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2AA10A405-6)

作品数:13 被引量:61H指数:5
相关作者:李琪孔令锋于红于瑞海郭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1篇牡蛎
  • 9篇长牡蛎
  • 3篇基因
  • 3篇存活
  • 2篇杂种
  • 2篇杂种优势
  • 2篇太平洋牡蛎
  • 2篇微卫星
  • 2篇微卫星标记
  • 2篇家系
  • 2篇GIGAS
  • 2篇CRASSO...
  • 1篇性状
  • 1篇选育
  • 1篇养殖
  • 1篇养殖群体
  • 1篇幼虫
  • 1篇杂交
  • 1篇杂交子一代
  • 1篇浙闽沿海

机构

  • 1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辽宁省海洋水...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2篇孔令锋
  • 12篇李琪
  • 9篇于红
  • 2篇于瑞海
  • 2篇郭香
  • 1篇刘思玮
  • 1篇刘昌海
  • 1篇王庆志
  • 1篇丛日浩
  • 1篇孔宁
  • 1篇姜群
  • 1篇张景晓
  • 1篇滕爽爽
  • 1篇于雪
  • 1篇李双
  • 1篇仲晓晓

传媒

  • 4篇中国水产科学
  • 4篇水产学报
  • 2篇海洋科学
  • 1篇遗传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Journa...

