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70436)
- 作品数:4 被引量:73H指数:4
- 相关作者:戴其根张洪程许轲霍中洋苏宝林更多>>
-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抛秧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生态生理机制 Ⅰ.活棵立苗及其生态生理特点被引量:35
- 2001年
- 针对抛秧稻特有的秧苗直立过程 ,以洗根手插为对照 ,研究了抛秧稻活棵立苗及其生理生态特点。结果表明 ,抛秧稻带土秧苗抛后 ,平躺小苗、中苗、大苗一般分别在 2~ 5、 5~ 6、 7~ 10天内直立。在活棵立苗期间 ,抛秧稻苗体内水分、养分及光合等状况明显优于同质洗根手插苗。根、叶、蘖等生长在数量、质量上也优于同质洗根手插苗。抛秧稻缓苗恢复的先后顺序为发根、出叶速度加快 ,体内养分含有率及干物重的递增。秧苗素质、苗龄、带土状况、苗姿以及水。
- 戴其根张洪程苏宝林邱枫霍中洋许轲
- 关键词:抛秧稻生长发育水稻
- 抛秧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生态生理机制 Ⅱ.秧苗田间垂直分布格局及其生态生理效应被引量:31
- 2001年
- 抛秧稻秧苗在田间垂直方向上浅栽而变异大的特点 (- 0 .5~ 2 .5 cm)使分蘖节入土状况不同 ,秧姿各异。同时 ,浅栽后 ,分蘖节及土中茎鞘周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总体上温、肥、气、压 (受土壤压力 )等生态因素改善 ,但因分蘖节处于土 -水 -气的交界层面上 ,这些生态因素在这个层面上变化大 ,使水稻生长受这些因素胁迫机率大。分蘖节入土状况在活棵立苗及叶、蘖、根等器官生长上产生了一系列显著的效应 ,影响着群体的发展、整齐度、抗倒性及最终产量。分蘖入土最适宜深度 1.5 cm左右 ,过浅过深不利于个。
- 戴其根霍中洋张洪程苏宝林许轲邱枫
- 关键词:抛秧稻分蘖节生理效应生态效应
- 抛秧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生态生理机制 Ⅲ.秧苗地面水平向上的分布格局及其生态生理效应被引量:15
- 2001年
- 抛秧稻无株行距规格 ,因而秧苗在田间水平向上的分布明显有别于手插稻 ,这是两种稻作方式原初的、根本性的分异点之一。研究表明 ,抛秧稻秧苗水平向上的分布总体虽呈均匀随机型 ,但按Dirichlet棋盘形嵌图方法得到的具体各穴所占的凸多边形形状、面积各异 ,整体与局部呈分形特征 ,这种分布格局直接影响植株的空间分布 ,强化了个、群体的不整齐性 ,加上垂直方向上产生的植株生育效应 ,使冠层错落 ,冠层小气候温、光、湿、风等有所改善。在水平分布上的随机性 ,局部产生了大小不等无苗空档 ,空档周围的植株生长有一定的调节补偿作用 ,只要空档见方面积小于 10 0 0 cm2对群体产量不会产生影响。
- 戴其根许轲张洪程苏宝林霍中洋周家麟
- 关键词:抛秧稻分形生态生理
- 水稻栽培科学创新与发展的探讨被引量:17
- 2002年
- 在回顾建国后中国水稻栽培科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对当前水稻栽培科学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实现水稻生产、经济与生态三者的协调与发展出发,探讨了我国水稻栽培科学今后创新与发展的几个重点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创新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 张洪程杨勇杨海生戴其根许轲
- 关键词:水稻栽培科学科技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