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ZKX12022)
- 作品数:3 被引量:13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林农俞杨杜同信元芳秀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实时荧光探针定量PCR法在坏死性基质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病原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1
- 2015年
- 背景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眼表疾病,复发率高,重者可致盲,尤其是坏死性基质型HSK.以往对坏死性基质型HSK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 目的 检测坏死性基质型HSK角膜上皮组织和泪液中单纯疱疹病毒(HSV) DNA的表达,为坏死性基质型HSK的实验室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 纳入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诊断为坏死性基质型HSK患者30例30眼,裂隙灯显微镜下对临床症状进行炎症评分,予以局部及全身药物治疗8周后,全身用药改为维持量治疗6个月,收集其治疗前和治疗后1、2、4、6和8周的病变区角膜上皮组织和泪液标本,应用实时荧光探针定量PCR(real-time PCR)分别检测角膜上皮组织和泪液标本中HSV的浓度和阳性率,2种组织中HSV阳性率的差异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多水平混合效应模型比较初诊时角膜上皮组织和泪液中HSK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的患眼在各随访时间点HSV的浓度,采用Spearman秩相关法分析患跟治疗前角膜上皮组织中病毒浓度与临床症状体征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本组30眼治疗前角膜上皮组织和泪液标本中real-time PCR诊断HSV阳性者分别为13例和4眼,阳性率分别为46.4%和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治疗后1、2和4周,角膜上皮组织中HSV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3、0.004),治疗后6周和8周,均未诊出HSV;而治疗后1周和2周泪液中HSV阳性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0.583),治疗后4周均未检测出HSV.治疗前30例患者中13例角膜上皮组织和泪液标本HSV阳性者病毒浓度分别为2460(2165 ~ 636500)/ml和0(0~1150)/ml.多水平混合效应模型显示,泪液标本中病毒浓度显著低于角膜上皮组织(P=0.005),随着治疗的进行,病毒浓度显著下降(P=0.001),且角膜上皮组�
- 马君鑫王林农周如侠俞杨杜同信
- 关键词:角膜基质角膜炎
- 单纯疱疹病毒基质型角膜炎的治疗进展
- 2013年
-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感染眼部引起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尤其是基质型HSK,是导致角膜混浊的首要原因,也是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重要指征。现行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主要采用皮质类固醇和抗病毒药物治疗,然而激素有明显的副作用,抗病毒药仅在病毒复制时才有效。目前尚缺乏高质量的皮质类固醇和抗病毒药之外的药物临床实验。免疫调节药物环孢素对治疗基质型HSK很有吸引力,而抑制潜伏在三叉神经节的病毒重新激活的疫苗是减少HSV眼病复发的最有效途径。文中对当前基质型HSK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 元芳秀王林农
- 关键词:单纯疱疹病毒角膜基质炎
-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实验室检查现状及进展被引量:3
- 2013年
-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致盲性眼病。过去HSK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征,然而这并不可靠。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目前对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诊断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共焦显微技术、环媒恒温扩增技术、实时荧光探针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巢式PCR(nested PCR)及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x PCR)等被认为是较敏感且快速的诊断方法。
- 马君鑫周如侠王林农
- 关键词: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