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1088)

作品数:20 被引量:421H指数:13
相关作者:刘望保侯长营谢丽娟闫小培陈忠暖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历史地理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经济管理
  • 7篇社会学
  • 4篇历史地理
  • 3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城市
  • 4篇人口
  • 2篇人口空间
  • 2篇人口迁移
  • 2篇通达
  • 2篇通达性
  • 2篇通勤
  • 2篇迁徙
  • 2篇空间结构
  • 2篇城市间
  • 1篇多维度
  • 1篇信令
  • 1篇休闲空间
  • 1篇影响因素
  • 1篇人口空间分布
  • 1篇人口流动
  • 1篇人口普查
  • 1篇商业业态
  • 1篇社会
  • 1篇社会融合

机构

  • 19篇华南师范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 1篇广东省社会科...
  • 1篇福州外语外贸...
  • 1篇湖南工商大学

作者

  • 19篇刘望保
  • 2篇谢丽娟
  • 2篇侯长营
  • 2篇闫小培
  • 1篇张争胜
  • 1篇陈再齐
  • 1篇周永杰
  • 1篇汪丽娜
  • 1篇陈忠暖
  • 1篇许振宇
  • 1篇焦耀

传媒

  • 4篇经济地理
  • 4篇华南师范大学...
  • 2篇地理学报
  • 2篇人文地理
  • 2篇世界地理研究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生态经济
  • 1篇地理科学
  • 1篇Chines...
  • 1篇城市观察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球航线数据下世界城市网络的连接性特征与社团识别被引量:25
2020年
由节点(航空港)和连接线(航线)所构成的航空网络代表了城市间的空间可达性和连通度,对于刻画区域尺度的空间关系有重要意义。采用2016年全球航空网络数据,文章尝试利用复杂网络模型分析世界城市网络的连接性特征并进行社团识别,以期能加深世界城市网络等级体系与结构的理解,并为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表明,基于航空网络的世界城市网络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层级性特征,高层级城市高度集聚在西欧、北美和东亚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和具有重要航空中转能力的城市,如莫斯科、迪拜、安克雷奇等城市的位序相对较高。通过社区挖掘算法识别出13个"社团内部紧密联系,社团间的联系较少"的社团,包括8个大型社团和5个小型社团,其中8个大型社团基本覆盖了全球。结果表明,虽然绝大部分国家整体上属于同一社团,但8个大型社团界线明显超越了国家界线。航空网络是城市联系的重要测度指标,且文章研究城市几乎覆盖了全球所有城市,而非早期研究仅选主要城市作为案例而忽略了主要城市与非主要城市之间的联系,因而能更全面刻画世界城市联系格局和网络结构特征。
刘望保韩茂凡谢智豪
关键词:航空网络
国内外社会空间分异测度研究综述被引量:19
2015年
社会空间分异作为一个具有社会性及空间性的概念,其测度研究直接关系到隔离等级划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本文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空间分异测度研究所关注的视角,将社会空间分异测度研究分为早期萌芽阶段、多维度群体评估阶段、空间转向阶段、多模型多视角阶段等4个阶段,介绍了社会空间分异测度指标在各阶段的演变特点和主要测度指标,并对其中26个主要指数进行比较和分类,阐述各指数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分析国内社会空间分异相关研究现状,指出其存在多维度指标使用较少且多为实证性研究,空间分异测算方法缺少理论基础的不足。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空间快速发展,对社会空间分异的测算方法提出新的要求;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个人行为空间交互数据和基于虚拟网络的赛博空间交互数据,为社会空间分异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石恩名刘望保唐艺窈
地理尺度下广州市职业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以广州市从业人员的空间分异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尺度回归曲线和宏微观尺度比率研究社会空间分异的五个维度的尺度变化特征,结合等值线分布图分析从业人员在宏微观尺度中的空间分异模式。研究表明,空间分异中均匀性、集中性和集群性维度受尺度变化影响较大,向心性和接触性维度受尺度变化影响较小。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空间分布呈双峰结构,主要分布在中心圈层,集中性、向心性较高,接触性、集群性和均匀性维度较低;办事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空间分布呈单核心多次中心结构,主核心位于中心城区,集中性、向心性、均匀性较高,接触性和集群性较低;商业服务业人员空间分布呈双主峰结构,分布在中心城区和北部城区,空间分异五维度均较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空间分布呈火山口结构,人口集中分布在中间圈层,接触性、集中性、集群性较高,均匀性、向心性较低;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呈盆地状结构,主要分布在最外圈层,除接触性维度较高外其他维度均较低。
