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09Y0018)
-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2
- 相关作者:游鸿海王灯亮康德智张元隆更多>>
- 相关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1年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然而,传统的针对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治疗却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最新研究认为,早期脑损伤(EBI)可能才是决定SAH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EBI的发病机制是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包括全脑缺血、血脑屏障的破坏、脑水肿、氧化应激反应、免疫炎症途径和细胞死亡途径等。
- 游鸿海康德智王灯亮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脑损伤脑血管痉挛病理生理学细胞凋亡
- 细胞色素C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观察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基底动脉细胞色素C(Cyt-C)的表达规律,以探讨其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 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和SAH组(30只)。SAH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兔CVS模型,对照组行枕大池二次注入生理盐水。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基底动脉形态学变化,TUNEL法检测基底动脉上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检测基底动脉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Cyt-C表达。结果对照组基底动脉结构正常,偶见凋亡细胞和Cyt-C表达。SAH组基底动脉出现相应病理学改变,管腔狭窄呈双相期改变;基底动脉上细胞凋亡和Cyt-C表达均在SAH后增多,于第7天达高峰,第10天逐渐下降。与对照组比较,SAH组内各时间点基底动脉直径和Cyt-C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CVS模型的基底动脉中存在细胞凋亡,Cyt-C是启动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在CVS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游鸿海王灯亮康德智张元隆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细胞色素C类细胞凋亡
- c-jun氨基末端激酶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观察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基底动脉中原癌基因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的表达规律,以探讨其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将7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①对照组:12只;②SAH组:60只。SAH组又随机分为注血后1、3、5、7、10 d,共5组,每组12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稳定的兔CVS模型,应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和Western印迹分别观察兔基底动脉的形态学改变和JNK的表达情况,并通过测量管径的变化来判断CVS的严重程度。结果 SAH组的基底动脉出现相应的病理学改变,管腔狭窄呈急性期收缩和迟发性痉挛双相改变;SAH组的JNK表达升高,在第7天时达到高峰(P<0.01),第10天后表达稍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兔CVS模型的基底动脉中JNK的表达明显上调,呈现一定的时序性变化规律,与迟发性CVS的严重程度一致,在CV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 游鸿海康德智王灯亮张元隆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JNK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