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1107RJZA248)
- 作品数:11 被引量:320H指数:10
- 相关作者:贾文雄刘亚荣陈京华赵珍曹文侠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近50年来祁连山及河西走廊地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研究被引量:24
- 2014年
- 利用1960~2009年的日降水量资料,选用13项极端降水指数,采用线性趋势、10年趋势滑动、Mann-kendall等方法,对祁连山及河西走廊地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极端降水日数呈增多趋势,极端降水强度呈减小趋势,极端降水总量呈增加趋势,连续干旱日数、连续湿润日数呈减少趋势,一日最大降水量、五日最大降水量呈增大趋势;极端降水变化存在一定区域差异,走廊平原中西部的降水明显增加,降水变率在减小,走廊平原中部极端降水的日数在增多,降水极值在增大,走廊平原祁连山东部的降水在增加,降水极值在增大,但连续极端降水的总量在减少,祁连山中部的降水在明显增加,降水的极端性在明显增大,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最敏感;不同极端降水指数分别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80年代初期、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期发生了突变,这些突变点与东亚季风、南亚季风、西风环流等大尺度环流系统强弱变化的时间点是一致的。
- 贾文雄张禹舜李宗省
- 关键词:极端降水年际变化突变河西走廊
- 近50年来祁连山及河西走廊极端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被引量:35
- 2012年
- 利用1960~2009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法对祁连山及河西走廊极端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季节极端高温天气呈显著增多趋势,极端低温天气呈显著减少趋势;各季节极端气温天气的变化周期略有不同,春、夏、秋、冬季极端高温天气的主周期分别为8、14、16、16 a,极端低温天气的主周期分别为14、16、14、6 a;春、夏、秋、冬季极端高温天气分别在2002、1997、1994、1986年突变增多,极端低温天气分别在2002、1997、1987、1986年突变减少,秋、冬季极端气温天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比春、夏季早。
- 贾文雄
- 关键词:极端气温气候突变河西走廊
- 2000-2012年祁连山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被引量:62
- 2015年
- 研究祁连山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对这一地区土地利用总体特征以及对区域及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都将产生深远的意义。利用2000-2012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提供的MODIS NDVI数据并结合相应的气候资料,通过对逐像元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运用均值法、斜率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研究了2000-2012年不同季节祁连山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3 a来祁连山植被覆盖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其中春季植被改善最为明显,秋季次之;植被覆盖变化在不同季节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不同季节植被与气温、降水的时滞效应不尽相同;祁连山春季大部分地区NDVI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夏季NDVI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秋、冬季NDVI与降水、气温的相关性不明显。
- 武正丽贾文雄赵珍张禹舜刘亚荣陈京华
- 关键词:MODISNDVI植被变化气候因子
- 近50 a来祁连山及河西走廊极端气候的时空变化研究被引量:24
- 2012年
-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发生的频率增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也随之增加。利用20个气象站1960-2009年的日平均气温和日降水量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Spline空间插值法、Morlet小波分析法,对祁连山及河西走廊极端气候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极端高温天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年际变化率为0.79 d/a,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之后极端高温天气发生的频率较高;极端低温天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年际变化率为-0.54 d/a,80年代中后期以来极端低温天气发生的频率较低;极端降水天数也呈显著增加趋势,年际变化率为0.02 d/a,70年代中后期之后极端降水天气发生的频率较高。极端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幅度存在区域差异,南部山区比走廊平原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敏感。极端高温天数和极端低温天数在8 a、22 a左右周期变化明显,其中22 a是第一主周期;极端降水天数在6 a、10 a、22 a左右周期变化明显,其中22 a是第一主周期;从22 a的周期变化推测2,010年以后11 a左右极端高温天数偏少,极端低温天数偏多,极端降水天数偏少。
- 贾文雄
- 关键词:极端气候年际变化
- 祁连山北坡草地植物群落特征与土壤水热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8
- 2016年
- 环境因子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重要影响。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研究了祁连山北坡草地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变化,并对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水热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5—9月,不同草地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变化均表现为单峰曲线,不同草地植物群落之间丰富度和多样性差异显著,而均匀度在5、7、9月差异不显著;山地草甸草原与山地草原的物种中等不相似,其他草地植物群落的物种极不相似,不同草地植物群落沿海拔替代明显;5—9月,不同草地植物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均为单峰曲线,山地草甸和山地荒漠草原的地上生物量在7月最大,而山地草甸草原和山地草原的地上生物量在8月最大;不同草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的积累与当月0~10cm的地温明显正相关,而与当月土壤水分不相关。
- 贾文雄陈京华张禹舜曹文侠
-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
- 祁连山区植被物候遥感监测与变化趋势被引量:9
- 2015年
