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1305077)

作品数:11 被引量:89H指数:5
相关作者:范广洲张永莉周定文华维赖欣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气候
  • 4篇青藏
  • 4篇青藏高原
  • 4篇环流
  • 3篇大气环流
  • 2篇上空
  • 2篇气候变化
  • 2篇气候学
  • 2篇气象
  • 2篇气象干旱
  • 2篇热带
  • 2篇西太平洋
  • 2篇西太平洋副热...
  • 2篇夏季
  • 2篇季风
  • 2篇降水
  • 2篇副热带
  • 2篇副热带高压
  • 2篇干旱
  • 2篇春季

机构

  • 12篇成都信息工程...
  • 8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民用航空...
  • 1篇海南省气候中...
  • 1篇四川省农业气...

作者

  • 10篇范广洲
  • 7篇周定文
  • 7篇张永莉
  • 5篇华维
  • 4篇赖欣
  • 2篇朱丽华
  • 2篇罗玉
  • 2篇胡德强
  • 1篇向卫国
  • 1篇王炳赟
  • 1篇李金建
  • 1篇龙妍妍
  • 1篇李俊乐
  • 1篇田姗
  • 1篇陈宇航
  • 1篇方韵

传媒

  • 2篇气象科学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5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在西南地区的修正被引量:11
2016年
为了研究气象干旱指数对西南干旱的监测状况,及干旱指数在西南地区的适用性,本文利用西南地区90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根据中国气象局提出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的计算方法,以西南地区在2009/2010年的干旱事件为例,对CI指数公式进行分析和修正,验证了修正后的CI指数有较好的适用性,对2009/2010年干旱事件的空间演变特征反映清晰,与实际旱情的空间分布比较一致,在干旱等级方面有较好的反映,较其他的干旱指数监测效果更好.
李奇临范广洲周定文蒋竹将余君
关键词:气象干旱
夏季南亚高压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变化与前期海温异常的关系被引量:3
2018年
本文利用1951—2010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研究了热带海表面温度对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发展变化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在两高压强年与暖海温年(两高压弱年与冷海温年)里,冬、春两季赤道印度洋、太平洋海温距平呈现显著的正?负?正(负?正?负)的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中南半岛附近的对流层高层产生异常西风(东风)气流,有利于(不利于)南侧异常反气旋环流的产生,从而促进(阻碍)南亚高压发展;菲律宾海域的对流层产生异常下沉(上升)气流,有利于(不利于)西北侧异常反气旋环流的产生,从而促进(阻碍)低层西太副高的发展。夏季,热带印度洋的暖海温(冷海温)有效地增加(降低)了当地的对流效应,使大气对流层温度增暖(减低),影响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发展。
冯琬范广洲龙妍妍
关键词:大气环流海温
春季青藏高原南侧低层垂直环流圈的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2016年
利用1948~2013年NCEP/NCAR的风场、高度场、气温场逐月再分析资料,HADISST海温逐月资料,NO—AA逐月PREC降水资料,为讨论春季青藏高原南侧低层(700~925hPa)垂直环流圈与高原附近地区的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关系,运用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定义了(12.5—25、80~90)范围内的垂直环流圈强度指数。得出结论:春季青藏高原低层垂直环流圈偏强(偏弱)年,700hPa高度场上,阿拉伯海地区、印度半岛、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南海地区为偏强的东风(西风)异常;925hPa高度场上,10附近阿拉伯海西南部地区、印度半岛、孟加拉湾为偏强的西风(东风)异常,中南半岛、南海地区为偏强的东风(西风)异常,对应于印度东南部沿海地区是否存在风场辐合。春季青藏高原南侧低层垂直环流圈偏强年,孟加拉湾、中国东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地区受较强烈的西南气流控制,为主要的降水区域,而高原南侧的印度半岛、阿拉伯海为偏北气流,降水偏少;反之亦然。
田姗范广洲胡德强张永莉赖欣
关键词:气候学春季印度季风
西南地区近40年干旱气候特征分析
为了研究气象干旱指数对西南干旱的监测状况,本文利用西南地区90个气象站台的观测资料,基于一种改进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计算方法,分析了西南地区近40年的干旱气候特征。本文主要是从干旱发生频率、干旱发生等级的特征、干旱日数的...
李奇临范广洲周定文蒋竹将余君
关键词:气象干旱气候特征
文献传递
夏季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5
2014年
利用1951—2010年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研究夏季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夏季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的联系密切,年际尺度上强度指数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稳定,两者同时偏强(简称同强)与同时偏弱(简称同弱)的模态超过70%。当南亚高压与西太副高同强(同弱)时,西风急流偏强(偏弱),高纬度地区大气环流呈经向(纬向)型,太平洋EAP遥相关为正(负)位相。贯穿对流层中上层的中纬度纬向西风与高压强度异常有密切的联系,西风急流可作为中纬度地区连接两者作用的纽带。青藏高原与太平洋地区对流层的温度差异分布对当地的环流系统造成很大影响,高原热力异常和海温异常联系着高压系统的演变。南亚高压、西太副高的异常影响了整体东亚大气环流的配置,是了解不同纬度系统相互作用的又一着眼点。
