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054119518)
- 作品数:8 被引量:18H指数:3
- 相关作者:沈美华程传苗霍正禄何建梅冰更多>>
-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武警上海总队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关于大城市创伤急救网络的回顾与展望被引量:1
- 2008年
- 随着现代化交通、建筑道路的飞速发展和意外突发事故的不断增加.创伤在发达国家居高不下.在发展中国家持续上升,已成为当今人类一大公害。在20世纪初的美国.创伤是第7位死因.到20世纪60年代即升为第4位.其中34岁以下的人群中,创伤是第1位死因。在我国,创伤和中毒在1975年居第7位死因.1995年以后升至第4位。而创伤多发生于青壮年.致死、致残后对社会劳动力的损失远大于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排名在前的其他疾病。因此.
- 沈美华霍正禄程传苗
- 关键词:急救医疗服务城市
- 创伤急救网络的现状分析和思考被引量:3
- 2008年
- 针对创伤日益严峻的形势,如何充分利用区域卫生资源,建立区域性创伤急救医疗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伤员抢救需要,已引起人们高度关注和重视。
- 程传苗黎爱军
- 关键词:区域卫生资源
- 区域性创伤急救网在严重创伤伤员救治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研究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在严重创伤伤员救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5年3月~2008年3月本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2 076例伤员的资料,根据是否为网络内伤员分为网络组和非网络组。比较和分析两组伤后至就诊的时间间隔、送院工具及院前预报率、院前及院内处置。结果:网络组1小时内入院比例明显高于非网络组。网络组伤员送院前782例(85%)有预报,非网络组仅为16.57%。结论: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在严重创伤伤员的救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 沈美华何建詹剑勇梅冰程传苗霍正禄
- 关键词:急救医疗服务城市
- 完善大城市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提高突发事件中伤员救治能力被引量:1
- 2008年
- 面对21世纪创伤急救医学的挑战,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已创建的上海市东北区域创伤急救网络,总结其运行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城市创伤急救网络模式,提高突发事件急救的组织能力和伤员救治的成功率。
- 霍正禄沈美华周彬梅冰张玲何建程传苗
- 关键词:急救医疗服务城市
- 急救网络在危重创伤伤员救治中的作用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研究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在严重创伤伤员救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5-03~2007-10间进入我院急诊抢救室的1692例伤员的资料,根据是否为网络内单位伤员,分为网络组和非网络组。比较和分析两组伤后至就诊的时间间隔、致伤原因、送院工具、通讯联络、院前及院内处置。结果网络组1h内入院率明显高于非网络组。网络组伤员送院前417例(89%)有预报,非网络组108例(13%)120送院前有预报。结论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在严重创伤伤员的救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 霍正禄程传苗詹剑勇沈美华周彬梅冰张玲何建
- 关键词:急救医疗服务城市
- 大城市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在危重伤员救治中的作用
- 2008年
- 目的研究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在严重创伤伤员救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5年3月—2007年10月间进入我院急诊抢救室的1421例伤员的资料,根据是否为网络内单位伤员分为网络组和非网络组。比较和分析两组伤后至就诊的时间间隔、致伤原因、送院工具及通讯联络、院前及院内处置。结果网络组1h内入院明显高于非网络组。网络组伤员送院前417例(89%)有预报,非网络组108例(13%)120送院前有预报。结论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在严重创伤伤员的救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 霍正禄程传苗詹剑勇沈美华周彬梅冰张玲何建
- 关键词:急救医疗服务城市
- 大城市区域性创伤急救模式的进一步探索被引量:8
- 2008年
- 针对创伤救治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大城市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体系和一体化救治模式的结构组成,并对创伤急救的救治程序与功能定位做了进一步完善,同时明确了分级救治、伤情评估和检伤分类等概念。
- 程传苗黎爱军霍正禄连斌沈美华
- 关键词:创伤急救网络救治模式
- 大城市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的运行
- 2008年
- 面对21世纪创伤急救医学的挑战,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已创建的上海市东北区域创伤急救网络,总结其运行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城市创伤急救网络模式,提高突发意外事件急救的组织能力和伤员救治的成功率。
- 程传苗霍正禄禹宝庆周彬梅冰张玲沈美华何建
- 关键词:急救医疗服务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