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3009)

作品数:14 被引量:69H指数:7
相关作者:周厚云贺海波汤静刘淑华陈琼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鲁东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引进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9篇石笋
  • 9篇川东
  • 8篇川东北
  • 7篇同位素
  • 4篇通量
  • 4篇沉降通量
  • 4篇大气沉降
  • 3篇氧同位素
  • 3篇同位素记录
  • 2篇洞穴
  • 2篇石笋记录
  • 2篇水溶态
  • 2篇碳同位素
  • 2篇碳同位素记录
  • 2篇气候
  • 2篇气候环境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季风
  • 2篇古气候

机构

  • 14篇华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鲁东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台湾成功大学
  • 1篇台湾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岭南师范学院

作者

  • 14篇周厚云
  • 6篇贺海波
  • 6篇刘淑华
  • 6篇陈琼
  • 5篇米小建
  • 5篇汤静
  • 4篇杨亮
  • 3篇黄嘉仪
  • 3篇陈琳
  • 2篇童晓宁
  • 2篇黄颖
  • 1篇朱照宇
  • 1篇王庆
  • 1篇蔡炳贵
  • 1篇游镇烽
  • 1篇袁道先
  • 1篇沈川洲
  • 1篇曹益瑰
  • 1篇温小浩
  • 1篇赵海霞

传媒

  • 3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地球化学
  • 2篇中国岩溶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化学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Scienc...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中国地质学会...

