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QN2011152)

作品数:5 被引量:74H指数:5
相关作者:王健张青峰刘旦旦张鹏辉吴发启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土壤
  • 2篇黄土
  • 2篇黄土山地
  • 1篇山地
  • 1篇树干
  • 1篇树干液流
  • 1篇树体
  • 1篇水分
  • 1篇水土
  • 1篇水土流失
  • 1篇土地利用类型
  • 1篇土壤抗蚀
  • 1篇土壤抗蚀性
  • 1篇土壤密度
  • 1篇土壤水
  • 1篇土壤水分
  • 1篇土壤退化
  • 1篇苹果
  • 1篇苹果树
  • 1篇坡耕地

机构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5篇王健
  • 3篇张青峰
  • 2篇孟秦倩
  • 2篇张鹏辉
  • 2篇刘旦旦
  • 2篇吴发启
  • 1篇尹武君

传媒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年份

  • 3篇2013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黄土山地苹果树树体不同方位液流速率分析被引量:16
2013年
精准确定果园蒸腾耗水规律是进行果园水肥管理的基础。论文采用热扩散式边材液流茎流探针和微型自动气象站组成的测定系统,对陕北黄土山地苹果树树干液流及相关指标进行了连续观测,分析了不同方位探针树干液流速率的测定结果。结果表明:果树不同生长阶段,液流速率变化较大,白天蒸腾速率较大,蒸腾量占全天蒸腾量均在86.29%以上;不同方位探针测定结果差异明显,东、西向探针测定结果较为接近,南、北向测定结果差异较大;不同方位探针测定边材液流量与参考作物蒸散量的线性模型表明,东、西向探针测定液流量与参考作物蒸散量关系密切,决定系数分别达0.74和0.83,方差分析均方比分别为78.21和137.85,其相关性明显优于南、北方向;比较以水量平衡计算得出的苹果树耗水量,东、西向探针测定的苹果树蒸腾量与水量平衡计算结果较为接近,均方比分别达到14.11和14.57,显著性水平分别达到0.020和0.019,明显高于南北方向探针测定结果。测定苹果树液流量时,选择东面或西面安装液流计探针,可有效减小试验误差。
孟秦倩王健张青峰吴发启
关键词:树干液流
黄土山地苹果园土壤水分最大利用深度分析被引量:14
2012年
有效利用果园土壤调蓄作用,是进行果园高效水肥管理的基础。该文采用中子仪与烘干法相结合,对黄土山地苹果园土壤水分进行连续9a监测,以达西定律为基础,通过实测果园土壤水分特征参数,分析了黄土山地苹果园土壤水分最大利用深度。结果表明:在有效含水率范围内,根据达西定律,理论山地苹果园土壤水分最大利用深度为3.0~5.17m。黄土山地果园不同坡向间土壤含水率差异明显,阳坡含水率较低,阴坡较高,半阴坡和半阳坡介于两者之间;根据多年实测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山地苹果园土壤水分最大利用深度分别为:阳坡3.0m,阴坡4.5m,半阳坡3.5m,半阴坡4.0m;在有效含水率范围内,随土壤含水率提高,土壤水分最大利用深度加大。
孟秦倩王健吴发启张青峰
关键词:土壤水分果园
黄土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对比被引量:25
2013年
采用静水崩解法研究黄土坡面同一土类背景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侧柏林、刺槐林、油松林、黑杨林、荒草地、农耕地)土壤抗蚀性的差异及产生原因,并分析土壤抗蚀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0~10cm土层,侧柏林地崩解量最少,农耕地崩解量远远大于林地与荒草地,而10—20cm土层,黑杨林地崩解量最小,其次为油松、侧柏、刺槐林地,荒草地与农耕地崩解量差别不大,这与植被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有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崩解速率均随着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小,初始速率最大;土壤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抗蚀性极显著相关,林地土壤由于其理化性质得到改善因而增强了抗蚀性。
刘旦旦张鹏辉王健肖庆利
关键词:黄土坡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蚀性
土壤密度对土壤抗侵蚀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13年
通过研究不同密度土壤的抗冲性、抗蚀性及抗剪强度,探索密度与土壤抗侵蚀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密度对土壤抗侵蚀性影响的机理。研究表明,随着土壤密度的增大,土壤的抗冲性与抗剪强度增强;但在土壤密度小于1.27g/cm3时,土壤的抗蚀性随着土壤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当土壤密度大于1.27g/cm3时,土壤的抗蚀性随着土壤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王健刘旦旦张鹏辉
关键词:土壤密度
渭北旱塬坡耕地水土和养分流失特征被引量:10
2012年
以渭北旱塬的坡耕地为对象,采用定位监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退化机理。取得以下主要结论:坡耕地的土壤退化主要是水土流失所致,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年内的几场暴雨。观测期内5°、10°和15°坡面平均产沙量分别为320.9,1 581.1,3 819.6t/(km2.a);平均产流量分别为13 836.4,46 869.3,53 956.5m3/(km2.a)。受降雨强度和坡度影响较大。水土流失导致坡耕地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减小,持水能力减弱,且带走土壤中有效养分量,使土壤肥力降低。流失泥沙中全氮和速效钾含量远高于耕层土壤中的含量,表现出"富集"。
王健尹武君云峰张青峰
关键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坡耕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