冯琬范广洲朱丽华胡德强周定文张永莉
关键词:气候学统计特征大气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高原夏季风与南海夏季风关系及其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利用1983—2012年NCEP/NCAR、NCEP/DOE、ECMWF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及中国160站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从大气环流、降水及温度等方面对高原夏季风与南海夏季风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高原夏季风与南海夏季风呈负相关关系,且大气环流及对流活动存在显著性差异。高原夏季风偏强(弱)同时南海夏季风偏弱(强)时,同期中国大部分地区的500 hPa高度场偏低(高),南海地区500 hPa高度场偏高(低);欧亚大陆低纬地区大部为偏东(西)风,南海地区处于反气旋(气旋)环流中。青藏高原主体地区上升运动较弱(强),南海中心区域上升运动均较弱(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增加(减少),华南降水减少(增加)。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低(高),华南地区气温较高(低)。
李俊乐范广洲周定文丑纯磊冯琬
关键词:季风
西南地区极端降水变化趋势被引量:24
2015年
利用西南地区90个气象台站1970—2010年逐日降水量资料,依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定义的连续5 d最大降水量、总降水量、强降水比等6种极端降水指数,采用F检验、11 a滑动平均等统计方法,研究了西南地区极端强降水变化趋势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时间上,西南地区近41年来冬、春、夏季连续5 d最大降水量缓慢波动上升,秋季连续5 d最大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强降水、降水强度及强降水比呈上升趋势,但总降水量和最长持续无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另外,各极端降水指数还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在空间上,西南地区极端降水变化趋势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呈东西或西北东南向梯度变化特征。其中冬季连续5 d最大降水量、降水强度、强降水比及最长持续无降水日数,在西南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秋季连续5 d最大降水量与总降水量在西南大部分地区呈减少趋势。而春、夏季连续5 d最大降水量和强降水的增减区域大致相当。
罗玉范广洲周定文华维李金建
关键词:降水极端降水指数
基于GLDAS资料的青藏高原下垫面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下垫面气候变化特征,利用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逐月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对青藏高原下垫面物理量的年际变化、年际变化空间分布进行初步分析,同时分季节讨论各物理量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48—2010年高原下垫面逐渐趋于暖湿化,能量与水分循环发生着显著的变化,高原下垫面能量变化快于水分循环变化。各要素年际变化在各个季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高原气候变化总体表现为:地表净短波辐射减弱,净长波辐射增强。随着净短波辐射的减弱,感热通量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随着总蒸散的增强,潜热通量增加。下垫面温度升高,降水增多。植被冠层含水量、地表径流增加。地温升高,使得下垫面土壤湿度加大。地表气压增加,风速减弱,比湿降低。各要素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
陈宇航范广洲张永莉华维赖欣朱丽华王炳赟
关键词:大气科学气候变化青藏高原下垫面
近41年西南地区极端温度变化趋势被引量:9
2016年
利用西南地区90个气象台站1970-2010年逐日最高和最低温度资料,采用世界气象组织(WMO)定义的极端温度指数分析了西南地区近41a极端温度事件的时空变化、突变及周期特征.结果表明:近41年来在西南地区暖日数与冷日数具有较好的局部对称特征,暖夜数与冷夜数具有较高的对称性.暖指数近41年均表现为增多的趋势;冷指数主要为减少的趋势.暖日数与冷夜数分别在2004年与1994年前后发生了1次明显突变,冷日数突变出现在1997年,仅暖夜数未发生突变.暖指数与冷指数的周期振荡并不完全一致,但均存在1个4年的周期振荡.
罗玉范广洲周定文华维张永莉
关键词:极端温度
1979~2013年青藏高原上空温度变化特征被引量:5
2015年
为研究青藏高原上空温度的变化特征,利用1979-2013年欧洲中心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高原上空垂直方向上10个等压面层的温度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周期和突变现象,结果表明:(1)近35年来,高原上空以150 h Pa为界温度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600-200 h Pa显著升温,100-50 h Pa明显降温。其中,250 h Pa增温最快,70 h Pa降温最快,对流层的增温幅度小于平流层的降温幅度。(2)空间上,各层温度在高原不同区域的变化幅度均存在差异。(3)高原上空各等压面层温度场异常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型和东南-西北反相型。(4)各层气温均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主要周期为3-5年和10-12年。除150 h Pa外,1995年前后都发生了气候突变。
段思汝范广洲华维张永莉
关键词:大气科学气候变化青藏高原高空大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