年份

  • 2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微卫星标记整合长牡蛎遗传图谱被引量:11
2013年
为了提高长牡蛎遗传图谱上的微卫星标记密度,实验采用6个家系图谱间的共有微卫星标记作为锚定标记,构建了长牡蛎的整合图谱。该整合图谱共有161个微卫星标记,覆盖10个连锁群,图谱长度和平均间距分别为615.4和3.8 cM。各连锁群的标记数介于10~24个之间,连锁群长度为47.3~73.3 cM,是目前密度最高的长牡蛎微卫星图谱。不同作图家系连锁群上的标记分组保持一致,但标记顺序出现差异,可能与长牡蛎自然群体中存在大量的染色体重排现象有关。结果表明,该图谱可以为今后长牡蛎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新的遗传工具。
郭香李琪孔令锋于红
关键词:长牡蛎微卫星染色体重排
长牡蛎外套膜色遗传规律初步研究
2015年
比较了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不同外套膜色家系的受精率与孵化率,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与存活及外套膜色在子代个体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家系的卵径、受精率和孵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壳高在60和150日龄稚贝阶段略有差异(P<0.05),在350和450日龄成体阶段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生长阶段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外套膜纯黑BB家系的子代外套膜基本全部为4级着色;外套膜纯黄YY1家系子代的外套膜基本全部为1级着色,YY2家系子代的外套膜黄色与黑色比例约为3∶1,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由此推测长牡蛎外套膜色可能由一个主效基因控制,且黄色对黑色具有显性上位效应。研究结果可以为长牡蛎外套膜色的人工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王庆志李琪丛日浩孔宁孔令锋于红
关键词:家系
长牡蛎3种壳色家系间杂交子代生长和存活比较被引量:11
2015年
为了利用杂种优势培育长牡蛎优良新品种,实验以3种不同壳色长牡蛎家系(白色/w、黑色/B、紫色/P)为材料,采用3×3完全双列杂交法,建立了3个自交组合和6个正反杂交组合,分析了各实验组幼虫期和养成期的生长、存活以及杂交子代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浮游幼虫期,杂交组PB表现出显著的生长优势;与自交组相比,各杂交组均有着较高的幼虫存活率;在幼虫存活率方面,所有杂交组均有较高的杂种优势率。在养成期,紫壳色自交组的壳高显著大于白壳色和黑壳色自交组;6个杂交组中,PB的壳高生长最快,BP次之,PW、WP的生长最慢;各杂交组与自交组的成活率差异均不显著;杂交组BP及其反交组PB的壳高、壳长、总重和存活率的杂种优势率分别介于3.71%~15.27%、-2.00%~13.10%、11.23%~41.56%、-2.77%~9.83%,其他4个杂交组在整个养成阶段没有表现出杂种优势。
葛建龙李琪于红孔令锋于瑞海
关键词:长牡蛎壳色杂交杂种优势
太平洋牡蛎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的克隆、序列特性和表达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内切葡聚糖酶是一种重要的纤维素酶,在纤维素水解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实验利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获得了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并对其基因结构和系统进化进行了分析。内切葡聚糖酶cDNA全长802bp,开放阅读框架630bp,编码209个氨基酸。基因组DNA全长505 6bp,含有两段内含子长度分别为205 3和231 3bp。cDNA具有与已发现的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相同的保守区结构和功能域,并且与其他已知贝类的内切葡聚糖酶有较高的同源性。利用RT-PCR方法研究了该基因在太平洋牡蛎消化腺、外套膜、鳃、肌肉、性腺和唇瓣组织中的表达,发现内切葡聚糖酶基因仅在消化腺中表达,而在其他组织中没有表达。
刘昌海李琪孔令锋
关键词:太平洋牡蛎纤维素酶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克隆
长牡蛎出肉率与壳形性状的QTL定位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本研究以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F1全同胞家系为作图群体,在已构建的基于120个微卫星和66个SNP标记的长牡蛎性别平均连锁图谱上,利用PROC QTL 2.0软件对出肉率和壳形(壳宽和壳深)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3个相关的QTL,分布在3个连锁群上;其中,与出肉率相关的4个QTL定位在1号和3号连锁群上(LG1和LG3),表型解释率为0.25%~47.53%;与壳宽相关的3个QTL定位在10号连锁群上(LG10),表型解释率为0.71%~45.39%;与壳深相关的6个QTL也定位在LG10,表型解释率为3.37%~24.78%。根据QTL连锁群分析和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推测,出肉率与糖原含量性状以及壳宽与壳深性状分别具有相近的遗传特征,利用与相关性状共同关联的分子标记可以同时对出肉率与糖原含量性状、壳宽与壳深性状进行遗传改良。本研究结果为今后长牡蛎相关性状候选基因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参考。
仲晓晓李琪孔令锋于红郭香
关键词:长牡蛎QTL出肉率
长牡蛎中国群体与日本群体杂交子一代的生长和存活比较被引量:10
2013年
以中国长牡蛎(C)和日本长牡蛎(J)为材料,进行了4个组合的杂交和自交实验,分析了各实验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和稚贝的生长、存活以及杂交子代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自交组的受精率介于杂交组之间,但是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没有显著性差异;JJ组的孵化率最高,其次是JC和CC组,CJ组的孵化率最低,相同卵子来源的组合在孵化率上无显著差异。JJ组在幼虫期和稚贝期、养成期的壳高、壳长平均值均大于其他三组;JC组在幼虫期和稚贝期、养成期的壳高、壳长仅次于JJ组,其壳高、壳长和存活率杂种优势率均较为明显;CJ组的杂种优势率在幼虫期和稚贝养成期的各个生长性状上都表现为负值。杂交子一代中存在正交和反交结果不同的现象可能与母性效应、遗传因素和环境等因素有关。
孔令锋滕爽爽李琪
关键词:存活杂种优势
Genetic Variation Assessed with Microsatellites in Mass Selection Lines of the Pacific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 in China被引量:2
2016年
