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905078)

作品数:48 被引量:311H指数:13
相关作者:陈龙汪若尘张孝良孙晓强施德华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1篇机械工程
  • 36篇交通运输工程
  • 7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31篇悬架
  • 18篇车辆
  • 9篇阻尼
  • 7篇汽车
  • 7篇仿真
  • 7篇半主动
  • 6篇主动悬架
  • 5篇台架
  • 5篇台架试验
  • 5篇非线性
  • 4篇悬架系统
  • 4篇舒适性
  • 4篇空气悬架
  • 4篇车辆悬架
  • 4篇乘坐
  • 4篇乘坐舒适性
  • 3篇电动
  • 3篇电机
  • 3篇直线电机
  • 3篇丝杠

机构

  • 47篇江苏大学
  • 1篇常州机电职业...
  • 1篇武汉交通职业...
  • 1篇密歇根州立大...
  • 1篇山东理工职业...

作者

  • 38篇陈龙
  • 34篇汪若尘
  • 17篇张孝良
  • 7篇孙晓强
  • 7篇施德华
  • 7篇孟祥鹏
  • 6篇聂佳梅
  • 6篇陆文昌
  • 6篇陈兵
  • 5篇杨晓峰
  • 4篇汪少华
  • 3篇沈钰杰
  • 3篇黄欢
  • 2篇江浩斌
  • 2篇朱兴华
  • 2篇黄晨
  • 2篇周孔亢
  • 2篇唐诗晨
  • 2篇谢健
  • 2篇侯永涛

