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0JDJNJD083)
- 作品数:4 被引量:24H指数:2
- 相关作者:张国启王秀敏更多>>
- 相关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洽性建设的科学内涵及逻辑向度被引量:2
- 2011年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洽性建设,就是要不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自洽,它不应当仅仅满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性把握,还应当深化为对其规律性的揭示和对人类意义世界的价值引导,为我们科学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应对人类生命过程的生存困境提供一个"解释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洽性建设的逻辑目标,包括为社会主义的世界稳定性和世界观的内在一致性提供价值支撑,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引导人们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其建设理路必须坚持历史逻辑、内容逻辑与发展逻辑的有机统一。
- 张国启
- 关键词:意识形态世界观
- 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逻辑自洽性及其当代意义被引量:21
- 2011年
-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逻辑自洽性反映了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内在根据,也构成了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我反省、自我超越的生长机制。一些人之所以产生所谓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洽性困扰,关键在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社会主义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缺乏本真性认识。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当代中国视阈来看,其逻辑自洽性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以及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解决社会矛盾的话语意图,必须体现其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解释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并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张国启
- 关键词:意识形态话语意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目标自洽性的多维解读
- 2011年
- 自洽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固有的一种理论特质和把握现实的逻辑方式,它源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目标自洽性,主要研究该意识形态的目标体系进行自我建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和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目标建构与实践中,必须始终遵循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正确处理具体目标与"理想意图"、目标宣传教育与政策落实的关系。
- 张国启
- 关键词:意识形态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