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2068)

作品数:11 被引量:167H指数:9
相关作者:陈祥伟王恩姮赵雨森史长婷蒋小金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黑土
  • 7篇土壤
  • 6篇团聚体
  • 5篇典型黑土
  • 3篇土壤结构
  • 3篇季节性冻融
  • 3篇黑土区
  • 2篇典型黑土区
  • 2篇土壤团聚体
  • 2篇团聚体特征
  • 1篇优先流
  • 1篇水土保持林
  • 1篇土壤结构特征
  • 1篇土壤可蚀性
  • 1篇土壤压实
  • 1篇土壤硬度
  • 1篇人工林
  • 1篇人工林土壤
  • 1篇自然恢复
  • 1篇落叶松

机构

  • 11篇东北林业大学

作者

  • 11篇王恩姮
  • 11篇陈祥伟
  • 6篇赵雨森
  • 4篇史长婷
  • 1篇夏祥友
  • 1篇蒋小金
  • 1篇周一杨
  • 1篇谷会岩

传媒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辽宁工程技术...
  • 1篇Journa...

年份

  • 6篇2010
  • 5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季节性冻融对典型黑土区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被引量:30
2010年
以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水分补充条件下、不同频度和程度的冻融交替处理后土壤干筛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破坏率(PAD0.25、PAD1.0)、平均质量直径(Dmm)、平均质量比表面积(SAmm)和分形维数(D)等特征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研究季节性冻融对典型黑土区表层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水无冻融及无水冻融显著增加了>5mm干筛团聚体和>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干筛和水稳性团聚体的Dmm分别较冻融前增加了7.98%~29.41%和36.11%~44.44%,SAmm、D的变化规律也表现为促进大团聚体的团聚作用.少水冻融和季节冻融则显著增加了<2mm干筛团聚体和0.25~1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Dmm、SAmm、D均表现出加剧风干团聚体拆分的趋势,水稳性团聚体的SAmm和D分别降低了10.88%~25.52%和1.02%~3.40%(P<0.05),团聚作用有所增强.季节性冻融后PAD0.25降低了33.45%(P<0.05),PAD1.0无明显变化,典型黑土区季节性冻融增强了土壤团聚体的水稳定性.
王恩姮赵雨森陈祥伟
关键词:黑土季节性冻融土壤团聚体
Soil structure characters of differen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lantations in typical black soil region被引量:1
2010年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characters of soil structure in different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forests in Keshan County,northwes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China.The soil bulk density,the ratio of non-capillary porosity and capillary porosity(NCP/CP),and the generalized soil structure index(GSSI) were measured for Fraxinus mandshurica,Larix gmelini,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and Picea koraiensis plantations as well as the abandoned land(as control) adjacent to the forests in typical black soil region.Results show that at soil depth of 0–30cm,the soil bulk density of F.mandshurica forest and L.gmelini forest was lower than that of P.sylvestris var.mongolica forest and P.koraiensis forest,with the relative decrease of 8.04%–11.01%.The soil bulk density of L.gmelini forest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P.sylvestris var.mongolica forest and P.koraiensis forest.The NCP/CP values of the four types of plantations were all higher(59.75%–128.82% relatively) than that of abandoned land(p〈0.05),indicating that the soil aeration and permeability under forest were enhanced,especially under L.gmelini forest.GSSI values of the four types of forests were also relatively higher(2.98%–4.36%) than abandoned land(p〈0.05),indicating that thos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orests,especially the F.mandshurica forest and P.koraiensis forest,can promote soil condition to approximate ideal soil structure.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scientifically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soil quality in typical black soil region.
