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卫生局科研项目(XW2005049)
- 作品数:20 被引量:128H指数:8
- 相关作者:耿德勤陈巧真更多>>
- 相关机构: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济宁市传染病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徐州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江苏省卫生厅医学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小学生攻击性人格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被引量:16
- 2008年
- 目的研究受虐待小学生攻击性人格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Buss和Perry攻击性人格量表,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分别评估他们的攻击性人格维度和受虐待情况。结果与无虐待组相比,受虐待组小学生的攻击性人格各维度分和攻击性总分明显增高:攻击性总分[(32.60±8.01)分vs(19.28±4.97)分,t=11.51,P〈0.01],并且男生的攻击性高于女生:攻击性总分[(26.51±9.74)分vs(21.30±7.09)分,t=3.95,P〈0.01]。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虐待总分与攻击性人格量表各因子分和总分呈正相关(r=0.287~0.797,P〈0.01),性虐待仅与躯体攻击、指向自我的攻击和攻击性总分呈正相关(r=0.159~0.181,P〈0.05)。情感虐待能够正向预测躯体攻击、语言攻击、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和总攻击性(Beta值=0.274~0.439,t=3.502~7.007,P〈0.01),躯体虐待能够正向预测攻击性人格的所有维度和总攻击性(Beta值=0.172~0.358,t=2.196~5.718,P〈0.05或P〈0.01),忽视能够正向预测愤怒和指向自我的攻击性(Beta值=0.203~0.235,t=2.770~3.207,P〈0.01),而性虐待对攻击性人格没有预测作用。结论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使其形成高攻击性人格,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和忽视对攻击性人格具有预测作用。
- 朱相华李娇杨永杰乔娟左晓伟
- 关键词:儿童虐待小学生
- 小学生人格的综合性维度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 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分别评估他们的人格特质和受虐待情况。结果女生的他人指向特点和事物指向特点得分高于男生[他人指向特点(107.9±11.3)分,(97.2±16.3)分,F=18.57,P〈0.01;事物指向特点(180.1±20.8)分,(165.6±24.8)分,F=8.58,P〈0.01],受虐待者的他人指向特点和事物指向特点得分低于未受虐待者[他人指向特点(99.4±16.7)分,(104.8±13.4)分,t=2.12,P〈0.05;事物指向特点(167.4±24.4)分,(176.5±23.0)分,t=2.37,P〈0.05]。虐待(除性虐待外)与自我指向特点、他人指向特点和事物指向特点呈负相关(r=-0.176~-0.369,P〈0.05)。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对自我指向特点、他人指向特点和事物指向特点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32~-0.341,t=1.974~5.068,P〈0.05);性别对他人指向特点和事物指向特点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279—0.333,t=3.886—4.953,P〈0.01)。结论 小学生的人格特质存在性别差异,人格特质的形成受受虐待经历的影响。
- 李翔朱相华李娇
- 关键词:小学生人格儿童虐待
- 受虐待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与虐待经历的关系被引量:29
- 2007年
- 目的 探讨受虐待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测试。结果 受虐待组小学生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低于无虐待组:PHCSS总分[(53.56±13.12)分VS(63.11±8.68)分,P〈0.01],女生在行为和合群两个因子的得分高于男生[行为(11.68±3.34)分vs(13.13±2.23)分,P〈0.01;合群(8.05±2.16)分vs(9.14±1.82)分,P〈0.01],9~10岁组在总分和智力与学校表现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于11~12岁组[总分(58.55±12.17)分vs(54.68±12.90)分,P〈0.05;智力(11.56±3。54)分V8(10.38±3.47)分,P〈0.05]。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呈负相关(r=-0.165--0.524,P〈0.05或P〈0.01)。情感虐待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263--0.402,P〈0.01);忽视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身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6~-0.359,P〈0.05或P〈0.01);性虐待对躯体外貌与属性和合群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8~-0.170,P〈O.05):本研究中未发现躯体虐待有任何预测作用。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均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水平。
- 朱相华杨永杰李娇龚广厚刘华陶敏
- 关键词:小学生自我概念儿童期虐待自我意识
- 小学生攻击性人格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
- 目的研究受虐待小学生攻击性人格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 Buss 和 Perry 攻击性人格量表,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分别评估他们的攻击性人格维度和受...
