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160806)
- 作品数:7 被引量:22H指数:3
- 相关作者:李元新李幼生吴波倪小冬黎介寿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总参谋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改良腹腔多器官簇移植被引量:4
- 2010年
-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小肠移植已成为种类繁多、技术成熟的临床技术。2000年,美国医疗保险机构就将小肠移植和腹腔多器官簇移植纳入联邦医疗保险范畴。这标志着小肠移植已从医学试验阶段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 李元新
- 关键词:腹腔医疗保险机构小肠移植
- 小肠移植术后内镜引导下移植肠黏膜活检的时机及诊断价值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 总结小肠移植术后内镜引导下移植肠黏膜活检的时机及该技术对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根据免疫抑制方案的不同,将15例小肠移植受者分为3个阶段.1994-1995年为第1阶段(3例),2003-2006年为第2阶段(7例),2007年以后为第3阶段(5例).第3阶段进行计划性内镜引导下移植肠黏膜活检的监测,既术后第3天进行首次内镜引导下移植肠黏膜活检,此后活检的频次在术后第1个月为2次/周,术后第2~3个月为1次/周,术后第4~6个月为1次/2周,术后7个月以后为1次/月,在受者出现排斥反应的临床症状和抗排斥反应治疗期间,也进行内镜引导下移植肠黏膜活检.结果 15例共进行内镜引导下移植肠黏膜活检255次,移植肠腹壁造口肉眼直视下取材活检21次.以上276份样本中,诊断排斥反应共51份(18.5%),其中诊断不确定急性排斥反应至轻度排斥反应32份(11.6%)、中度排斥反应9份(3.3%)、重度排斥反应10份(3.6%),巨细胞病毒(CMV)感染2份(0.7%),细菌感染2份(0.7%).15例共发生病理证实并需l临床治疗的排斥反应20次,其中不确定急性排斥反应至轻度排斥反应11次、中度5次、重度4次,发生细菌性和CMV肠炎各1次.结论 内镜引导下移植肠黏膜活检及其病理学检查是小肠移植术后诊断排斥反应和感染的重要手段,有计划的进行该检查对排斥反应有术后监测、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的价值.
- 李元新李宁李幼生汪志明吴波倪小冬王剑黎介寿
- 关键词:小肠移植排斥反应活检
- 肝小肠联合移植被引量:3
- 2012年
- 肠功能衰竭患者长期依赖全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ition,TPN)维持生存,一部分患者可因TPN发生肝功能障碍,甚至肝功能衰竭,如果这部分患者继续应用TPN维持生命,他们的平均生存时间只有6—12个月。肝小肠联合移植成为挽救这部分患者生命的治疗措施。
- 李元新
- 关键词:肝小肠联合移植全肠外营养肠功能衰竭肝功能障碍肝功能衰竭TPN
- 移植小肠黏膜的组织学观察五例
- 2012年
- 目的探讨移植小肠黏膜的形态学改变规律,以对小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5例小肠移植受者术后324个肠黏膜活检样本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检查,并在电镜下观察。结果5例移植后的肠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一致,均先后经历再灌注损伤、淋巴回流恢复、AR、肠功能改变等过程。术后0~3个月间3例发生移植肠黏膜活检病理学诊断为不确定(IND)级至轻度(1级)AR4次,术后3~6个月2例发生IND级至1级AR3次,术后7~12个月2例发生中度(2级)AR4次,重度(3级)AR2次。AR的一般形态学改变包括移植肠黏膜结构改变、隐窝上皮损伤、炎症细胞浸润等。结论小肠移植后肠黏膜活检是监测AR比较可靠的手段,连续动态地观察可以有效地监测术后AR的发生、发展以及评价治疗效果。对于AR须进行综合性诊断,单一形态学改变不具备特异性。移植肠超微结构改变对判断黏膜屏障功能及确定病原微生物有帮助。
- 吴波李元新安晓静章如松马恒辉李幼生周晓军
- 关键词:小肠移植移植物排斥病理过程
- 小肠移植中应用Campath 1H诱导和低剂量他克莫司维持抗排斥治疗被引量:9
- 2009年
