的空间机制原理,三是文化传统与文化创新相互激活的时间机制原理,四是精神观念的文化系统与社会系统相互共振的统筹机制原理。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对作为精神观念的文化内容与使之得以有效显现的物质力量之间的协调统一,离不开作为文化个性的辐射力与作为文化共性的整合力之间的共时态互动,离不开自身原有文化基因与时代所需求的文化创新之间的历时态链接,离不开作为精神观念文化的子系统与政治、经济、技术等社会系统之间的统筹与整合。
范宝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动力机制
中国梦的历史哲学解读
2014年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发图强的生产实践、社会变革、文明变迁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昂战斗激情的精神动力。它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使命,它的灵魂在于指引人民向着"独立-富裕-幸福"的方向不断前进。
何华征
关键词:中国梦人民文明
金融化与财富幻象的生成
2017年
在经济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我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成为真正的经济大国,金融必须成为国之利器。然而,在金融化生活世界中,货币增值与实体经济运动割裂开来,依赖金融关系,借助金融杠杆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的财富生成王国,从而深度抽离财富的质的规定性,带来人们财富观念的深刻变化。这种改变有其积极的社会意义。因为金融不仅是现代经济发展资源配置日益社会化的标志,也是人们现代生活方式和财富理念现代化的标志。但是,不可否认,当金融化座驾人们日常生活世界的时候,它也会在财富属性、财富生成路径、财富价值等方面给人们带来财富幻象。从财富属性的认知角度来看,金融化时代,财富属性的认知范围从实体财富走向虚拟财富,尤其是社会资产的金融化以及金融产品的商品化,使得人们在精神意识里产生关于财富属性的重新定义。财富不再被理解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而是金融市场上的虚假繁荣;从财富生成路径的认知角度来看,金融化的泛滥,财富的生产与积累机制发生了哥白尼式的革命,表现在它不需要与任何的物质生产和商品流通相关联就可以实现财富的增值。这就导致了人们在财富创造上的认知幻象,以为财富的生产和积累过程就是金融市场上金融产品的运动过程,从财富价值的认知角度来看,金融化时代,虚拟经济使财富价值发生转向,即财富成为用于投机和赌博的工具、成为不劳而获追求食利的载体和阶梯、成为抽离丰富社会关系的'净化器'。金融化把金融作为社会的本体存在所带来的财富幻象,往往造成人们财富心理的焦虑和致富行为的异化。这恰恰是我们在大力发展金融事业的时候,不得不严加防范的事情。深刻把握金融化与财富幻象生成之间的关系,对于保证金融事业的繁荣与财富观念的健康发
范宝舟
关键词:金融化
文化创造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动因
2014年
文化创造力,集中体现在作为柔性力量的文化所能创造出的内在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反弹力、牵引力、扩张力、吸引力等的统一。文化创造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具体凸显为中国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一是表现出完整理论体系的内在凝聚力,引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二是表现出发展曲折的反弹力,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三是表现出时代创新的精神动力,提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创造力的发挥,只有打造文化创造力增强的核心路径,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张鑫
关键词:文化创造力动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学术自觉被引量:2
2015年
学术自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说服力的有力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自觉必须树立学科意识,根据学科特性构筑学术共同体,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研究范式,营造健康而规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学术生态环境,培育和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意识,提升其科学研究水平,以深厚的学术内涵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当代价值,真正使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在大学生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而承担起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使命。
范宝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科建设学术自觉
现代化浪潮与妇女解放运动的关系——兼论中国的教训
2014年
女性主义运动是随着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现代化进程同步进行的。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直接拓宽了女性的交往领域,而前期人文主义的思想熏陶,已经使女性开始觉醒,现代化则为女性的解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扑来,女性主义也为中国的一些进步知识分子所推崇,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从此开始了艰辛的探索。不过,没有经济现代化的支撑,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曾经受到过严重的挫折,这为我国当前的妇女事业提供了经验教训。
何华征
关键词:妇女解放女性主义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与无产阶级的主体性探微
2019年
现代性是现代世界的本质和根据。康德对现代性的批判被封闭在“二律背反”的程式之中,黑格尔对现代性的批判被封闭在理性与自我意识之中。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总体上从属于意识形态批判、文化批判、技术批判的谱系之中。与他们不同的是,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聚焦在以资本批判为核心的现代性批判之上。现代性借助于资本不断推进的重要结果乃是人的主体性被异化为资本主体性,这表明现实的人失去了主体性。要拯救人的现实的主体性,就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展开对现代性的批判。在现代性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指认了它的深层困境在于无产阶级受资本压迫,核心就是破除资本对无产阶级的统治。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基础上,废除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扬弃异化劳动、超越资本逻辑,从而实现从资本主体性向无产阶级的主体性转化,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和解放,这才构成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深层趣旨。
王卫华董逸
关键词:现代性批判资本无产阶级主体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