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1837)

作品数:8 被引量:80H指数:6
相关作者:傅华袁晓波牛得草李旭东尚振艳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延边大学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黄土高原
  • 4篇土壤
  • 3篇草地
  • 2篇典型草原
  • 2篇水分
  • 2篇土壤呼吸
  • 2篇土壤水
  • 2篇土壤水分
  • 2篇土壤温度
  • 2篇围封
  • 2篇温度
  • 2篇牧草
  • 2篇牧草地
  • 2篇黄土高原草地
  • 2篇放牧
  • 2篇放牧草地
  • 2篇CO2交换
  • 2篇草原
  • 1篇单株
  • 1篇氮沉降

机构

  • 7篇兰州大学
  • 1篇延边大学
  • 1篇阳光凯迪新能...

作者

  • 7篇傅华
  • 3篇李旭东
  • 3篇牛得草
  • 3篇袁晓波
  • 2篇尚振艳
  • 1篇郭丁
  • 1篇吴淑娟
  • 1篇任运涛
  • 1篇王龙
  • 1篇张春平
  • 1篇刘明惠

传媒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草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草业学报
  • 1篇草地学报
  • 1篇Journa...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铁杆蒿灌丛对黄土高原草地碳交换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用静态箱法于2012年生长季(5~10月)对黄土高原围封草地常见半灌木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灌丛内外土壤呼吸速率和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速率及其主要环境因子进行实地观测,并对草地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进行分析,以揭示铁杆蒿灌丛内外碳交换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铁杆蒿灌丛内的土壤呼吸和净生态系统CO2交换的日交换速率均显著高于灌丛外;灌丛内外土壤呼吸速率和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速率的峰值出现时间一致,且灌丛内显著高于灌丛外;土壤呼吸速率的峰值出现在8月份,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速率的峰值出现在9月份。(2)灌丛内外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均呈“单峰型”变化趋势,生长季平均值都接近5月份观测值,分别为(5.49±0.18)和(2.93±0.04) g·m-2·d-1;灌丛内外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速率日动态均以“S”型变化趋势为主,在水分亏缺时期表现为微弱的“双峰”型趋势。(3)灌丛内生长季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速率平均值为(-3.86±0.09) g·m-2·d-1,是灌丛外草地(-1.19±0.07) g·m-2·d-1的3.2倍,灌丛内外均表现为碳汇。研究表明,铁杆蒿灌丛存在“肥岛”现象,有助于该区草地生态系统有机碳的积累,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是影响灌丛内外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因素,而灌丛内外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速率主要受土壤水分的影响。
沈晓坤李旭东傅华
关键词:黄土高原铁杆蒿CO2交换土壤温度土壤水分
氮素添加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植物比叶面积及其重要值的影响被引量:11
2015年
为了解氮素沉降对草地群落植物生长策略和群落组成的影响,通过长期(2009—2012年)氮素添加野外控制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天然草地禾本科植物长芒草(Stipa bungeana)、赖草(Leymus secalinus),豆科植物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以及菊科植物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4种植物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叶片比叶面积(SLA)和物种重要值(IV)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氮素添加对各种植物叶片SLA和物种重要值影响的内在联系。结果显示:沿施氮水平,禾草科植物长芒草和赖草叶片SLA增加幅度较小、物种重要值整体上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非禾草科植物阿尔泰狗娃花和达乌里胡枝子叶片SLA增加幅度较大,物种重要值整体上呈降低的趋势,施氮对禾草科植物更有利;各物种的重要值与叶片SLA之间无相关关系;物种重要值随着氮素添加量增加所产生的变异系数与该物种在群落中的重要值大小成显著负相关。表明在干旱贫瘠环境中,植物叶片SLA保守性强、可塑性低;氮素沉降对禾草科植物更有利。
韩会阁尚振艳牛得草傅华
关键词:黄土高原典型草原氮沉降比叶面积
黄土高原农田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1
2014年
2007年使用动态密闭气室红外CO2分析法(IRGA)对黄土高原地区豌豆农田土壤呼吸进行观测,综合分析了水热因子对土壤呼吸日、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豌豆田土壤呼吸日、季节变化趋势均呈"单峰型"曲线;夏季日变化最高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1:00-13:00和0:00-3:00,日平均值接近9:00和19:00的观测值;冬季日变化最高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3:00-15:00和21:00-0:00,日平均值接近于9:00和17:00的观测值;全年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豌豆开花结荚期),最小值出现在12月份。分析表明:温度是该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日、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土壤水分变化与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相关性较差。该区土壤呼吸存在"负通量"现象。
李旭东沈晓坤张春平傅华
关键词:黄土高原豌豆田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土壤水分
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地上生物量估测模型被引量:7
2016年
为了寻求有效的草地地上生物量估测方法和精确估测黄土高原典型草原草原地上生物量。于2014年8月中旬,在黄土高原典型草原草原地上生物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从单株水平和种群水平进行野外调查。以株高(H)和盖度(C)的复合因子(C×H)为自变量,通过回归分析,建立地上生物量估测模型,采用留一法对其精确性进行评估;并通过校正系数以及群落总生物量估测值和实测值比较单株水平和种群水平所建模型的精确性。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典型草原草地,无论在单株水平还是种群水平,线性和幂函数对该区域生物量的拟合效果更好。估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在单株水平各个物种的生物量估测值与实测值相关性较好,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其r值均大于0.6,总相对误差RS均小于10%,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RMA(average absolute value of relative error)均小于30%,总生物量的实测值与估测值比较接近,校正系数均接近1;而在种群水平上,虽然各物种的生物量估测值与实测值相关性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但多数物种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RMA大于30%,总相对误差RS(total relative error)均大于10%,总生物量的估测值均大于实测值,校正系数均偏离了1,说明在黄土高原典型草原通过单株水平建立的物种生物量估测模型的精度优于种群水平建立的物种生物量估测模型的精度。