史长婷王恩姮谷会岩陈祥伟
典型黑土耕作区土壤结构对季节性冻融的响应被引量:28
2010年
以东北典型黑土耕作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一季冻融交替后土壤团聚体、土壤楔入阻力、容重、孔隙度、饱和度、广义土壤结构指数等指标的测定和分析,对比研究了季节性冻融对黑土耕作土壤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季节性冻融加剧了黑土耕作区土壤风干团聚体的分散,但显著降低了水稳性团聚体的破坏率(P<0.05),表现出促进其团聚的作用;季节性冻融后黑土土壤楔入阻力降低了15.45%;容重趋于一致,在1.10~1.11g.cm-3之间;固相比例持续增加,总孔隙度与毛管孔隙度均不同程度降低;土壤饱和度总体增加了13.06%,削弱了土壤潜在贮水能力.季节性冻融改善了耕作区的土壤结构,使之更适于耕作.虽然季节性冻融增强了土壤团聚体的抗蚀性,却削弱了土壤的抗冲性,增加了黑土水蚀发生的风险.
王恩姮赵雨森陈祥伟
关键词:黑土季节性冻融土壤团聚体
季节性冻融后机械压实黑土自然恢复特征被引量:2
2010年
以东北典型黑土区机械压实的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一季冻融交替后土壤团聚体MWD、PAD0.25、土壤容重、孔隙结构以及广义土壤结构指数等指标的测定和分析,对比研究了季节性冻融对耕作区不同程度压实黑土结构的影响及其自然恢复特征。结果表明:季节性冻融能够加剧黑土风干团聚体的分散并促进水稳性团聚体的团聚、降低破其坏率,以碾压2次处理时最为显著,破坏率降低了24.57%;且两种作用均随着碾压次数的增加逐渐削弱,经冻融交替改善的土层范围也随着碾压程度的增加,逐渐上升缩减至地表。季节性冻融能够不同程度地缓解并改善典型黑土耕作区压实土壤的容重、NCP/CP以及土壤三相结构,但碾压超过8次时土壤结构无法恢复至自然无压实的状态;由于不同压实程度土体内水热运移的差异而致,土壤结构表现出不同的恢复特征,压实2次冻融后的容重、NCP/CP分别显著降低和增加了6.97%和58.79%,GSSI却相对降低了2.28%。
王恩姮赵雨森陈祥伟
关键词:季节性冻融黑土自然恢复
典型黑土区水土保持林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被引量:28
2009年
以典型黑土区水曲柳林、落叶松林、樟子松林、云杉林及开垦50 a的耕地土壤为对象,通过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土粒静水崩解能力以及有机质含量等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了水土保持林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30 cm土层范围内,林分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提高较大粒级团聚体的比例,显著增加PA0.25、降低团聚体破坏率(P〈0.05);林地土壤水稳性指数显著提高(P〈0.05),增加幅度达4.46~7.92倍;林地内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耕地相对提高了32.6%~62.7%,差异显著(P〈0.05);可以认为水土保持林能够有效降低土壤可蚀性,并以阔叶水曲柳林的作用效果最为显著。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典型黑土区水土保持林的构建与调控技术提供了参考。
史长婷王恩姮陈祥伟
关键词:典型黑土土壤可蚀性水土保持林团聚体
前期含水量对机械压实后黑土团聚体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7
2009年
以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前期含水量下机械碾压处理后土壤干筛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粒级分布、破坏率(PAD0.25)、分形维数(D)、平均重量直径(MWD)、平均重量比表面积(MWSSA)等特征指标的测定和分析,对比研究了干湿处理条件下模拟机械作业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黑土耕作区0~30 cm范围内团聚体组成上干筛团聚体以>2 mm粒级的团聚体比例最高,而水稳性团聚体则随着粒级的减小,比例逐渐增加。不同前期土壤含水量能够对机械压实黑土的团聚体组成分布、分形等特征产生影响,低含水量时,机械碾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团聚,但同等负荷下多次积累压实会削弱土壤的水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而在高含水量时,机械碾压相对更易对黑土团聚体产生负效应,加剧破坏、抑制团聚,降低其水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同时发现,MWSSA与其他常用团聚体特征值PA0.25、MWD、D、PAD0.25的线性关系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说明MWSSA同样可以作为分析和研究土壤团聚体特征的有效指标。研究结果可为科学指导大机械作业提供理论依据。