- 目的报告Campath 1H诱导和单用低剂量他克莫司维持的免疫抑制方案在2例小肠移植应用的经验。方法小肠移植术中给予Campath 1H 30mg及甲泼尼龙2g。移植肠血管开放后给予他克莫司,术后早期从静脉途径给药,逐渐过渡至通过移植肠给予他克莫司。术后前3个月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维持在10—15?μg/L,术后第4个月开始,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减低至5?μg/L左右。结果2例患者生存期均已超过1年,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第13个月时行移植肠末端造口关闭、还纳手术。2例患者各发生一次病理学检查证实的不确定(IND级)至轻度(1级)排斥反应,给予小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后排斥反应消失;1例患者于术后8个月发生一次轻至中度排斥,给予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后病理证实排斥反应消失。Campath 1H应用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其后缓慢回升。无明显感染及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D)征象发生。移植肠功能良好,分别于术后第21天和第14天摆脱静脉营养,依赖口服饮食维持营养状态。结论小肠移植中应用Campath 1H诱导,单用低剂量他克莫司、无激素维持方案,能有效地控制排斥反应,不增加感染发生的机会,未发生GVHD。患者移植肠功能良好,能尽早摆脱静脉营养。
- 李元新李宁倪小冬李幼生李民沈璟黎介寿
- 关键词:器官移植小肠移植免疫抑制剂排斥反应他克莫司
- 小肠移植后亚临床排斥反应的临床病理研究一例
- 2011年
- 目的探讨小肠移植后亚临床型细胞性排斥反应(SCR)的临床表现、肠镜下改变和病理特点。方法小肠移植1例,受者为女性,34岁,供者为男性。应用抗CD52单克隆抗体行诱导治疗,术后单用他克莫司(Tac)、无皮质激素的维持治疗方案。怀疑发生可疑排斥反应(IND)级至Ⅰ级排斥反应时,提高血Tac浓度,行短程小剂量皮质激素治疗,排斥反应控制不佳时,则行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发生中度排斥反应时提高血Tac浓度,给予甲泼尼龙2g,随后应用皮质激素递减方案。术后头2个月内,每周行2次肠镜和病理学检查,之后频次减为1次/周。结果至随访结束患者已存活19个月(611d),期间共发生有临床症状的急性排斥反应6次,亚临床排斥反应3次。3次亚临床排斥反应时,2次肠镜下未见明显改变,1次表现为斑点状的充血、水肿,放大肠镜下绒毛数量轻度减少。3次亚临床排斥反应的病理检查中,1次以黏膜上皮剥脱为主,隐窝上皮损伤较轻,组织学改变符合轻度急性排斥反应;而另2次以隐窝上皮的损伤为主,为可疑急性排斥反应。结论SCR可能是临床排斥反应的早期阶段,无明显临床症状,肠镜下改变不明显,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但必须排除移植肠血管病变、肠梗阻、各类炎症等术后并发症。
- 吴波安晓静李元新李幼生周航波章如松
- 关键词:小肠移植移植物排斥亚临床型病理过程
- 小肠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二例的治疗体会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总结小肠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治疗经验。方法1994年至2009年间完成15例小肠移植,分为3个阶段:1994--1995年为第1阶段(3例),2003--2006年为第2阶段(7例),2007年以后为第3阶段(5例)。第1阶段术后未进行CMV感染的预防;第2阶段通过肠镜、病理检查和血清学检查(CMVIgM、CMVpp65和CMVDNA)进行CMV感染的诊断,术后静脉注射更昔洛韦2~3周,口服阿昔洛韦3个月以预防CMV感染;第3阶段在第2阶段的基础上,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CMVDNA,并制定计划性监测方案,术后静脉注射更昔洛韦2~3周,口服更昔洛韦3个月预防CMV感染,采用CMV感染的抢先治疗方案。结果15例患者中有2例(13.3%)术后发生CMV感染。其中第2阶段1例术后45d发生移植肠CMV肠炎,术后64d并发CMV肺炎,应用更昔洛韦和胸腺肽,并停用他克莫司,最终转为重度排斥反应后死亡;第3阶段1例术后第3个月发生CMV感染,经CMV抢先治疗后治愈。结论小肠移植术后应进行CMV的预防性治疗,严密监测CMV血清学指标,适时进行抢先治疗。对于CMV侵袭性疾病在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应注意排斥反应的发生。
- 李元新李宁李幼生倪小冬吴波王剑李民黎介寿
- 关键词:小肠移植巨细胞病毒更昔洛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