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2000046705)
- 作品数:26 被引量:616H指数:15
- 相关作者:牛滨华孙春岩姚伯初黄新武姜涛更多>>
- 相关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孟加拉湾深海记录中的等深流活动特征及其环境意义初探被引量:13
- 2002年
- 实地观测和对沉积记录的研究表明 ,孟加拉湾存在强大的等深流活动 .通过采自孟加拉深海扇东部和中部的 3支活塞岩心的沉积学研究表明 ,那些氧化色彩强烈、钙质生物壳体溶蚀严重、不存在粒序层理的粉砂质薄层实际上是等深积作用的产物 .源自两极的等深流是全球温盐循环系统的关键组分 ,它们在过去 15 0ka的历史中曾经多次得到强化 ,不仅对研究区的环境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而且可能作为纽带 ,加强了低纬地区与极区在气候意义上的遥相关 .等深流的强化与冰川旋回之间似乎不存在密切关联 ,氧同位素第 3 ,4,5期内均可发现明显的强化记录 .关于强化的控制机制有待深入探讨 .
- 方念乔陈萍吴琳石峰
- 关键词:等深流孟加拉湾古环境
- 底辟构造与天然气水合物的成矿关系被引量:32
- 2005年
- 世界上天然气水合物发现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研究表明,底辟构造和水合物的形成与聚集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底辟构造可能是地层内部圈闭气体由于压力释放上冲的结果,也可能是气体向上运移的通道。初步总结了被动大陆边缘中典型底辟构造与天然气水合物的成矿关系,认为被动陆缘内巨厚沉积层、塑性物质与高压流体、陆缘外侧的火山活动及张裂作用,为底辟构造发育提供了条件,形成了水合物成矿的有利空间。文中对南海底辟构造发育的地质背景进行了分析,并对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发育和赋存进行了预测。笔者在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底辟构造中天然气水合物的成矿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 沙志彬王宏斌张光学杨木壮梁金强
- 关键词:底辟构造天然气水合物成矿作用
- 基于盆地模拟技术的潮汕坳陷油气勘探前景预测被引量:4
- 2004年
- 潮汕坳陷是以中生界为目标的新的油气勘探领域,其地层时代、产状、岩性以及构造特征等都与珠江口盆地其他坳陷差别很大。鉴于该坳陷内尚无探井,该文充分利用地震资料,结合区域研究成果合理选择参数,利用Basin2盆地模拟软件,对该坳陷沉积充填史、温压场演化史和有机质演化史进行了正演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坳陷内中生界白垩系经历的二次成烃作用提供了主要烃源,而且由于新生代的构造运动,形成了良好的构造圈闭,因此该含油气系统生储盖的时空配置有利于在晚白垩世地层中形成自生自储或下生上储的岩性圈闭和构造圈闭油气藏,应作为该坳陷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
- 姜涛任建业
- 关键词:油气勘探中生界地层时代地震资料岩性圈闭
- 西沙海槽潜在天然气水合物成因及形成地质模式被引量:19
- 2005年
- 西沙海槽具备良好的热解成因气及断层通道、深部异常压力等运移条件,分析海底表层沉积物所含甲烷气来源可以很好地指示潜在天然气水合物成因。西沙海槽海底表层沉积物所含甲烷气以热解成因气为主,可能混有少量生物成因气。表层沉积物所含甲烷气为断层渗逸-自由扩散作用双重运移结果,主要有3种来源:(1)直接来自于下部断层通道中气态烃的释放;(2)来自于动态变化的水合物分解,再由渗滤作用或沿浅部微小断层向上运移;(3)来自于原地少量的生物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体来源,这是海底表层沉积物甲烷高值区与下部断层相关性较大而与BSR区域并非完全一致的原因。甲烷气来源及运聚条件综合分析表明,潜在天然气水合物以热解成因为主,为断层-渗滤综合地质模式。
- 王宏语孙春岩张洪波牛滨华
-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地质模式西沙海槽
- 大南海地区新生代板块构造活动被引量:70
- 2004年
- 在新生代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大洋中,存在一些地块(微板块);同时,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缘的一些地块先后和澳大利亚板块分离,向北运动,与一些和欧亚板块分离出来的地块先后发生碰撞缝合。在此期间,由于地块分离而发生海底扩张,产生许多小洋盆,如南海、苏录海、苏拉威西海、安达曼海等,最后形成了东南亚地区今日的构造景观。笔者从大南海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史之框架来研究南海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认为南海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活动既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有关,也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活动有联系;同时,还受到澳大利亚板块向北运动之影响。南海地区在新生代发生过两次海底扩张,第一次海底扩张发生在42~35Ma前,是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而引起欧亚大陆之下向东南方向之地幔流的影响而发生的,其海底扩张方向为NW-SE,产生了南海西南海盆;第二次海底扩张发生于32~17Ma前。由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俯冲的大洋岩石圈已达700km深处,阻挡了欧亚大陆的上地幔向东南方向之流动,从而转向南流动,引起南海地区南北向海底扩张,即新生代第二次海底扩张,产生了南海中央海盆。南海新生代洋盆诞生之后,由于大南海地区继续有地块碰撞和边缘海海底扩张,对南海南部地区产生挤压。