- 基于1982—2006年GIMMS NDVI时间序列数据,利用Double Logistic拟合方法提取了祁连山区植被的生长季始期、生长季末期和生长季长度参数,分析了植被物候期的时间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山植被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绿,而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变黄,植被生长季呈现出东南地区比西北地区长、河谷地区比高山地区长的特征。25年内植被年生长季始期呈提前趋势,提前幅度为0.044d·a-1,年代趋势为延迟-提前-延迟;年生长季末期也呈提前趋势,提前幅度为0.059d·a-1,年代趋势为延迟-提前;生长季长度略有缩短,缩短幅度为0.015d·a-1,年代趋势为缩短-延长-缩短。25年内祁连山区植被生长季始期、末期提前不明显的区域主要为高山地区,分别占51.46%、42.77%;生长季始期、末期推迟不明显区域主要为河谷地区,分别占44.41%、52.91%;植被生长季高山地区延长不明显,河谷地区缩短不明显,总体上植被物候没有出现明显变化。
- 赵珍贾文雄张禹舜刘亚荣陈京华
- 关键词:物候期NDVI
- 近50年来祁连山及河西走廊降水的时空变化被引量:49
- 2012年
- 利用1960-2009年的日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趋势、5年趋势滑动、IDW空间插值、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祁连山及河西走廊地区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多年平均在空间上既表现出东西分异,也表现出南北分异;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年际变化在绝大部分区域呈增多趋势,且.自东向西增幅减小,大雨强度的年际变化在绝大部分区域呈增大趋势,其它等级降水强度为部分区域呈增大趋势,部分区域呈减小趋势;小雨、中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呈显著增多趋势,大雨日数呈明显增多趋势,暴雨日数呈不明显增多趋势,小雨、大雨强度的年际变化呈不明显减小趋势,中雨、暴雨强度呈不明显增大趋势;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变化的周期集中在2a、5a、8a、11a、19a,不同等级降水强度变化的周期集中在2a、5a、11a、15a、25a;除小雨强度突变减小外,其它等级降水日数均突变增多,降水强度均突变增大,降水量的增加主要是降水日数的增多造成的,其中小雨、中雨日数的增多贡献最大。
- 贾文雄
- 关键词:降水日数降水强度河西走廊
- 近10a来祁连山植被覆盖变化研究被引量:64
- 2014年
- NDVI作为植被生长状况及植被覆盖度的最佳指示因子,被认为是监测地区或全球植被和环境变化的最有效指标。基于2000—2011年250 m分辨率的MODIS NDVI数据并结合气候资料,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均值法、斜率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研究祁连山生长季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祁连山植被覆盖总体上自西向东递增,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植被覆盖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表现为中西部植被覆盖增加,增加面积为79 149 km2,占祁连山总面积的52.93%;东部植被覆盖减少,减少面积为22 865 km2,占祁连山总面积的11.09%。近10 a来植被覆盖整体上呈增加趋势,生长季各月植被覆盖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降水增加是祁连山植被覆盖增加的主要原因。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较高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6、7月NDVI分别与前期1月和前期2月的降水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8和0.684;8、9月NDVI分别与当月、前期1月的气温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5和0.829。
- 武正丽贾文雄刘亚荣张禹舜
-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MODISNDVI气候因子
- 1982—2006年祁连山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49
- 2015年
- 基于祁连山地区1982—2006年的GIMMS NDVI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均值法、斜率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研究了祁连山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祁连山植被NDVI总体上自西向东递增,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225a间植被NDVI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表现为中西部地区植被NDVI增加,植被覆盖整体上呈增加趋势;325a间祁连山不同季节植被NDVI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夏季植被NDVI增加面积最大,其次为秋季、春季,植被NDVI减少面积最多的为冬季,而各季节植被NDVI增加区集中分布在青海南山、布哈河流域等地,植被NDVI减少区集中分布在乌鞘岭、冷龙岭及达坂山等地;4祁连山月平均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极显著,可见气温和降水是影响祁连山植被NDVI变化的主要因子,局部地区密集的人类活动也是影响植被NDVI变化的重要因素。
- 陈京华贾文雄赵珍张禹舜刘亚荣
- 关键词:NDVI植被覆盖
- 基于CASA模型研究祁连山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被引量:14
- 2014年
- 基于2003~2012年的遥感数据及DEM高程模型校准后的气候数据,利用CASA模型估算了祁连山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对NPP的年内、年际变化以及时空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祁连山地区年内NPP集中在6~8月,占全年NPP总量的86.39%;2003~2007年,NPP年均值在165.28~192.75g·m 2·a -1之间小幅波动;2007~2009年呈现出较明显的下降趋势,由168.63 g·m 2·a -1下降到153.17 g·m 2·a -1;2009~2012年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最大值达207.13 g·m 2·a -1.(2)祁连山地区的NPP东西部分布差异大,东部地区大多在200~400 g·m 2·a -1之间,部分地区可达500 g·m 2·a -1之上;中部地区存在较明显的南北差异,南部大多地区在100~300 g·m 2·a -1之间,北部大多地区在100~400 g·m 2·a -1之间;西部广大地区大多在0~100 g·m 2·a -1之间,荒漠和高山冰雪覆盖区域生物量最低.(3)近十年来,祁连山地区的NPP呈波动增加趋势,增加面积约9 867 km2,约占植被总面积的21.19%,减少面积约8 173 km2,约占植被总面积的17.52%,表明祁连山的生态健康水平总体在改善但局部在恶化.
- 张禹舜贾文雄赵一飞刘亚荣赵珍陈京华
- 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CASA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