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05021)
- 作品数:8 被引量:213H指数:5
- 相关作者:张恒德宗志平金荣花康志明鲍媛媛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市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 2005年7月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模拟和诊断分析被引量:29
- 2011年
- 基于2005年7月9—10日河南、安徽等地一次大暴雨的巨大影响,利用中尺度模式(MM5)对此次过程进行了模拟,并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模式输出产品作了多种物理量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贝加尔湖附近阻高、下游的东北冷涡及其伴随的高空槽造成了有利的环流形势,低层切变线及急流是此次暴雨过程的最主要影响系统。散度、涡度、垂直速度、螺旋度及位温的分布和演变反映出在此次降水发生过程中,暴雨区出现了很强的辐合上升运动,中低层大气层结不稳定性强,上下层大气物质交换强烈,在暴雨区上空螺旋度呈"下正上负"的垂直结构,螺旋度正的大值区对应强降水中心;水汽通量散度的分布说明暴雨区有充足的水汽供应,而锋生条件为降水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一定的能量。
- 张恒德宗志平张友姝
- 关键词:暴雨数值模拟螺旋度锋生函数
- 基于精细风场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伞降回收轨迹预测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中国气象局于2008年9月21~28日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简称神七)主着陆场附近进行了加强飞船回收气象保障的科学试验.本文针对神七载人飞船的伞降回收着陆阶段受空中水平风影响很大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伞降轨迹的计算方法;对精细的数值预报模式、高空探测和车载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获得的风廓线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3种风廓线资料分别对神七返回舱开伞前后的轨迹进行了预测;并与神七实测开伞点和着陆点进行了比较分析.试验证明,精细资料为飞船的回收段的风修正提供了更详细的信息,利用精细风资料预测飞船伞降轨迹,有助于飞行控制指令编发,从而提高飞船定点回收的精度和可靠性,减小飞船的搜救范围,缩短搜救时间.
- 郭志梅缪启龙王曙东李黄
- 2009年4月下旬蒙古气旋型大范围沙尘暴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被引量:11
- 2012年
- 利用卫星资料、加密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4月下旬我国北方地区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的成因,并对热力、动力及不稳定层结等条件作了物理量诊断,得到了一些结果。贝加尔湖阻高、高空冷涡及蒙古气旋是造成此次大范围沙尘天气的有利环流形势,其中蒙古气旋是关键影响系统。干暖舌位置对于沙尘落区有一定指示意义,沙尘暴落区与干暖舌的位置及移动方向一致;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高空急流入口右侧,高空急流加强东移南压对应着沙尘天气东扩南压加强;螺旋度反映出沙尘暴过程中气旋区旋转上升明显,且螺旋度大值区后倾;理查逊数下降并维持低值、风垂直切变增大,大气层结不稳定,易激发沙尘暴发生和向下游传输。
- 宗志平张恒德马杰
- 关键词:沙尘暴蒙古气旋高空急流
- 1951—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活动特征分析被引量:111
- 2010年
- 利用中央气象台1951—2006年共56年冬半年(9月至次年5月)的冷空气天气过程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海平面气压、500 hPa高度场和850 hPa气温等资料,统计分析了我国寒潮若干气候特征和寒潮中期过程的物理量场特征,并引入聚类方法划分寒潮典型物理过程。结果表明:(1)1951—2006年期间我国寒潮强冷空气逐年的活动频次呈明显下降趋势。功率谱周期分析表明,我国强冷空气活动有多年代际的变化周期。秋、冬、春季节是寒潮易发时节。(2)对我国寒潮天气过程特征物理量统计得到了一些表征寒潮天气特征量的阈值。寒潮冷高压强度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其源地大多可追溯到亚欧大陆北端极地,寒潮冷高压受山脉阻挡,在西伯利亚增强后最常以西北路径爆发南下,是我国寒潮最常见的路径。(3)乌拉尔山阻塞形势的崩溃与寒潮爆发密切相关;西风环流指数在寒潮爆发前6日前后至爆发后2日前后出现明显下降;在寒潮初始阶段,北半球高纬度以2波为主要特征,在寒潮爆发前,高纬度2波或3波为优势波的概率较大;北半球中纬度在寒潮中期过程主要为3波能量变化;北半球极涡面积迅速增大,与东亚"倒Ω流型"的建立紧密相关,是极地冷空气南下酝酿堆积的重要标志。
- 康志明金荣花鲍媛媛
- 关键词:统计分析聚类分析
-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中平流层环流及化学成分变化过程研究被引量:7
- 2009年