Abstract Four successive mass selection lines of the Pacific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 selected for faster growth in breeding pro- grams in China were examined at ten polymorphic microsatellite loci to assess the level of allelic diversity and estimate the 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 These data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ir base popul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enetic variation of the four generations were maintained at high levels with an average allelic richness of 18.8-20.6, and a mean expected heterozygosity of 0.902-0.921. They were not reduce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ir base population. Estimated 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s based on temporal variances in microsatellite frequencies were smaller to that of sex ratio-corrected broodstock count estimates. Using a rela- tively large number ofbroodstock and keeping an equal sex ratio in the broodstock each generation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retaining the original genetic diversity and maintaining relatively large 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genetic variation was not affected greatly by mass selection progress and high genetic variation still existed in the mass selection lines, suggesting that there is still potential for increasing the gains in future generations of C. gigas.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d im- portant information for future genetic improvement by selective breeding, and for the design of suitable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genetic breeding of C. gigas.
WANG XuboLI QiYU HongKONG Lingfeng
关键词:MICROSATELLITE
太平洋牡蛎酪氨酸酶基因家族的系统发生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文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 Thunberg)酪氨酸酶基因家族的氨基酸序列特征、分类及系统发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牡蛎酪氨酸酶基因家族在进化过程中存在基因扩张现象,其主要方式是基因重复。太平洋牡蛎酪氨酸酶可分为3种类型:分泌型(Type A),胞内型(Type B)和具跨膜结构域型(Type C)。根据太平洋牡蛎酪氨酸酶进化树分析,发现Type A酪氨酸酶中,tyr18与其他Type A酪氨酸酶分化较大,可能是较早分化出来的酪氨酸酶;Type B酪氨酸中的tyr2和tyr9以及Type C中的tyr8为较早分化出的酪氨酸酶。系统发生树分析发现太平洋牡蛎酪氨酸酶的聚类受酪氨酸酶类型以及基因位置的影响,其分泌型酪氨酸酶首先与头足类分泌型酪氨酸酶聚在一起,然后与线形动物门分泌型酪氨酸酶聚在一起,与腔肠动物门分泌型酪氨酸酶分化明显。太平洋牡蛎胞内型酪氨酸酶自身分化较大,总体上与线性动物门、其他软体动物胞内型酪氨酸酶聚为一支,与扁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腔肠动物门胞内型酪氨酸酶分化较大。太平洋牡蛎具跨膜结构域型酪氨酸酶与扁形动物门、环形动物门以及脊索动物门具跨膜结构域型酪氨酸酶分化明显,与合浦珠母贝具跨膜结构域型酪氨酸酶聚为一支。这表明双壳类的Type C型酪氨酸酶与其他物种的同源酶的进化差异较大。文章首次探讨了太平洋牡蛎酪氨酸酶家族分类、分化及系统发生,以期对太平洋牡蛎酪氨酸酶基因家族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依据。
于雪于红孔令锋李琪
关键词:太平洋牡蛎酪氨酸酶
长牡蛎糖原磷酸化酶基因SNPs与生长性状和糖原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0
2013年
为研究糖原磷酸化酶基因多态性与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生长和糖原含量的相关性,本研究对长牡蛎糖原磷酸化酶基因(Cg-GPH)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来自5个家系322个长牡蛎个体的生长性状(包括壳高、壳长、壳宽、总体质量以及软体部质量)和糖原含量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1 940 bp的长牡蛎糖原磷酸化酶基因中共检测到82个SNPs位点,其中63个SNPs位点位于外显子区域,1个SNPs位点位于5′-UTR区,18个SNPs位点位于3′-UTR区,编码区SNPs平均密度为1/25 bp;5个SNPs位点与生长性状存在显著相关(P<0.05),未检测到与糖原含量相关SNPs。根据以上5个SNPs位点共构建得到6个SNP单倍型,其中,Cg-GPH基因的H6(CTGAT)单倍型在总体质量性状方面均显著高于其他5种单倍型(P<0.05),表明H6单倍型可能是对长牡蛎体质量增加最有利的单倍型。研究结果为今后长牡蛎生长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了基础资料。
刘思玮李琪于红孔令锋
关键词:长牡蛎生长性状糖原SNPS
浙闽沿海葡萄牙牡蛎群体遗传结构及种群历史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因(mt COI)对浙闽沿岸5个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自然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种群历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葡萄牙牡蛎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在183条序列中检测到44个多态性位点,共定义了39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度和平均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8524和0.00406,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在不同群体内差异较小。AMOVA分析显示,绝大多数的遗传变异都来自于群体内个体间(91.94%),组间和组内群体间均不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两两群体间的ΦST值较低(–0.01193~0.11486),但宁德群体与其他群体间出现了显著的低程度遗传差异。单倍型网络关系图整体上呈星状拓扑结构,不同地理来源的单倍型无明显分支。贝叶斯系统发生树上,各单倍型交错分布,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化。中性检验和错配分析均表明葡萄牙牡蛎群体经历了历史扩张,扩张时间在更新世末期的25万到21万年前。
李双李琪于红孔令锋
关键词:线粒体COI种群结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