石恩名刘望保孟海洁
关键词:多维度空间分异
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和城镇化空间分布变化被引量:5
2015年
采用2000年第五次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以全国区县为基本分析单元,从人口密度、人口流动性和城镇化等角度分析了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和城镇化的空间分布变化.研究认为我国人口空间分布具有格局相对稳定和分布极不均衡等特征,人口净迁入呈现"中部低、四周高"的鲜明特色,人口迁移已成为影响区域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轨道,但受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区域间工资差异的缩小和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未来中国城镇化增速将会减缓,这种趋势在外来劳动力依赖性较强的沿海地区已有所体现.在全国3大城市群中,珠三角仍具有最强的人口集聚能力,而人口密度、人口流动性和城镇化等空间集聚结构上珠三角呈典型的核心-边缘模式,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则呈典型的多核心模式.
刘望保曾纪璇
关键词:城镇化人口迁移
转型时期广州居民职住流动及其空间结构变化——基于3个年份的调查分析被引量:19
2012年
中国城市处于由国家/集体分配体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向以市场调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城市居民职住空间大规模重构。本文基于2001年、2005年和2010年家庭调查问卷,分析城市居民职住流动及其空间变化,总结城市居民职住流动对广州市社会空间重构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城市居民职住流动率大规模增加,且圈层差异明显,越往外围,职住流动率越高。城市居民的职住就近流动的特征明显,偏好于工作地附近就近选择居住地或在居住地附近就近选择工作地。地方政府应通过城市规划、就业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等手段来加强宏观调控,合理引导不同社会群体的职住区位选择,以减少居住空间分异和职住空间的过度分离。
刘望保闫小培谢丽娟
基于“时空图”的广州市社会空间分异被引量:5
2020年
传统社会空间分异指数的测算是建立在均质平面欧氏空间内,注重空间的结构与组成,而较少关注空间本身。文章在社会空间分异指数计算过程中将两点之间直线距离转变为空间作用成本,利用多维标度方法(MDS)构建时空图对传统社会空间分异指数进行修正,对比修正后指数与传统指数的差异,并以广州为例探讨反映的社会空间分异特征。得到以下结论:①通达性分异指数(修正后的指数)能反映作为人的社会性分异而非物质形态的分异;由于"空间变量"在空间分异指数不同维度的权重的差异,这种空间修正方法对基于面积周长比的分异指数相对于基于距离函数的分异指数的影响要小得多。②对比修正前后的空间分异指数,由于相对拥堵的市中心的时间距离比城市郊区要大,市中心的实际隔离程度被低估了。而通行距离坐标系统中市中心通达性比城市郊区更高,受道路拥堵影响较弱的人群在市中心的隔离程度相对于市郊区又相对被高估。③通行距离坐标系统中空间分异测算的均匀性维度指标影响较小,而接触性维度指标受的影响非常显著。文章新构建的坐标系统将原来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转变为将个体移动路径作为空间作用成本,基于此坐标系统计算的通达性分异指数更能反映"人的空间"。
陈慧灵石恩名刘望保
关键词:通达性
基于ICT的中国城市间人口日常流动空间格局——以百度迁徙为例被引量:128
2016年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数据已越来越成为表征居民地理行为的重要载体,用户迁移、社交网络、移动通信等地理行为大数据成为城市联系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百度迁徙"大数据通过LBS技术,全程、动态、即时和直观地记录了城市之间的人口日常流动轨迹。通过采集"百度迁徙"数据库中2015年一季度(2月7日至5月16日)国内369个城市之间的逐日的人口流动数据,分"季度平均、春运期间(春节前)、春运期间(春节后)、劳动节、周末和工作日"6个时间段,从人流集散层级、人流集散网络体系的分层集聚、人口日常流动空间格局及其与"胡焕庸线"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分析各时间段的城市之间的人口日常流动相关特征与空间格局。研究发现,"百度迁徙"大数据清晰地显示了春运期间中部和沿海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格局。人流集散中心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4大城市群中,并与其城市等级有较强的一致性。人口日常流动集散体系呈明显的分层集聚,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和乌鲁木齐5大集散体系在各时间段基本得到体现,而华中、东北、西南和福建沿海等地区并未出现高层级集散城市和高等级集散体系,与这些区域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不相匹配。"胡焕庸线"能较好地反映国家层面的城市之间人口日常流动格局,反映了地理环境对城市间人口日常流动的深刻影响。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强度是体现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城市等级和网络结构等的重要指标,此项研究可为形成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和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提供参考。