- 姚伯初万玲吴能友
- 关键词:板块俯冲地块运动海底扩张新生代
-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与“气-水-沉积物”动态体系——大洋钻探204航次调查初步结果的启示被引量:22
- 2004年
-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是潜在的天然气资源,研究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及其影响机制是当前国内外相关领域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大洋钻探204航次对东太平洋水合物海岭的钻探发现,水合物海岭南峰地区不同构造部位中天然气水合物在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中的分布、富集和产状是十分不均匀的.以该航次初步成果为例,分析和探讨天然气水合物的不均匀分布与它所赋存的“气-水-沉积物”动态体系中的几种主要因素的关系,指出主要受到气、流体来源与流量变化、岩石学属性和特征、地质构造和古海洋环境变化、微生物活动等因素和营力的控制和影响.有关分析是基于204航次对会聚板块边缘增生体钻探得到的启示,当未来在世界各海域有更多钻探实际资料后,有必要深入分析和探讨各海域不同构造环境下,如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与“气-水-沉积物”动态体系这类问题.
- 苏新
-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大洋钻探古海洋环境沉积物流体来源稳定带
- 莺歌海盆地天然气成藏动力学被引量:9
- 2004年
- 采用地质与地球化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探讨莺歌海盆地的成藏动力学过程 ,具体表现在 :通过成藏流体非均质性剖析揭示了底辟浅层气田多源混合 -幕式充注的成藏特点 ,流体活动的地球物理特征和地球化学资料显示底辟断裂为深成天然气向上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而异常高压是流体压裂运移的关键动力 ,并驱使梅山 -三亚组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向上运移、聚集和散失 .由于中央坳陷带气源丰富 ,存在供大于散的物质基础 ,尤其是“幕式”集中运移具有高的排烃效率 ,因此 ,莺歌海盆地底辟带浅层构造在距今 1.2~ 0 .
- 朱伟林王振峰黄保家
- 关键词:莺歌海盆地成藏动力学底辟构造
- 莺歌海盆地坡折带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被引量:35
- 2004年
- 坡折带是层序样式划分的重要依据 .大量地震剖面的精细解剖表明 ,莺歌海盆地坡折带可划分为构造坡折带和沉积坡折带 ,进而将层序构成样式划分为四类 ,即挠曲坡折型、断裂坡折型 (生长断裂型 )、沉积坡折型 (陆架陆坡型 ,相当于Ⅰ类层序 )和缓坡型 .不同类型层序样式控制不同低位体的空间分布 .挠曲坡折、断裂坡折和沉积坡折控制了各三级层序中斜坡扇和盆底扇的分布 ,而缓坡控制强制性海退型低位三角洲的分布 .详细的构造研究表明 ,莺歌海盆地裂后期边缘断裂 ,如①号断裂和莺东断裂在不同时期不同部位仍表现出程度不同的活动性 .正是由于这些断层的活动性及其在空间上的差异性 。
- 谢玉洪王振峰解习农任建业姜涛
- 关键词:莺歌海盆地
- 细粒浊积体的油气地质意义被引量:14
- 2003年
- 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南海北部边缘盆地的一些具体勘探实例,从宏观到微观,在不同尺度上论述了细粒浊积体储层的地震反射特征、测井曲线特征及其内部结构特征。在地震剖面上,细粒浊积体主要表现为上扇的下切谷充填、斜坡扇以及盆底扇。它们的地震反射特征总体为中—弱振幅双向下超在层序界面上,而且由于浊流砂体的沉积速度快,常形成薄的砂泥互层,所以其自然电位曲线总体反映为中—低幅度的齿形叠加,其理想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形状也表现为不同类型的齿状箱形或齿形叠加。其内部结构特征,除具有细粒薄层的特点外,常还有异常超压的形成。超压不但能使细粒浊积体保留大量原生孔隙,而且还能通过影响成岩作用来溶蚀长石而使细粒浊积体形成部分次生孔隙,因此其储层物性较好。
- 姜涛解习农
- 关键词:油气地质测井曲线原生孔隙
- 南海南部盆地地球动力学分类与油气资源
- <正>在我局南沙专项多年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工作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盆地是岩石圈构造作用的产物,其形成发展主要受板块构造及地球动力学作用控制的理论,结合深部构造特征,分析动力系统内所产生的伸展、压缩及走滑构造体系及其相互关系...
- 杜德莉吴能友朱本铎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