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72072)

作品数:7 被引量:59H指数:4
相关作者:崔军文范召林王元靖侯跃龙郭宪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西北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3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3篇大迎角
  • 3篇迎角
  • 2篇旋成体
  • 2篇细长旋成体
  • 1篇动力学
  • 1篇疑义
  • 1篇造山作用
  • 1篇声激励
  • 1篇数值模拟
  • 1篇塔里木地块
  • 1篇塔里木盆地
  • 1篇盆-山构造
  • 1篇盆地
  • 1篇坳陷带
  • 1篇西昆仑
  • 1篇裂变径迹
  • 1篇磷灰石
  • 1篇磷灰石裂变径...
  • 1篇流动特性
  • 1篇结合带

机构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中国空气动力...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西北工业大学

作者

  • 3篇侯跃龙
  • 3篇崔军文
  • 3篇王元靖
  • 3篇范召林
  • 2篇李朋武
  • 2篇丁孝忠
  • 2篇张晓卫
  • 2篇郭宪璞
  • 1篇白存儒
  • 1篇史金松
  • 1篇贺中

传媒

  • 2篇空气动力学学...
  • 1篇地球学报
  • 1篇流体力学实验...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质通报
  • 1篇Acta G...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粗糙带对细长体大迎角流动非对称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05年
通过模型表面压力分布测量和表面油流图谱显示等试验手段,在低湍流度风洞中探讨了模型头部不同形式的粗糙带对细长体大迎角条件下流动非对称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条型”粗糙带可以有效改善流动非对称性、降低当地侧向力;“环型”粗糙带可以改善模型表面的分离状态,但是却增强了流动非对称性;“条型+环型”粗糙带对于表面流谱的影响较为复杂。但是这些形式的粗糙带都不能完全消除流动非对称性所产生的侧向力。试验结果还展示出了大迎角状态下,流动非对称性的存在形式与表现特征。
王元靖范召林侯跃龙贺中
关键词:大迎角细长旋成体
细长旋成体大迎角非对称流动特性的试验研究被引量:5
2003年
简要介绍了细长体大迎角流动非对称性的试验结果,分析了Re数、湍流度和安装条件等因素对大迎角流动非对称性的影响,探讨了大迎角流动非对称性的产生机制。文章最后着重阐述了该研究得出的一些支持细长体大迎角流动非对称性产生机制的空间动力不稳定性观点的理由。
范召林王元靖侯跃龙白存儒
关键词:细长旋成体大迎角飞行器
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的中、新生代变形构造及其动力学被引量:41
2006年
西昆仑—塔里木盆地盆-山结合带可划分为西昆仑北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塔南拗陷带)两个构造单元,后者由塔西南拗陷带和塔东南断陷带两部分组成。西昆北带分别以库地—喀什塔什断裂和西昆北冲断裂与西昆中带和塔里木地块南缘拗陷带相隔。盆-山构造经历了长期、叠次的形成、演化过程,但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变形构造具有极大的统一性,总体表现为以西昆中断裂(其主体为库地—喀什塔什断裂)为根带,以北向逆冲扩展作用为主导,向北至塔南拗陷带腹部,逐渐转化为以垂直向上的构造伸展作用为主导。塔南拗陷带的逆冲断裂与具强烈深层流变组构的西昆北逆冲断裂属统一地球动力学系统中不同构造层次的成分,前者是后者向浅层脆性应变域扩展的产物。导致盆-山构造形成的驱动力来自昆仑构造带以南的持续、强烈的北向逆冲扩展作用,至少在塔南拗陷带的前早更新统地层分布区不存在塔里木地块自北向南俯冲的直接证据。西昆仑—塔里木盆地南缘的造盆、造山作用过程可简单地归纳为三个形成演化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快速隆升和快速拗陷(沉降)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的深层拆离-缓慢隆升和均匀拗陷(沉降)期和新近纪至今的挤压-急剧隆升和强烈拗陷(沉降)期。造盆、造山作用的动力学过程表明,中—上新世是造盆造山作用机制发生重大转折时期,早更新世末的构造运动基本上奠定了西昆仑—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盆-山构造格架。
崔军文郭宪璞丁孝忠李朋武张晓卫
关键词:造山作用
与陆-陆碰撞作用相关的盆-山构造数值模拟被引量:5
2006年
