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RN野外台站研究基金
- 作品数:12 被引量:188H指数:8
- 相关作者:谢小立王凯荣佘冬立吕焕哲陈敏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桃江县农业局青岛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施用稻草对酸性红壤活性铝的动态影响被引量:5
- 2008年
- 酸性红壤区土壤活性铝含量的变化,对作物生长有重要影响。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施用不等量稻草对酸性红壤水溶性有机碳、pH值和土壤交换性铝和有机络合态铝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在第一天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下降直至趋于平衡。土壤pH值在前10天内快速提高,添加的稻草量越大,提高的幅度也越大,之后缓慢下降至第30天渐趋平衡;土壤交换性铝则是先降低,10天后逐渐增加至稳定状态。有机络合态铝在可溶性有机碳和有机酸等小分子化合物的联合作用下,先增加而后降低。在稻草分解的前10天,土壤水溶性碳、小分子化合物和土壤pH值对铝形态的影响均较大,而到实验后期,土壤pH值发挥着主导作用。
- 吕焕哲王凯荣谢小立陈安磊
- 关键词:水溶性有机碳土壤PH
- 不同灌溉条件下稻草还田对土壤供氮特征及水稻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 2007年
- 通过2年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和施肥条件下稻草还田对土壤供N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年晚稻草还田提高了翌年早稻期间土壤NH4+-N浓度;配施N肥后新鲜早稻草还田也增加了晚稻期间土壤NH4+-N浓度,但不施N肥淹水灌溉下稻草还田土壤NH4+-N浓度低于移走稻草的处理,间歇灌溉下稻草还田处理土壤NH4+-N浓度仍高于移走稻草的处理。稻草还田能增加水稻产量,早稻增产幅度为6.85%,晚稻为8.17%;施用N肥后稻草增产效应显著高于不施N肥处理,分别增产9.18%和5.83%。稻草还田主要通过影响有效穗数来影响产量,但水稻生长季节、灌溉模式和施肥条件对稻草还田的增产效应存在交互作用,早稻以连续淹水灌溉条件下稻草还田的增产效果最大,而晚稻则以间歇灌溉条件下的效果最佳。
- 彭英湘王凯荣彭娜谢小立佘冬立刘迎新
- 关键词:稻草还田灌溉方式N肥铵态氮晚稻
- 稻草覆盖对亚热带红壤旱坡地玉米旱期生长的生理调节作用及其产量效应被引量:18
- 2007年
- 对不同稻草覆盖量处理下亚热带旱坡地红壤水分、温度变化和玉米不同生育期生理指标值的测定结果表明,在有旱无灾年份,稻草覆盖可以明显地缓解表层(0—10 cm)土壤含水量减少和调节土壤温度。稻草覆盖可减轻玉米旱害,其效果随着覆盖量的加大而越明显,但受干旱程度和生育期影响。拔节期遇旱,稻草覆盖可以维持玉米的生理活性,覆盖稻草15 t.hm-2处理与其他处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但随生育期的推移和后期降雨频度的增加,各处理间玉米生理指标值差异减小,灌浆期和成熟期差异不明显。稻草覆盖可以增加玉米生物量和籽粒产量,覆盖稻草15 t.hm-2处理(T3)生物量最大,覆盖稻草5 t.hm-2处理(T1)产量最高,其原因主要是受旱时期为拔节期,造成处理T3贪青生长,但对处理T1后期生理机制影响不大。
- 刘迎新王凯荣谢小立苏衍涛
- 关键词:稻草覆盖土壤水分生理指标夏玉米
- 基于稻草还田的稻田生态系统N素吸收特性研究被引量:8
- 2007年
-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稻草还田环境下施N模式对稻田生态系统N素吸收量及N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配施N肥能显著提高水稻N索吸收转化功能,且高量常规N处理下尽管水稻N索吸收量增多,但只有一定量N素能转移到穗部,其余则仍然留存在营养器官中。所有处理N肥的吸收利用率为26.7%-30.7%、农学利用率为10.5—12.2kg·kg^-1,N肥利用率较低,且随着施N量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着与稻草配合施用,N肥利用率各指标中除吸收利用率略有下降外,其他各指标(包括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有一定程度提高。根据稻田作物N素吸收转化状况与N肥利用率,在全年稻草还田量为7500kg·hm^-2的红壤稻田系统,建议全年适宜配施N量为185kg·hm^-2。
- 佘冬立谢小立王凯荣陈敏
- 关键词:稻草还田稻田生态系统利用率
- 水肥条件与稻草还田对土壤供氮及水稻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6
- 2007年