刘望保石恩名
关键词:春运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场及其空间差异被引量:42
2012年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引发了大规模的省际人口迁移。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2000年的10%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近10年来的中国省际人口迁移流场及其空间差异。研究发现,近10年来省际人口迁移规模逐步增加,以从四川、湖南、江西、河南和安徽等重要辐散区向东南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等沿海发达地区迁移为主,且有增强的趋势。长三角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区域迁入规模增加,迁入总量接近广东省,而广东省的迁入规模在大规模增加的同时,向周边省区迁出的人口规模也在大规模增加。
刘望保汪丽娜陈忠暖
关键词:省际人口迁移
2000-2010年广州市住房产权管理角色变化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中国城镇住房分配从再分配体制向市场化为主的分配体制转变,深刻地影响政府、单位和市场在住房产权管理角色上的变化。利用广州市老八区的"五普"和"六普"数据,从住房产权结构变化、住房产权选择和住房产权空间形态等角度,分析政府、单位和市场在住房供应、分配和空间配置等住房产权管理中的角色变化。广州市2000年以来的住房产权结构变化反映了单位退出住房供应角色、政府保障房供应力度不够、市场成为最主要住房供应主体等特征。住房产权选择影响因素表明家庭与单位、政府之间的组织联系逐步弱化,与市场间的社会联系日益成为主导,家庭生命周期、家庭收入等体现家庭与市场间的市场联系变量成为城镇居民住房选择的最显著影响变量。住房产权空间形态重构表明,2000-2010年间,中心城区单位提供的体制内住房比重大幅度下降,并逐步被体制外住房所替代,政府提供的体制内住房则向郊区或近郊区形成集聚,导致体制内外住房空间布局出现一定"倒置",住房来源过度市场化、住房供应主体变化和级差地租等因素是其重要形成原因。研究还显示,单位不再承担住房供应任务后,尽管政府在住房调控上起到重要作用,但未充分承担起住房供应任务,城镇居民住房来源"过度市场化"趋势。为此,政府应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并在区位上力求分散、均衡和避免郊区化,以避免加重保障房社区居民居住空间和社会空间上的双重边缘化。随着城市住房市场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城市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和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制订过程中,更应关注快速全球化、现代化和市场化背景下居民家庭结构、社会经济地位等体现家庭与市场间的社会联系的变量对居民住房选择偏好的影响。
刘望保闫小培
关键词:住房产权住房管理
Excess Commuting in Transitional Urban China: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被引量:5
2016年
During the reform era, Chinese cities witnessed dramatic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and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general and profound change of commuting patterns in particular. Using household surveys collected in Guangzhou, China, in 2001, 2005 and 2010, excess commuting measurements are estimated. Excess commuting shows an overall trend of increasing during 1990–1999, and then declining during 2000–2010. We argue that deepening marketization of the jobs and housing sectors has induced spatial separation of jobs and housing. In other words,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and urban spatial restructuring are underpinning the changes of commuting patterns in Chinese cities. Excess commuting has strong relationship with individual socio-demographic status, which is by and large due to the increasing flexibilities of jobs and housing location choices enjoyed by urban residents. The findings call for considerations on balancing jobs-housing in making public policies relevant to urban development in general, and land use and transportation in particular.
LIU WangbaoHOU Quan
关键词:GUANGZHOU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