陆-陆碰撞作用是导致大陆岩石圈各种地质作用发生的最重要的驱动机制,如何识别和标定陆-陆碰撞作用,特别是其四维时空演化,是地学界长期以来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陆-陆碰撞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下伏地块沿陆内俯冲带的强烈下插(俯冲)和上覆地块沿陆内俯冲带的不断仰冲(逆冲扩展),在垂直俯冲带方向出现盆-山相间的构造格局和MOHO的弯曲、错断。通过数值模拟计算,详细论述了在仰冲(逆冲扩展)和俯冲作用过程中,盆地坳陷、山体抬升、MOHO上抬和下坳等各种位移量和位移速率之间的耦合关系及盆地中心的迁移规律。说明它们有可能成为判断或标定陆-陆碰撞作用的一种标志或尺度。
崔军文史金松李朋武张晓卫郭宪璞丁孝忠
关键词:盆-山构造数值模拟
Numerical Modeling of Basin-Range Tectonics Related to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被引量:2
2005年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occurrence of various ge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How to recognize and determine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especially its four-dimensional temporal-spatial evolution, is a subject that geological communities have long been concerned about and studied.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is mainly manifested by strong underthrusting (subduction) of the underlying block along an intracontinental subduction zone and continuous obduction (thrusting propagation) of the overlying block along the intracontinental subduction zone, the occurrence of a basin-range tectonic framework in a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subduction zone and the flexure and disruption of the Moho. On the basis of numerical modeling, the authors discuss in detail the couplings between various amounts and rates of displacement caused by basin subsidence, mountain uplift and Moho updoming and downflexure during obduction (thrusting propagation) and subduction and the migration pattern of basin centers. They are probably indications or criteria for judgment or determination of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CUIJunwenSHIJinsongLIPengwuZHANGXiaoweiGUOXianpuDINGXiaozhong
关键词:DISPLACEMENT
来自新疆皮山县克里阳剖面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的启迪——对塔里木地块现今向西昆仑山体俯冲的疑义被引量:2
2007年
皮山县克里阳剖面是塔南坳陷带中—新生界发育最为完整、变形现象最具代表性的剖面。系统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表明,上白垩统—中新统砂岩样品的平均径迹年龄均大于相应的地层时代,样品的P(x2)大部分小于0.1%,说明不属于同组年龄。磷灰石单颗粒径迹年龄最大值为180~190Ma,最小年龄为10~20Ma,峰值年龄为80~90Ma和50~70Ma,磷灰石的平均径迹长度为(10.82±2.01)~(9.06±2.01)μm。径迹记录表明晚白垩世至中新世时期,沉积层的主体部分并未下沉到达磷灰石的退火带深度而导致早期径迹记录的全部消失。说明新生代时期,特别是新近纪以来,尽管西昆仑造山带存在强烈的热构造作用,山前坳陷带也发生了构造沉降,但并不存在塔里木地块向西昆仑山体的大规模的陆内俯冲作用,总体看塔南坳陷带的下插深度并未超过7km(磷灰石的退火带深度)。
崔军文
关键词:磷灰石裂变径迹俯冲
细长体大迎角流动的非对称特性及声激励控制研究被引量:5
2003年
通过测压、油流、粘贴转捩带、热线频谱采集及声激励控制等一系列试验研究,讨论了Re数、转捩带对流动非对称性的影响,分析了细长旋成体大迎角非对称流动的特点。重点对声激励控制流动的非对称性的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提供了有无声激励时功率谱和相关系数的变化情况,并提出了所支持的细长体流动非对称性产生机制的流场的空间动力不稳定性观点。最后阐述了声激励控制非对称流动的机理。
范召林侯跃龙王元靖
关键词:大迎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