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90032)
- 作品数:16 被引量:342H指数:9
- 相关作者:程名望史清华潘烜张帅顾梦蛟更多>>
-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罗格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农民工就业满意度与市民化关系的实证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本文基于上海1446份农民工调查数据所建立的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市民化和农民工就业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民工市民化与就业满意度显著相关,市民化程度越高就业满意度也就越高;户籍制度和农民工自身素质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变量;农民工对市民化既有一定诉求和向往,又存在一定的恐惧和鸿沟,其诉求不是表现在经济收入方面,更多地表现在基于政策因素的社会保障、权益平等、城市融入等方面。因此,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根本政策取向是消除政策不平等,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农民工平等享有基本权益。
- 潘烜程名望
-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满意度市民化
- 劳动保护、工作福利、社会保障与农民工城镇就业被引量:31
- 2012年
- 基于上海1446份农民工调查样本所建立的有序Probit模型及实证分析显示,工资收入、工作福利、社会保障、个性特征对农民工城镇就业有显著影响,而劳动保护、权益侵犯的影响并不显著。工资收入等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民工城镇就业的核心因素,农民工劳动保护和权益保护意识还不强。因此,要应对"民工荒",关键是要满足农民工的物质需求,给予农民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特别是企业要提供较高的工资水平和良好的工作福利,城镇相关部门要提供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并关注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支出和成本等。该研究对于揭示"民工荒"的成因,保持农村劳动力有序、平稳、持续地向城镇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 程名望史清华潘烜
- 关键词:农民工劳动保护工作福利社会保障
- 农民工城镇就业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模型与实证被引量:34
- 2013年
- 农民工有序、平稳、持续地向城镇集聚是我国城镇化推进的必然环节,而城镇就业满意度是影响农民工迁移决策的重要因素。基于上海市1 446份农民工调查样本建立的有序Probit模型及实证分析显示,在沪农民工就业满意度总体评价较高,其中收入评价较低。工资收入、交通出行、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城市适应性以及户籍制度等因素对农民工城镇就业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而居住条件、工作福利、社会保障、劳动保护、权益侵犯等因素对农民工城镇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目前影响我国农民工城镇就业满意度的既有工资收入等物质因素,也有城市适应性等精神因素,但比较而言,物质因素更为显著。本研究对于从城镇推力视角揭示"民工荒"的成因,以及我国城镇化战略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 程名望史清华顾梦蛟
- 关键词:农民工民工荒城镇化有序PROBIT模型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动态搜寻模型与实证分析被引量:9
- 2013年
- 运用动态均衡分析方法,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搜寻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性因素,并采用2003-2006年国家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建立Pr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外出从业收入与费用、农业产出与投入、转移者个性特征等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显著性影响。由此可见,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核心因素。要应对"民工荒",关键是要满足农民工的物质需求,给予农民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该研究对于揭示"民工荒"的成因,保持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平稳、持续地向城镇转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程名望史清华潘烜
-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民工荒
- 农民工大量占用城市公共资源了吗——基于上海市1446个调查样本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7
- 2012年
- 基于上海市1 446份农民工调查样本,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从公共交通、医疗卫生、子女教育以及文化娱乐等方面,对农民工占用城市公共资源情况做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确实占用了部分城市公共资源或公共服务,但这种占用是有限的,农民工并没有大量占有或公平享有城市的公共资源或公共服务。因此,完善制度设计,逐步实现农民工较公平、充分的享有城市公共资源,对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民工"候鸟式"迁移以及城镇化战略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 程名望史清华张帅
- 关键词:农民工公共资源公共服务民工荒社会制度
- 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对农村非农就业影响的实证被引量:58
- 2012年
-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性,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道路所证实。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运用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利用2003-2006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建立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民个体特征和农户家庭特征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就样本个人特征而言,户主或家庭主要经营者、男性、文化程度较高、身体健康的农民从事农村非农就业的意愿更强,职业教育或培训对于农村非农就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是否农业户口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并不明显。就样本家庭特征而言,家庭类型会影响农民在农村的非农就业倾向,同时,乡村干部户从事非农产业的倾向性更强,少数民族户和信教户从事非农产业的倾向性较弱,"是否国家干部职工户"、"是否党员户"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重视农民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差异,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非农就业是我国政府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战略选择。
- 程名望潘烜
- 关键词:家庭特征农村非农就业PROBIT模型
- 城镇适应性、技能型收益、精神收益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基于2291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基于城镇拉力视角,运用2007—2009年2291份调查问卷所建立的固定效应Probit模型及实证分析显示:城镇生活适应性、技能型收益和精神收益等非经济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有显著影响,是促进或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而非经济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作用,依赖于城镇务工收入水平、教育和年龄等交叉变量,且不同个性特征的农民工,在外出务工决策上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研究同时发现:2008年金融风暴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仅是一次短期波动,并没有改变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机理和长期趋势。文章的最大局限在于,受问卷设计和数据可得性的影响,没有充分考虑户籍制度、子女教育及医疗保障制度等非经济因素。该研究对于揭示"民工荒"的成因,保持农村劳动力有序、平稳、持续地向城镇转移,乃至对于农村劳动力从"候鸟式"转移到"生根式"迁移的本质性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 程名望史清华潘烜
- 关键词:非经济因素农村劳动力转移
- 劳动合同、制度适应性与农民工城镇就业--基于上海市1446个调查样本的实证分析被引量:5
- 2013年
- 本文以上海1446份农民工调查样本为例,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基于城市融合视角,从劳动合同、制度适应性等方面实证分析农民工城镇就业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城镇企业用工越来越规范,劳动合同签订率较高;劳动合同对于农民工城镇就业有较好的保障作用;经过多年的劳动力转移,农民工已经能较好的适应城镇产业的劳动合同等管理制度;不同个性特征的农民工,在劳动合同、制度适应性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促进农民工更好的融入城市,既要有制度安排,也需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 潘烜程名望史清华
- 关键词:农民工劳动合同城镇就业
- 工资收入、消费支出与农民工城镇就业——基于上海市1446个调查样本的实证分析被引量:6
- 2013年
- 本文基于上海1446份农民工调查样本,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农民工城镇就业的工资收入和消费支出做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样本农民工月均收入低于当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月均收入,更低于当年上海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的月均收入;样本农民工月均消费占其月均收入总额的33.18%,恩格尔系数是46.49%,达到小康水平,但远高于当年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我国农民工总体需求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物质需求是其第一需求,精神需求还不强烈;不同个性特征的农村劳动力,在工资收入和消费支出上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完善制度设计,消除制度障碍,逐步提升农民工城镇就业的工资收入水平,是城镇企业和相关部门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 潘烜程名望史清华
- 关键词:农民工工资收入城镇就业
- 工作时间、业余生活与农民工城镇就业——基于上海市1446个调查样本的实证分析被引量:21
- 2012年
- 本文基于上海1446份农民工调查样本,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农民工在城就业的工作时间和业余生活做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工的平均工作时间远远超过国家《劳动法》规定的标准,而业余生活比较单调。较多的工作时间和单调的业余生活表明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和就业环境并不乐观,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之一。完善制度设计、逐步改善农民工在城就业的生存状态和就业环境是城镇企业和相关部门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 程名望史清华潘烜
- 关键词:农民工工作时间业余生活城镇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