-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气象分析场、欧洲空间局ENVISAT/MIPAS卫星观测资料以及平/对流层大气化学输送模式MOZART-3综合分析了2003-2004年冬季北半球爆发性增温事件对于平流层大气环流、物质输送以及对流层顶附近臭氧通量等多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本次增温过程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平流层极涡从高层向下逐层分裂,增温效应作用到大气较低层,当纬向东风形成并维持后极涡又自上向下逐层恢复;②SSW过程前后行星波活动频繁,有长时间多次的上传,且以1波作用为主,2波对其进行补充;⑧在θ-PVLAT坐标中分析发现SSW扰动过程中平流层中存在一对向极、向下的传播模态,相应的对流层中有一向赤道的传播模态,不同符号的纬向风、温度异常信号沿这两个模态传播,且上、下层传播模态在时间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④增温过程中行星波活动引起的向极输送以及极区垂直运动的变化,共同影响了平流层的物质输送过程,从而导致北半球平流层N2O、O3、CH4、H2O等微量气体成分的垂直、水平分布发生显著变化;⑤增温过程中活跃的行星波可以造成平流层Brewer-Dobson环流增强,同时导致高纬度地区(60~90°N)穿越对流层顸的臭氧通量(Cross-Tropopause Ozone Flux,CTOF)显著增强,与行星波相联系的等熵物质运动引起“middleworld”区域内向赤道的臭氧通量也有所增强。
- 刘毅刘传熙陆春晖
- 关键词:爆发性增温极涡行星波
- 一次华东地区大范围持续雾过程的诊断分析被引量:42
- 2011年
-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1月30日~2月10日华东地区大范围持续雾形成过程的特点、性质及环流背景;诊断分析了该雾过程中的水汽、动力等条件;同时还对比分析了该过程与2008年1月上旬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该过程雾的性质主要为辐射雾,每天05:00~08:00最严重,整个过程分为3个时段,较严重的几天分别为1月31日和2月1,5,10日。该雾过程发生在中高纬处于纬向型环流背景下,西风气流平直,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华东地区基本上处于地面高压内的均压场中,气压梯度力小,近地面风速小,有利于雾的形成和维持。风及湿度等各物理量分布均利于此次雾的发生,即:地面风速维持在1~3 m.s-1、低层辐散、负涡度及垂直上升运动弱是形成雾的动力条件;低层相对湿度大、温度露点差小,对流层中层相对较干;低层逆温层的存在和大气层结稳定构成了稳定性条件。与2008年1月上旬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过程相比,此次雾过程以辐射雾为主,近地面风更小,相对湿度更大。
- 张恒德饶晓琴乔林
- 关键词:辐射雾
- 2009年4月下旬北方大范围沙尘过程的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
- 本文利用卫星资料、实况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4月下旬我国北方地区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的成因,并对热力、动力及不稳定层结等条件作了物理量诊断,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北方大部地区植被覆盖差、无积雪、旱情持续...
- 张恒德宗志平张金艳
- 关键词:沙尘暴蒙古气旋高空急流
- 文献传递
- 2011年2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被引量:4
- 2011年
- 2011年2月环流特征如下: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为单一极涡,中心偏向西半球,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强,欧亚中高纬呈现4波型,副高强度偏弱,南支槽活动偏弱。2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1.4 mm,比常年同期偏少4.9 mm。上、中旬,我国北方地区处于高压脊控制,华北、黄淮气象干旱持续发展,月底,随着环流形势的调整,上述地区干旱得到有效缓解。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2℃,比常年同期偏高1.7℃。2月有2次冷空气袭击我国大部地区,中东部部分地区遭遇大雾天气。
- 刘一黄威
- 关键词:冷空气干旱大雾
- 2009年2月上旬华东地区大范围持续雾的诊断分析
- 本文主要分析了2009年1月30-2月10日华东地区大范围持续雾发生的特点、性质及环流背景,并进行了水汽、动力等条件的诊断分析,还简要对比分析了该过程与2008年1月上旬我国中东部地区雾霾过程的差异。此次雾的性质主要为辐...
- 张恒德乔林饶晓琴
- 关键词:水汽
- 文献传递
- 2010年12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被引量:5
- 2011年
- 2010年12月环流特征如下:极涡强度偏弱,但在东亚向中纬度伸展,有利于冷空气积聚南下,北半球中高纬呈现4波型,副高位置偏东,南支槽活动略偏强。12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8.0 mm,比常年同期偏多83.7%,而华北、黄淮中西部等地偏少8成以上,这些地区气象干旱发展。1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3.8℃,比常年同期偏高0.1℃。月内有4次冷空气袭击我国大部地区,东北部分地区及内蒙古东部、新疆北部遭受雪灾。
- 张恒德黄威
- 关键词:冷空气暴雪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