袁晓波牛得草吴淑娟蒲向东王龙滕家明傅华
关键词:地上生物量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围封与自然放牧草地碳交换特征被引量:10
2014年
用静态箱法于2012年3月~2013年2月对黄土高原自然放牧及其围封6年的草地土壤呼吸和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速率进行为期1年的实地观测.结果表明:(1)围封和自然放牧草地全年的碳交换总量均表现为碳汇,即CO2净吸收;围封草地全年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为(-58.0±14.5)g·m^-2,其中生长季和非生长季交换量分别为(-70.3±11.4)g·m^-2和(12.4±3.1) g·m^-2;自然放牧草地生态系统全年碳交换量为(-48.7±14.0)g·m^-2,其中生长季和非生长季交换量分别为(-56.9±10.6)g·m^-2和(8.1±3.3)g·m^-2.(2)草地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速率生长季主要受土壤含水量的控制,而在非生长季则主要受土壤温度的控制;草地土壤呼吸速率主要受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共同影响,其中在生长季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作用更大,而在非生长季则受土壤温度的影响作用更大.(3)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差异是造成围封草地土壤呼吸速率大于自然放牧草地的主要原因.(4)研究区草地存在土壤呼吸负通量现象,样地灰钙土偏高的碱性条件(pH>8.2)促进了土壤次生碳酸盐的淀积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沈晓坤刘明惠张燕堃张徐傅华
关键词:黄土高原围封自然放牧CO2交换
围封对黄土高原草地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被引量:21
2016年
本研究以黄土高原长期放牧草地和围封7年的草地为对象,分析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季节变化,并应用RDA冗余分析法分析了土壤水分、植被地上绿色生物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对土壤铵态氮、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铵态氮是围封与放牧草地土壤有效氮的主要组分;两样地0-10cm土层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均主要受植被地上绿色生物量的影响;围封草地10-20cm土层土壤硝态氮主要受土壤水分与植被地上绿色生物量的共同影响,而放牧草地10-20cm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主要受植被地上绿色生物量的影响;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放牧草地围封7年后,较高的生物量使得凋落物及土壤有机质增加;另外,围封后土壤水分在多数季节显著增加(P<0.05),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土壤氮素的矿化。
廖圣祥任运涛袁晓波李旭东郭丁李金博傅华
关键词:放牧草地铵态氮硝态氮
黄土高原生态退化与恢复被引量:21
2015年
我国的黄土高原不仅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严重地限制着该区域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大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详细分析黄土高原地形地貌、气候及土壤3个方面特殊性的基础上,综述了当前黄土高原退化现状以及造成其退化的原因,提出了生态恢复治理的综合措施,并对当前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相关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袁晓波尚振艳牛得草傅华
关键词:黄土高原治理措施
Conventional tillage improves the storage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heavy fractions i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被引量:1
2015年
Soil labile organic carbon (C)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soil quality. The relatively stable fractions of soil organic C (SOC) represent the bulk of SOC, and are also the primary determinant of the long-term C balanc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can influence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different SOC fractions. However,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In the present study, different fractions of SOC were determined in two land use types: a grazed grassland (established on previously cultivated cropland 25 years ago, GG) and a long-term cultivated millet cropland (M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 concentration and C storage of light fractions (LF) and heavy fractions (HF) presented different patterns along the soil profiles in the two sites. More plant residues in GG resulted in 91.9% higher LF storage at the 0-10 cm soil depth, further contributed to 21.9% higher SOC storage at this soil depth; SOC storage at 20-60 cm soil depth in MC was 98.8% higher than that in GG, which could be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HF storage 104.5% higher than in GG. This might be caused by the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organic manure, as well as the protection from plough pan and silt- and clay-sized particles.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different soil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this region can greatly influence the variations of different SOC fractions, while the conventional tillage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storage of SOC by in- creasing heavy fractions.
HAN HuigeLI XudongNIU DecaoSharon J HALLGUO DingWAN ChangguiJennifer K LEARNEDFU Hu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