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S2013010012486)

作品数:3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李晓凤吴晖冯广莉刘洪伟赖富饶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细胞
  • 1篇单胞菌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组
  • 1篇蛋白质组学
  • 1篇蛋白质组学技...
  • 1篇毒性
  • 1篇荧光假单胞菌
  • 1篇有机溶剂
  • 1篇诱导剂
  • 1篇质谱
  • 1篇溶剂
  • 1篇施氏假单胞菌
  • 1篇食品
  • 1篇食品微生物
  • 1篇秦皮
  • 1篇秦皮甲素
  • 1篇曲霉
  • 1篇全细胞

机构

  • 3篇华南理工大学

作者

  • 3篇李晓凤
  • 2篇吴晖
  • 1篇刘洪伟
  • 1篇杨美艳
  • 1篇冯广莉
  • 1篇赵光磊
  • 1篇赖富饶

传媒

  • 3篇现代食品科技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食品微生物安全评估与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3年
食源性微生物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备受关注。沙门氏菌(Salmonela Spp)、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大肠杆菌O157:H7等致病菌容易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存活,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危害。在食品快速流通及泛工业化生产的今天,实现食品中的病源微生物以及微生物毒素的快速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本途径之一。作为21世纪六大热点技术之一,蛋白质组学技术有望弥补目前基于免疫学、基因组学等快速检测方法的不足,为监测食品中微生物种类与含量、保证食品安全提供新思路。本文主要探讨了蛋白质组学在食品微生物安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内容涵盖了利用质谱鉴定食品微生物,利用多肽指纹图谱识别食品中潜在病源微生物,利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研究微生物在外界环境变化时蛋白质组上的响应以及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生物膜的研究进展等。
吴晖冯广莉李晓凤刘洪伟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质谱微生物安全
有机溶剂对米曲霉及荧光假单胞菌细胞毒性的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本文以米曲霉以及荧光假单胞菌为代表性霉菌及细菌型微生物,通过对菌体生长量、菌丝球大小以及显微观察,研究了常见有机溶剂对具有催化活性的微生物细胞的生长毒性。研究发现有机溶剂对真菌和细菌的毒性与其lgP值有密切关联关系,且与具体的溶剂种类有关。在针对米曲霉的研究中,正丙醇、叔丁醇和甲苯(lgP值分别为0.55、0.80、2.5)对菌丝球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正丁醇与氯仿(lgP值分别为0.82、2.00)存在时菌丝质量为0,即能完全抑制菌丝生长;丙酮,短链醇,长链烷烃等的存在对菌丝体总质量(0.81±0.07)和菌丝形态没有明显改变,但对生殖期以及孢子形态有显著影响。对荧光假单胞菌而言,正丁醇、氯仿、甲苯和辛烷(4.6>lgP>0.8)可以完全抑制菌体生长(OD560<1.17±0.05),其他溶剂存在时菌体生长与对照(OD560=2.27±0.05)无显著差异;此外,有机溶剂会影响培养过程中细胞的形状和细胞间的排列方式。
吴晖杨美艳赖富饶李晓凤
关键词:有机溶剂米曲霉荧光假单胞菌细胞形态细胞毒性
秦皮甲素酰化反应中脂肪酶诱导剂对全细胞催化行为的影响及其产物结构鉴定被引量:2
2015年
本文探讨了一种合成黄酮酯的新方法。利用不同的诱导培养基,培养6株不同来源的脂肪酶高产菌株,并制备成全细胞催化剂,在以吡啶为反应溶剂体系中催化秦皮甲素与丙酸乙烯酯反应丙。研究表明,只有2株具催化秦皮甲素丙酰化活性的菌株,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GIM 1.46和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 GIM 1.273,其中施氏假单胞菌显示出更高的催化活性。在基础培养基中分别添加大豆油、Tween 80、葡萄糖,首次探究了不同脂肪酶产酶诱导剂对所获得的全细胞诱导合成的影响。含大豆油的培养基制备的施氏假单胞菌全细胞催化剂活性最高,其催化秦皮甲素丙酰反应48 h,转化率为47.9%。反应产物分离纯化后进行了结构鉴定。质谱、13C NMR结果表明,全细胞可催化秦皮甲素-6’羟基发生酰化反应,所得产物酯为秦皮甲素-6’-O-丙酯,区域选择性达99%。
赖学能李晓凤赵光磊
关键词:全细胞催化施氏假单胞菌秦皮甲素诱导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