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C751011)

作品数:11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龚德全更多>>
相关机构:贵州民族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艺术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 2篇艺术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称谓
  • 1篇信仰
  • 1篇学术
  • 1篇学术背景
  • 1篇语境
  • 1篇人神
  • 1篇身份
  • 1篇圣化
  • 1篇宗派
  • 1篇傩文化
  • 1篇傩文化研究
  • 1篇傩戏
  • 1篇嬗变
  • 1篇文化
  • 1篇文化身份
  • 1篇文化形态
  • 1篇文化语境
  • 1篇巫师
  • 1篇小考
  • 1篇界域

机构

  • 11篇贵州民族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1篇龚德全

传媒

  • 2篇中华文化论坛
  • 2篇贵阳学院学报...
  • 1篇戏剧文学
  • 1篇兰台世界(上...
  • 1篇晋中学院学报
  • 1篇文化遗产
  • 1篇教育文化论坛
  • 1篇湖北工程学院...
  • 1篇贵州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7篇2015
  • 2篇201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端公的度职:通往“人神”之路被引量:2
2015年
从实际的祭祀行为来看,端公不仅是人神间的中介,更作为神灵的形象而出现。端公的"人神"文化身份,是其鬼神观念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它不仅体现在端公驱鬼逐疫的祭仪中,更体现在端公自身的文化承传中。文章主要围绕端公神秘的"度职"仪式展开,重点撷取"分兵拨将"、"坐桥传法"、"抛牌颁职"这三项祭仪中的核心内容加以论述,藉此对端公的"人神"文化身份获得一个更为深入的理解。
龚德全
关键词:人神
论西南地区傩神信仰的文化跃迁
2016年
傩公傩母从由人装扮到作为神偶加以供祀,且成为西南各地区、各民族中普遍的神灵信仰,其文化表现形态的跃迁,体现了一个不断层累的文化结果。其内在的文化演进逻辑,可分为"圣化"与"普化"两个发展层次。其中,"圣化"层次,通过"东山圣公"、"南山圣母"的文化复加义而实现;"普化"层次,通过"伏羲女娲"的文化复加义而实现。端公在此过程中发挥了最为核心之作用。
龚德全
关键词:圣化
“端公”称谓小考被引量:2
2015年
"端公"是一个携带着多重文化密码,层累了复杂社会因缘的称谓,在可确知的三种历史语义中",侍御史""、公人"之语义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而"巫师"则成为"端公"称谓的主导性语义。
龚德全
关键词:巫师
何谓“端公戏”:称谓辩证与形态结构解析被引量:5
2014年
学界对"端公戏"此一称谓的"误读"、"误用"可谓由来已久,其个中缘由,主要在于我们惯用戏剧而非仪式的概念来诠解端公戏。事实上,"端公戏"此一称谓本身应做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祭祀仪式;一是戏剧形态,但究其根底,端公戏还是一种仪式存在。端公所谓演剧的部分其实是一种作为仪式的戏剧,它为端公"驱鬼敬神、禳灾祈福"的祭祀活动服务,是端公祭仪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由"鬼神观念——巫术祭仪——个体祭祀效应"三者的双向互动所型塑的端公戏形态结构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特别是西南诸省纷繁复杂、不同称谓的诸多傩戏类型都与此形态结构具有同一性,因而均可纳入端公戏系统之中。
龚德全
关键词:称谓
“八蛮”神考释
2015年
"八蛮"是西南各地傩祭活动中常见的一个神灵形象,其少数民族身份,在各地端公科仪中有较为明确之载录,但各地对其身世、来历以及族别却有不尽一致的表述。这一神灵形象已成为面向区域社会的"箭垛式人物",是端公及其文化活动进行集体想像与话语建构的对象。
龚德全
论黔域傩戏形态的嬗变
2015年
中原傩仪在黔域地区的广泛流播迟至元明以后,此与广大汉移民大举迁入黔域地区的历史时段有关。傩仪初入黔域地区的结构形态,基本上沿循宋以降中原古傩之传统,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却发生巨大文化跃迁:从古傩结构中"驱鬼+傩歌(舞)"嬗变为"驱鬼+许愿还愿+傩戏"。
龚德全
关键词:傩戏嬗变
当代傩文化研究之省思被引量:4
2017年
当代傩研究的广泛兴起,对人文社科诸领域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而"泛傩论"在学界的大行其道亦需省思,这其中蕴涵着深沉的文化语境与学术背景因素。所谓"傩系统"与"傩分类"理论更多是一种学者建构,并不完全符合民俗文化事象的本质特征。唯有澄清"傩系统"与"傩分类"中的种种谬误,切断傩与诸多祭祀文化事象间的虚妄联系,做到现象还原,才能使研究深入,从而为纷繁复杂、盘根错节的民俗性祭祀活动重新寻找真实的理论之基。
龚德全
关键词:文化语境学术背景
区格与分层:端公神鬼观念的空间界域
2015年
端公所崇奉的庞杂神系背后,隐蕴着空间界域的"秩序"建构。通过深入诠解"二元对立"、"三界分层"、"五方区格"、"九州界域"等宏观性文化模态,确证了端公神鬼观念的空间界域与中国传统宇宙观的深刻关联。作为西南各地端公共通的一种文化观念,端公在祭仪中频繁使用这些空间界域象征符号的意旨在于:将整个宇宙空间都纳入到仪式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仪式效力,以达至驱邪逐魔,恢复宇宙秩序清吉平安之目的。
龚德全
试论西南端公宗派归属的混融性特征被引量:1
2014年
"端公"作为民间巫师的指代性称谓,是一种带有历史限定意味的概述指称。其宗派归属的混融性特征,表征了端公十分模糊的文化身份存在。"端公"称谓的"巫师"所指与多重能指,是我们理解端公乃至端公文化的一个重要关键。
龚德全
关键词:文化身份
由仪到戏:端公祭仪中的演剧形态
2015年
端公戏是人们对端公祭祀仪式中演剧活动的一种概述性指称。端公祭仪中的四种演剧形态:歌舞形态的叙事表演、"出脸子"的拟神表演、与祭仪直接相关的正戏形态、表现世俗生活的耍戏形态,表征了由仪到戏形态发展的序列层次,构成了由仪到戏的一条完整演进脉络。端公戏的形成发展脉络本身,或许为我们思考"戏剧起源于祭祀"这一命题提供了某种切入点。
龚德全
关键词:祭仪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