年份

  • 3篇2020
  • 1篇2017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京石花洞大气沉降水溶态重金属研究
2020年
为了更好地理解洞穴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的控制机制及其气候环境意义,在北京石花洞地区连续采集了12个月的大气沉降样品,用ICP-MS测试了其中水溶态的重金属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北京石花洞大气沉降中水溶态重金属富集程度高,不同重金属的富集程度不同;各重金属元素的沉降通量和富集因子变化趋势相似。表明这些重金属可能受到多种人为源的共同影响。该地区大部分重金属元素的沉降通量比偏远地区高,但其中Zn的沉降通量与北京城区的相当,仅次于典型工业城市(如布尔萨和唐山),说明石花洞地区大气Zn污染较为严重。
米小建彭小桃邓肖敏刘粤峰李汉杰李汉杰陈琼陈琼
关键词:大气沉降重金属元素沉降通量
川东北大气沉降中水溶态重金属季节变化: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被引量:5
2020年
大气沉降地球化学研究对解释表生环境中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但以往对大气沉降地球化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或者受工业活动强烈影响的地区.本研究选择地处偏远、无明显工业活动影响的川东北地区,于2011年8月—2014年7月采集大气沉降样品,对其中水溶态重金属元素Cr、Co、Ni、Cu、Zn、Ga、As、Cd和Pb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重金属元素的年平均沉降通量最大的为Zn,158μg·(102cm^2·a)^-1,最小的为Ga,0.06μg·(102cm^2·a)^-1,相差达到4个数量级.相对于我国城镇地区或受工业活动影响的偏远地区,川东北地区重金属元素沉降通量较低.总体上Co和Ni的沉降通量在冬-春季节较高,可能与这些季节的大气粉尘活动有关,Ga、Pb、Cr、Cd、Zn、As等则一般在夏季沉降通量较高,可能与降水增加和旅游旺季的人类活动加强有关.2012年12月—2013年9月的当地道路改建工程导致了重金属元素沉降通量的明显提高.
潘晨光刘粤峰彭小桃谢宇贺海波汤静周厚云
关键词:大气沉降重金属沉降通量影响因素
山东开元洞发现典型“北方型”石笋微生长层被引量:13
2010年
石笋中微层的形成一般认为与地表气候环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有关。石笋微层的发育不仅具有明确的年代学意义,还具有重要的气候环境变化指示意义。因此,石笋微层气候学是岩溶洞穴沉积古气候环境记录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自从十多年前在我国首次发现石笋微层以来,我国学者在石笋微层气候学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工作。我国东部石笋微层被分为“北方型”和“南方型”两种类型。
周厚云王庆蔡炳贵
关键词:石笋微层气候环境变化洞穴沉积
Speleothem Mg, Sr and Ba records during the MIS 5c-d, and implications for paleoclimate change in NE Sichuan, Central China被引量:8
2011年
Trace metals of Mg, Sr and Ba in a stalagmite (SZ2) collected from Suozi Cave in NE Sichuan, Central China, were analyzed with ICP-AES. The stalagmite was dated to have developed between 120 and 103 ka BP.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g/Ca, Sr/Ca and Ba/Ca ratios of SZ2 varied between (9500-14700) 10 6 , (54-123) 10 6 and (31-82) 10 6 , respectively. The three records displayed significant millennial scale variations, which correlate with changes in past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Lower values of Mg/Ca ratios and higher values of Sr/Ca and Ba/Ca ratios of SZ2 occurred during relatively cold-dry marine isotope stage (MIS) 5d, while the opposite trend was observed during relatively warm-humid MIS 5c. Trace metals in speleothems can be affected by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s or trace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solutions from which speleothems precipitate. Temperature is suggested to be the dominant controller of Mg/Ca ratios in SZ2, whereas the Sr/Ca and Ba/Ca ratios may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surface soil and atmospheric dust activities and prior calcite precipitation in Suozi Cave. Further investigations are warranted as to whether Sr/Ca and Ba/Ca ratios were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and growth rate of the speleothem. The shifts of Mg/Ca, Sr/Ca and Ba/Ca records in SZ2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MIS 5d to 5c apparently were earlier than the oxygen isotope record ( 18 O) of the same stalagmite. This possibly indicates (1) that atmospheric dust activity (the mechanism affecting SZ2 Sr/Ca and Ba/Ca ratio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emperature, and (2) that temperature changes (dominated by solar insolation) precedes change in speleothem 18 O records which are controlled by both summer monsoons and winter temperatures.