- 朱相华李娇杨永杰乔娟左晓伟
- 关键词:儿童虐待小学生攻击性
- 综合干预对受虐待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影响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小学生受虐待现象及其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作用。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徐州市某区小学179名小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SIFS)的调查。把179名小学生按班级随机分为干预组(88人)与对照组(91人)。对干预组进行2个月的综合干预,干预方法包括教师干预、家长干预、学生干预和媒体宣传。干预结束半年后,对两组小学生重测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和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小学生的受虐待率下降较明显:总受虐待减少率(33.8%对20.5%,χ2=5.13,P<0.05)。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发现,综合干预后干预组触觉过分防御得分增长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感觉统合能力得分增长值的因素有:性别、干预前感觉统合能力、是否受干预、干预后受虐待(Beta值=-0.123^-0.913,P<0.001;Beta值=0.075~0.187,P<0.05),其中是否干预仅对触觉过分防御的增长值有预测作用(Beta值=0.146,P<0.01)。结论综合干预能减少小学生受虐待现象的发生,可以促进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
- 朱相华李娇乔娟左晓伟梁光利王成东
- 关键词: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综合干预
- 受虐待小学生人格的才干维度特点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人格的才干维度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和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分别评估他们的人际关系特质和受虐待情况。结果女生的决断、坚韧、沉稳和才干总分高于男生[(79.5±11.8)分,(73.1±13.8)分,P〈0.01],受虐待者的沉稳因子分数低于未受虐待者[(17.8±4.0)分,(19.5±3.7)分,P〈0.01]。躯体虐待、忽视、情感虐待和虐待总分分别与才干总分和各因子呈负相关(r=-0.164~-0.266,P〈0.05)。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对才干特质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女性对才干特质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小学生人格的才干特质存在性别差异,才干特质的形成受受虐待经历的影响。
- 朱相华赵后锋梁光利李娇
- 关键词:小学生人格才干儿童虐待
- 综合干预对受虐待小学生行为问题和社会能力的影响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小学生受虐待现象及其行为问题的影响作用。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徐州市某区小学179名小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的调查。把179名小学生按班级随机分为干预组(88人)与对照组(91人)。对干预组进行2个月的综合干预,干预方法包括教师干预、家长干预、学生干预和媒体宣传。干预结束半年后,对两组小学生重测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小学生的受虐待率和行为问题减少较明显(33.8%对20.5%,χ^25.13,P〈0.05;17.6%对8.2%,χ^24.56,P〈0.05)。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发现,综合干预对社会能力得分改变值没有明显影响(P〉0.05)。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活动情况和社交情况得分改变值的因素有性别和干预前社会能力(Beta值=-0.127,P〈0.05;Beta值=0.629~0.752,P〈0.001)。结论综合干预能减少小学生受虐待现象和行为问题的发生,可以促进小学生行为能力的发展,但短期内难以改善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状况。
- 朱相华李娇王成东梁光利魏贤玉
- 关键词:小学生社会能力综合干预
- 小学生的“小七”人格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探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分别评估他们的人格特质和受虐待情况。结果女生的才干、善良和人际关系分数高于男生,才干79.5±11.8分和73.1±13.8分(P<0.05);善良77.6±8.8分和69.9±12.6分(P<0.001);人际关系59.2±7.6分和53.9±8.4分(P<0.01)。受虐待者的善良和行事风格分数低于未受虐待者,善良71.2±12.7分和75.5±10.4分(P<0.05);行事风格33.5±6.5分和35.4±5.5分(P<0.05)。虐待与外向性、才干、善良、人际关系和行事风格呈负相关(r=-0.151~-0.338,P<0.05),与处世态度呈正相关(r=0.174~0.196,P<0.05)。虐待对外向性、才干、善良、人际关系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78~-0.427,t=-2.023~-4.623,P<0.05),对处世态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96,t=2.661,P<0.05);性别对才干、善良、人际关系和行事风格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76~0.317,t=2.330~4.607,P<0.05)。结论小学生的人格特质存在性别差异,人格特质的形成受受虐待经历的影响。
- 李翔朱相华李娇
- 关键词:人格儿童虐待
- 儿童期虐待对小学生社会能力的影响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研究受虐待小学生的社会能力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试。结果受虐待组小学生社会能力各因子分和总分低于无虐待:总分[(15.56±3.64)分与(17.70±3.72)分,t=3.73,P<0.001],11~12岁年龄组的学校情况因子分低于9~10岁组[(4.94±0.76)分与(5.17±0.63)分,t=2.19,P<0.05]。除性虐待外,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社会能力各因子分和总分呈负相关(r=-0.159^-0.410,P<0.05或P<0.01)。躯体虐待对社交情况和学校情况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61^-0.201,t=-2.124^-2.433,P<0.05);情感虐待对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和学校情况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9^-0.207,t=-2.141^-2.723,P<0.05或P<0.01)。忽视和性虐待对学校情况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70^-0.273,t=-2.236^-3.441,P<0.05和P<0.001)。结论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显著预测个体的社会能力。
- 魏贤玉朱相华李娇杨永杰田玉湘
- 关键词:儿童虐待社会能力小学生
- 受虐待小学生人格的外向性特质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分析高年级小学生人格的外向性特质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和一般情况问卷,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1女生的合群因子分数高于男生(39.4±4.9vs36.6±6.7,F=7.883,P<0.01);性别和年级在活跃因子上存在交互作用(F=4.403,P<0.05);受虐待者与未受虐待者的外向性特质分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2诙谐因子与性虐待呈正相关(r=0.240,P<0.01),而外向性特质的其它因子与虐待呈负相关(r=-0.151~-0.216,P<0.05);3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对外向性特质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性虐待对诙谐因子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女性对合群因子具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结论小学生人格的外向性特质存在性别差异,外向性特质的形成可能受受虐待经历的影响。
- 高海燕朱相华
- 关键词:小学生人格外向性儿童虐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