王恩姮赵雨森陈祥伟
关键词:黑土团聚体
不同开垦年限黑土溅蚀与团聚体分选特征被引量:13
2009年
分别以开垦年限为8a、30a、50a的典型黑土耕地和未开垦的天然次生林林地表层土壤为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开垦年限土壤的溅蚀规律及溅蚀过程中团聚体分选、分布特征,并通过析因分析研究了开垦对黑土溅蚀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开垦年限黑土耕地土壤的溅蚀量明显高于未开垦次生林林地土壤,且随开垦年限的延长而增加,变化范围为0.95~7.06g.cm-1;土壤溅蚀量与溅蚀距离表现出紧密的指数函数关系,而且随着水平空间距离的增加,小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比例逐渐增加;溅蚀对黑土团聚体产生富集作用与损耗作用的临界粒级为1.0mm;粒级>2mm、<0.25mm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质含量是典型黑土土壤溅蚀量及其变化特征的主要影响因子.
周一杨王恩姮陈祥伟
关键词:典型黑土开垦年限团聚体
前期含水量对机械压实土壤结构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4
2009年
使用美国MT865履带式拖拉机对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土壤进行1,3,8,13次的积累压实试验,通过对土壤硬度、广义土壤结构指数的测定及计算,并结合土壤三相的二维三系图对比分析了不同前期含水量条件下土壤机械压实特征。结果表明:由于表层0-10 cm含水量的不同,相对高含水量的土壤剖面受机械压实的影响范围较低含水量时深10 cm,且各个层次的土壤硬度增量的变化趋势也相对低含水量时滞后10 cm,从初次碾压开始就体现了积累压实作用,在其压实影响范围内硬度与对照相比提高了22.58%-753.85%;而低含水量的土壤则具有相对较强的抗机械压实的能力。同时发现,在土壤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的压实可以有效调节土壤三相,改善土壤结构;秸秆还田不仅具有传统的蓄水保墒、培肥改土的效用,还可以缓解作业机械对土壤的压实。
王恩姮赵雨森陈祥伟
关键词:黑土土壤压实土壤硬度秸秆还田
典型黑土耕地土壤优先流环绕特征被引量:17
2010年
以典型黑土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环入渗仪和染色示踪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图片的判读,测定与分析了染色宽度、横纵剖面染色百分比和田间最大染色深度,以研究典型黑土耕地土壤的水分运移形式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0~15cm土层范围内,水分的运移以基质流为主;15~20cm范围内,有侧向入渗发生,平均染色宽度和染色百分比均在此层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3cm和20.73%;20~67cm范围内,水分的运移则以大孔隙流为主,优先路径主要是裂缝和大孔隙,其中,20~35cm范围内的大量裂缝使优先流表现出明显的环绕特征;而在40~67cm范围内,优先路径的形成则以连通性良好的大孔隙为主.由于裂缝和大孔隙2种优先路径的存在,使水分在土壤中的运移速度增加了4.5倍,这不仅可能造成水分损失,而且可能加速农药迁移造成地下水污染.建议在黑土区土壤的耕作和经营过程中,应当减少和消除这些优先路径.
蒋小金王恩姮陈祥伟夏祥友史长婷
关键词:典型黑土优先流
黑土区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动态变化被引量:17
2010年
以东北典型黑土区林龄分别为8a,21a,30a,37a,52a的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干团聚体组成、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贮量的测定、计算与分析,研究了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配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0-30cm土层范围内,各粒级团聚体组成比例随粒级从大到小呈"∧"型分布,2~5mm粒级团聚体所占比例均最大,且与其他粒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层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大于下层土壤,表层土壤中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平均变化范围为32.17~48.75g/kg,下层土壤中的变化范围28.82~33.53g/kg,并均以2~5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低。团聚体有机碳贮量随林龄的变化表现为大粒级团聚体(5~10mm)有机碳贮量的降低和小粒级有机碳贮量的增加。表层土壤有机碳贮量大于下层土壤有机碳贮量,但均以2~5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贮量最高,故可以认为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各个粒级团聚体组成比例而不是各个粒级团聚体有碳含量。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评价人工林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史长婷王恩姮陈祥伟
关键词:落叶松人工林黑土团聚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