ZHOU HouYuntWANG YueHUANG LiuYuanMAI ShangQuan
关键词:古气候变化石笋ICP-AES法氧同位素记录
川东北地区元素大气沉降通量及其季节变化被引量:7
2014年
从2011年8月~2012年7月在川东北地区共收集12个月的大气沉降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分析了样品在弱酸性环境下(pH值在2左右)溶解态组分中Na、Mg、Ca、K、Si、Sr、Ba、Zn等元素的含量,计算了这些元素的沉降通量.结果表明:①各元素的沉降通量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Na的沉降通量随着降水增加而显著增加,显示它主要以大气湿沉降为主;Ca、Si、Ba、Sr、Mg的沉降通量在冬季或春季显著上升,显示这些元素的沉降可能主要与大气粉尘活动有关.②不同的元素之间年沉降通量存在显著差异,Na的沉降通量最大,达到30497μg·(10^2cm^2·a)^-1,比最小的Ba沉降通量[27.4μg·(10^2cm^2·a)^-1]高出3个数量级.
童晓宁周厚云游镇烽汤静刘厚均黄颖贺海波
关键词:大气沉降沉降通量
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的Mg/Ca与Sr/Ca比值研究进展--兼论洞穴次生沉积物Mg/Ca与Sr/Ca的影响机制被引量:12
2010年
微量元素是岩溶洞穴沉积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古气候环境替代指标,为近20年来国内外的一个研究热点。总结前人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一些重要认识:(1)洞穴上覆土壤和围岩是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Mg、Sr的主要来源;(2)Mg/Ca与Sr/Ca能够指示气候环境变化,但需结合其它指标综合考虑。(3)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Mg/Ca与Sr/Ca受多种气候环境因素(包括土壤和围岩的组成和性质、水-岩相互作用、先期碳酸盐沉积、分配系数等)影响,其古气候环境指示意义具有多解性;(4)矿物结晶作用对Mg/Ca与Sr/Ca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文石在向方解石转变的过程中容易丢失Mg、Sr,此外,杂质的混入也将抑制Mg、Sr进入方解石,从而引起洞穴次生碳酸盐沉积Mg/Ca与Sr/Ca比值的变化。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石笋中这些微量元素的影响机制研究,尤其是对一些影响因素与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探讨。
郑立娜周厚云朱照宇
关键词:MG/CA古气候环境
川东北宋家洞高分辨率石笋δ^(13)C记录与D/O事件5-1被引量:9
2015年
基于川东北宋家洞石笋SJ1的399个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数据建立了末次冰期中晚期(14~43 ka)高分辨率δ13C时间序列。SJ1的δ13C变化与已发表的该石笋稳定氧同位素组成(δ18O)变化趋势非常一致,清晰地记录了该地区植被对D/O事件5-10的敏感响应。东亚夏季风气候控制的地表植被(包括C3和C4植被比例C3/C4变化和植被密度变化)和土壤微生物活动变化可能是影响SJ1的δ13C变化的主要因素。在这些D/O事件发生时δ13C变轻,指示了C3/C4植被比例上升和植被密度增加。此外,受降水控制的岩溶地下水流速影响的水-岩相互作用,石笋表面滴水时间间隔、洞穴空气的CO2分压和洞穴通风效应等因素影响的CO2脱气作用和先期碳酸盐沉积也可能对SJ1的δ13C变化产生了影响。
刘淑华杨亮黄嘉仪陈琳陈琼米小建贺海波周厚云
关键词:石笋碳同位素川东北
川东北宋家洞石笋氧碳同位素周期分析
2012年
对采自川东北宋家洞的石笋SJ3的氧碳同位素值进行了小波分析和REDFIT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氧同位素值在18.3~17.5 ka有显著的174 a的周期,碳同位素值在16.2~15.4ka、18.3~17.8ka有显著的174 a的周期;(2)氧碳同位素值的周期与太阳活动周期有关。这些表明石笋记录在短时间尺度上与太阳活动存在显著关联。
汤静曹益瑰周厚云
关键词:周期氧碳同位素小波分析
川东北石笋记录的GIS4~5夏季风气候变化及与高纬气候的联系被引量:11
2014年
对采自川东北仙人洞的石笋XR025进行了高精度^(230)Th定年和高分辨率氧-碳同位素分析,重建了该地区33~28ka B.P.高分辨率夏季风气候变化历史。结果发现,XR025清晰地记录GIS4,GIS4.1和GIS5等温暖事件以及H3这一寒冷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时间与格陵兰冰芯和我国其他石笋记录基本一致。但XR025记录的GIS4.1事件的强度明显比GIS4事件弱,这与格陵兰冰芯和葫芦洞石笋记录一致,但与我国其他一些石笋记录存在差异。在从H3向GIS4的转化中,XR025记录了夏季风逐渐增强的过程,这与格陵兰冰芯和我国其他石笋记录均存在明显差异,但与南极温度变化相似,可能受到了南极温度变化的影响。因此,南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温度变化可能在33~28ka B.P.对我国中部地区的夏季风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陈琼刘淑华米小建杨亮贺海波朱礼妍沈川洲周厚云
关键词:仙人洞氧同位素夏季风
川东北石笋43~10ka^(87)Sr/^(86)Sr变化记录大气粉尘活动历史被引量:10
2012年
亚洲季风系统是全球气候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亚洲季风系统中包含两个重要的子系统:夏季风和冬季风。最近一些年,当应用岩溶洞穴沉积在精确的年代框架控制下高分辨率重建亚洲夏季风变化取得了大量重要成果时,在精确的年代框架控制下高分辨率重建冬季风变化历史仍然是许多古气候环境学家追求的目标。
周厚云童晓宁温小浩黄颖汤静
关键词:活动历史大气粉尘川东北石笋季风系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