传媒

  • 9篇农业机械学报
  • 5篇机械设计与制...
  • 5篇车辆与动力技...
  • 4篇振动与冲击
  • 3篇广西大学学报...
  • 3篇重庆交通大学...
  • 2篇振动.测试与...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汽车工程
  • 2篇机械工程学报
  • 2篇江苏大学学报...
  • 2篇汽车工程学报
  • 1篇机械设计与研...
  • 1篇机械设计
  • 1篇铁道学报
  • 1篇兰州理工大学...
  • 1篇武汉交通职业...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 1篇中国农机化学...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9篇2015
  • 8篇2014
  • 10篇2013
  • 16篇2012
  • 2篇2011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车辆惯容器-弹簧-阻尼器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被引量:17
2013年
为了研究惯容器-弹簧-阻尼器(ISD)半主动悬架系统对汽车平顺性和安全性的影响,建立了2自由度车辆ISD半主动悬架模型,采用模糊控制策略,以车身垂直加速度及车身垂直加速度变化率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信号对ISD半主动悬架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基于dSPACE的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系统,并进行了台架试验研究,分析了ISD半主动悬架系统在不同车速下对随机输入路面的相应。仿真结果和台架试验结果基本吻合,结果表明:所建立的ISD半主动悬架数学模型正确,采用模糊控制的ISD半主动悬架系统在减少振动,提高汽车行驶平顺性方面要优于ISD悬架。
汪若尘孟祥鹏施德华陈兵陈龙席宁
关键词:车辆模糊控制半主动悬架台架试验
车身高度与可调阻尼集成控制系统被引量:14
2012年
为改善车辆的整车减振性能,建立了车辆8自由度整车数学模型,提出了车辆车身高度与阻尼集成控制的理论分析及计算方法,并设计了可调阻尼减振器及车辆空气悬架集成控制系统。在仿真计算基础上,进行了实车道路试验,分析了车辆集成控制的电控空气悬架及其控制系统对整车动态特性的影响,计算和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实现了车身高度与可调阻尼减振器集成控制的空气悬架与整车的良好匹配,提升了车辆的综合性能。该研究验证了集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同时为电控空气悬架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
汪若尘张孝良陈龙朱兴华
关键词:车辆可调阻尼减振器集成控制空气悬架
EPS系统粒子群优化PID控制的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为了改善常规PID算法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控制中的不足,提高系统控制的精度、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采用粒子群算法(PSO)对PID控制器进行优化.根据EPS系统结构和动力学特性,建立了EPS系统数学模型.电机采用电流控制法,并以助力特性曲线中理想电流值与电机电流实际输出值的偏差作为PID控制器的输入.利用MATLAB平台建立EPS系统PID控制的整车模型,分析研究粒子群算法,并根据PSO算法优化PID控制器的参数.仿真结果表明:与常规PID控制相比,采用粒子群优化的PID控制,系统输出响应更平稳,抗干扰能力更强,鲁棒性好,控制效果更优.
叶熠君陆文昌陈龙汪若尘
关键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PID控制粒子群优化算法
基于声品质的摩托车消声器创新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为使消声器符合人耳听觉感受,引入了声品质的概念,并以声品质作为指导和依据来设计改进消声器。分析改进前后的消音器传递损失,发现其在(20~500)Hz和(1200~2000)Hz范围内的消声量最大。使用Artemi S滤去上述两个频段后,消音器排气噪声的声品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从而得出在上述两个频段内,消声量越大声品质越好的结论。并用GTPower分析表明改进前后的消声器排气压力损失变化不大,证明改进后的消声器结构没有对排气造成很大影响,该改进方法是成功的,具有实用价值。
梅晓铭左言言
关键词:消声器声品质滤波
车辆半主动空气悬架系统设计与试验被引量:30
2012年
建立了半主动空气悬架系统数学模型,设计了可调阻尼减振器、半主动悬架控制器以及台架试验系统。在仿真的基础上,进行了可调阻尼减振器试验与半主动空气悬架系统1/4模型台架试验,分析了半主动空气悬架及其控制系统对车辆动态性能的影响,计算和试验结果基本吻合,提高了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汪若尘陈龙张孝良朱兴华
关键词:车辆半主动空气悬架可调阻尼减振器模糊控制台架试验
基于惯容-弹簧-阻尼结构体系的被动天棚阻尼悬架系统被引量:7
2013年
利用“惯容-弹簧-质量”系统的反共振,提出一种理想天棚阻尼的被动实现方法,设计了被动天棚阻尼悬架系统,建立悬架系统的整车模型,对比分析了传统被动、理想天棚及被动天棚阻尼悬架系统性能。结果表明,与传统被动悬架相比,被动天棚阻尼悬架能够抑制车身在1~3Hz的垂直、俯仰和侧倾振动,车身垂直、俯仰和侧倾加速度均方根值,分别减小了14%、14.6%和9.3%,被动天棚阻尼悬架能够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实现理想天棚阻尼悬架的主要功能,研究结果从理论上验证了理想天棚阻尼被动实现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张孝良聂佳梅汪若尘陈龙
关键词:车辆悬架反共振天棚阻尼
PHEV行星齿轮传动系统设计及仿真被引量:2
2012年
分析了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PHEV)行星齿轮传动系统的设计条件,针对条件要求进行了配齿计算,选择了齿轮的主要参数。在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启动加速阶段,利用Simulink软件建立了系统的转速关系、输出扭矩和功率的仿真模型,仿真得出系统的输出转速特性、功率分配特性和扭矩输出特性曲线。结果表明:设计的行星齿轮系统符合PHEV启动加速工作模式的动力分配性要求。
黄宝磊
关键词:PHEV行星齿轮仿真
基于二元件ISD结构隔振机理的车辆被动悬架设计与性能研究被引量:36
2013年
二元件ISD串并联结构是组成被动机械网络的基础单元,通过在单自由度系统中振动响应特性和系统参数影响的讨论,研究二元件ISD结构振动控制的隔振机理,提出二元件串并联结构的理想匹配关系和悬架结构设计的一般方法,由此设计出车辆被动ISD悬架结构,建立四分之一悬架模型,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优化被动机械元件的参数,参照相应标准以加权车身加速度、悬架动行程和轮胎动载荷均方根值为指标,对比研究所设计的被动ISD悬架结构的工作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车辆被动ISD悬架结构与传统被动悬架相比,在悬架动行程均方根值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其加权车身加速度和轮胎动载荷均方根值能同时得到改善,并且有效降低了低频段车身共振偏频处各项指标的功率谱密度峰值,说明所设计的悬架结构可有效改善车辆的乘适性和安全性。
陈龙杨晓峰汪若尘黄晨沈钰杰
关键词:车辆悬架振动
简单三元件结构的车辆被动ISD悬架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为了改进传统被动悬架工作性能,拓展惯容器理论在ISD(Inerter-Spring-Damper)车辆被动蓄能悬架系统中的应用,结合悬架对机械元件设计、使用和结构上的要求,初步选择可直接用于悬架系统的"惯容器-弹簧-阻尼"简单三元件串并联结构,建立含这些结构的1/4悬架模型,通过研究结构中惯质系数对悬架性能的影响,再选择出可用于车辆悬架的最佳三元件结构,即惯容器与阻尼串联后再与弹簧并联的结构,并采用统一目标函数的多目标遗传算法优化该结构的参数。仿真结果表明,含该结构的被动蓄能悬架工作性能得到明显提升,各项指标均优于相应的传统被动悬架,且三元件结构便于在车辆悬架中的布置和工程应用。
杨晓峰陈龙沈钰杰汪若尘
关键词:悬架仿真
直线电机式主动悬架建模与试验研究被引量:17
2016年
为实现悬架的主动减振,将直线电机作为汽车主动悬架的作动器。首先建立了1/4车辆主动悬架和直线电机的数学模型,并通过台架试验测试直线电机的输出电磁力,仿真结果与测试吻合较好,验证了直线电机数学模型的正确性;接着采用电流滞环控制和最优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路面激励状况,控制直线电机作动器输出相应主动力。最后采用d SPACE开发最优控制系统对主动悬架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系统能有效改善车辆舒适性和行驶安全性。
汪若尘谢健叶青孟祥鹏陈龙
关键词:主动悬架直线电机电流滞环最优控制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