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41170504)

作品数:2 被引量:20H指数:2
相关作者:李学杰陈芳张欣刘坚郭连生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矿业联合会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地形
  • 1篇地震
  • 1篇地震活动
  • 1篇地震活动性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构造
  • 1篇选线
  • 1篇台湾海峡
  • 1篇碳酸盐旋回
  • 1篇晚更新世
  • 1篇晚更新世以来
  • 1篇南海北部
  • 1篇跨海
  • 1篇跨海通道
  • 1篇更新世
  • 1篇工程选线

机构

  • 2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中国矿业联合...

作者

  • 2篇李学杰
  • 1篇张以诚
  • 1篇冯志强
  • 1篇万荣胜
  • 1篇刘坚
  • 1篇周昌范
  • 1篇张欣
  • 1篇陈芳
  • 1篇郭连生

传媒

  • 1篇科技导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2篇2008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台湾海峡地形地质特征及其通道工程选线被引量:5
2008年
台湾海峡地处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的前沿,地壳活动强烈,地震也时有发生。海峡主体属台西盆地,西界为滨海断裂带,与闽浙隆起相邻。海峡中部主要断裂,包括晋江凹陷东界主断层(F2)和九龙江凹陷东南界主断层(F3),可能在晚上新世,甚至第四纪仍有活动。海峡南北部地形明显不同,北部地形走向为NE向,总体呈槽隆相间的格局,最大水深约90m;南部相对平坦,地形走向NS-NNW,最大水深68~70m。从拟选通道线附近的地震剖面来看,A、B、C三线附近海底均有断层,其中A、B两线F2断层明显,至少切到上新统顶界,甚至可能切入第四系;C线断层切至上新统顶界部,但主断层F3似止于上新统中部,第四纪后不再活动。台湾海峡的地震活动,南部强于北部。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地震特征及设想隧道选线看,北线可能优于中线和南线。但由于现有资料不足以确定海底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建议对海峡进一步开展以工程地质、地质灾害为目的的中比例尺调查,为通道工程的科学选线提供依据。
李学杰张以诚冯志强郭连生周昌范万荣胜
关键词:台湾海峡地形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性跨海通道
南海北部晚更新世以来的碳酸盐旋回被引量:15
2008年
碳酸盐的相对含量是深海沉积物最直观的特征变量,也是最重要的古环境信息来源。南海晚更新世以来的碳酸盐旋回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已总结出溶跃面以上为"大西洋旋回",溶跃面以下为"太平洋旋回"。但经过大量的柱状样研究后发现,也有不少的"例外",溶跃面以上,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大西洋旋回"特征,尤其在南海东北部东沙群岛以东海域和琼东南海域。这些"例外"呈明显的区域性分布表明其不是个别现象。研究认为,主要是由于冰期-间冰期陆源物质的供给量的变化所致。南海北部海域,大致可以分为3个区,中区碳酸盐分布具有典型的"大西洋旋回",东区基本没有旋回性,西区总体有一定的旋回特征,但不够典型,且越接近海南岛,旋回特征越差。这主要是由于中区陆架宽、陆坡相对较缓,在冰期旋回中陆源物质供给量的变化明显。东区主要陆源物质可能来自台湾岛,而台西南岛架很窄,在冰期旋回中,陆源物质的供给量变化可能不大。西区,越靠近海南岛,海南岛的物源影响越大,而海南岛西南的岛架比华南的陆架也明显窄得多,而且华南与海南两个不同的物源,可能使琼东南的碳酸盐变得更复杂。
李学杰刘坚陈芳张欣
关键词:碳酸盐旋回晚更新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