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CWW002)
- 作品数:2 被引量:33H指数:2
- 相关作者:钱翰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文学的再现问题中的意识形态被引量:4
- 2009年
- 文学与外部的现实世界构成了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从古希腊到当代一直是文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围绕这个问题的各种话语中,在文学是否再现外部世界和什么文学是好文学这两个问题之间常常出现某种"短路"的现象,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混淆在一起,这种现象遮蔽了这些判断背后的意识形态。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文学被定义为再现,然而亚里士多德的再现之"再"(re-)其实是一个虚拟,因为诗人模仿的对象并非真正的现实世界。二十世纪以来的西方现代文本理论试图彻底否定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的模仿论,并且建立自足的文本世界,认为文本的参照物并非现实世界,而是文本本身。然而,在理论上的彻底性却使文本理论陷入逻辑上的悖论:如果文本理论的前提是正确的,文学无法再现现实,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批判现实主义,因为现实主义文学与所有的文本一样也与现实无关,这并不能构成排斥现实主义的理由。实际上,再现与否并非文学的本质,但是对再现问题的不同回答反映了对话语秩序的不同态度,从而在文学观上表现出不同的伦理和政治抉择。传统现实主义的再现实际上体现为对某种可理解和可接受的秩序的服从,虽然现实主义文学常常具有批判现实社会的意义,但是这种批判却完全依赖其背后的"宏观叙事",也就是说用一种话语秩序来对抗现存的秩序,而秩序本身则是永恒的。非再现的现代文学则常常是对秩序的颠覆,它要求取消任何可能对文本进行限制的意识形态,它所反对不是某个具体的秩序,而是秩序本身。
- 钱翰
- 关键词:现实主义意识形态
- 从作品到文本——对“文本”概念的梳理被引量:29
- 2010年
- 六七十年代的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话语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作品"概念消失,而"文本"概念则无所不在。这个术语转换的背后隐藏着文学范式的转换,同时也是对文学制度的质疑。在传统观念中,文本是与作品相互关联和对立的观念,文本要走向作品,后者是前者的归宿。然而,在结构主义文论兴起之后,由于研究兴趣和科学客观性的追求,代表价值体系的作品被置于边缘,而原来处于边缘的文本成为文学科学的研究对象。后结构主义则重新强调文学实践和价值,但是他们把传统的价值观恰好颠覆过来,从作品走向文本,此时的文本不是具体的书写产物,而是一种新的文学观念和意指实践方式,在新的空间分配语义,拒绝任何固定的话语秩序。中国的文论界对西方六七十年代的理论话语进一步研究和反思,梳理文本概念是必须的工作。
- 钱翰
- 关键词:文本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