- 通过2年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和施肥条件下,稻草还田对土壤供氮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上年晚稻稻草还田提高了来年早稻期间土壤NH4+-N浓度;配施氮肥后,新鲜早稻稻草还田也增加了晚稻期间土壤NH4+-N浓度,但在不施氮肥情况下,淹水灌溉稻草还田处理的土壤NH4+-N浓度要低于移走稻草处理,间歇灌溉下稻草还田处理的土壤NH4+-N浓度仍高于移走稻草处理。(2)稻草还田能促进水稻中后期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及生物量的累积。(3)稻草还田能增加水稻产量,早稻增产幅度为6.85%,晚稻为8.17%;施用氮肥后稻草的增产效应要显著高于不施氮肥,早、晚稻增产分别为9.18%和5.83%。稻草还田主要通过影响有效穗数来影响产量。水稻生长季节、灌溉模式和施肥条件对稻草还田的增产效应存在交互作用,早稻的最佳处理组合为"连续淹灌+稻草还田+配施氮肥",晚稻的最佳处理组合为"间歇灌溉+稻草还田+配施氮肥"。
- 彭英湘王凯荣谢小立唐彬
- 关键词:稻草还田灌溉方式氮肥铵态氮
- 稻草还田的土壤肥力与产量效应研究被引量:28
- 2008年
- 18年稻草还田定位试验和3年田间示范试验研究表明,稻草直接还田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具有显著效果。长期定位试验化肥+稻草还田区水稻产量相对无肥区(CK)增产80.8%,但与等量NPK的纯化肥区差异不显著。示范试验结果表明,短期稻草还田具有显著增产作用,增产率达3.7%~6.8%。氮肥的增产作用显著,建议氮肥和习惯氮肥处理增产率分别为38.8%和47.4%,而氮肥的农学产量效益分别为每公斤纯氮增产谷粒13.7kg和11.7kg,肥料报酬率随施氮量增加而递减。经济效应分析表明,稻草还田配施减量氮肥可降低肥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 佘冬立王凯荣谢小立陈敏林蕴华
- 关键词:稻草还田土壤肥力
- 施N模式与稻草还田对土壤供N量和水稻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1
- 2006年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2a定位试验后不同施N模式和稻草还田对双季稻作系统土壤供N能力和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N肥显著增加土壤NH4^+-N和可矿化N含量,显著提高稻田系统生产力,且随着稻草配合施用,施N效果更加明显。移走稻草情况下N肥增产率为30.3%~31.3%;稻草还田情况下,N2(全年施N量240kg·hm^-2)处理N肥增产率为36.7%,1kg纯N增产谷粒12.1kg.均显著低于N1、N3(全年施N量180kg·hm^-2)处理,后者增产率为40.4%~41.1%,1kg纯N增产谷粒17.7~18.0kg,且N1、N3处理(施N量相同,但各时期施N比例不同)间差异不显著。配施N肥后稻草还田可以提高土壤供N能力,连续处理2a,土壤可矿化N比移走稻草处理提高32.1%~50.0%。稻草还田时适当配施N肥增产效果明显,N1、N3处理下稻草还田增产率分别达8.7%和8.4%,而N2处理下稻草还田的表观增产效果降低,稻草还田增产率仅为5.1%。年稻草还田量为7500kg·hm^-2的红壤稻田系统,年适宜配施N量为180kg·hm^-2各时期施N优化比例为基肥30%,分蘖肥30%,穗肥40%。
- 佘冬立王凯荣谢小立尹春梅
- 关键词:施氮模式稻草还田水稻产量
- 有机物料对酸性红壤铝毒的缓解效应被引量:29
- 2007年
-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不等量稻草对酸性红壤旱耕地铝毒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添加不等量的秸秆碳(C)后,土壤pH值显著提高,土壤交换性铝和吸附态羟基铝的含量则明显降低,土壤有机络合态铝的含量也呈增加趋势。添加铝盐并不影响秸秆碳对降低土壤交换性铝和吸附态羟基铝含量的作用。在本研究中,土壤pH值与土壤交换性铝和土壤吸附态羟基铝均呈显著负相关,方程分别为y=-2193.9x+11545,R2=0.9798**,y=-655.34x+9748,R2=0.7837**。土壤交换性铝和吸附态羟基铝与玉米主根长,地上部磷、钾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是抑制玉米吸收养分的主要限制因素,土壤吸附态羟基铝是次于交换性铝的又一活性较大的铝化合物。
- 吕焕哲王凯荣谢小立王开峰
- 关键词:酸性红壤有机物料交换性铝
- 施用水稻秸秆对酸性红壤铝形态的动态影响被引量:11
- 2006年
-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施用秸秆对酸性红壤pH值和高活性的交换性铝、吸附态羟基铝和有机络合态铝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pH值和各形态铝在前30天内变化较大,而后达到稳定。土壤pH值在前10天内快速提高,之后缓慢下降至第30天渐趋平衡,土壤交换性铝则是先降低,10天后逐渐增加至稳定状态。添加秸秆后,土壤吸附态羟基铝发生复杂的水解和聚合反应,变化不大。有机络合态铝在可溶性有机质和有机酸等小分子化合物的联合作用下,先增加而后降低。由于秸秆作用的时间较短,不能使有机质积累,故有机络合态铝不稳定易于变化,不能起到很好的络合铝的作用。
- 吕焕哲王凯荣谢小立王开锋
- 关键词:稻草秸秆交换性铝红壤
- 土地利用方式与坡位土壤活性铝形态特征分析被引量:23
- 2007年
- 以红壤坡地为材料,研究了地带性恢复林地、农作区、人工林地茶园和桔园等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pH、有机质和铝形态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壤pH、有机质和3种活性铝形态含量差异显著。和恢复区相比,农作区由于大量秸秆和根茬还土,土壤交换性铝的含量显著降低,而土壤吸附态羟基铝和有机络合态铝的含量则不同程度地提高;人工林地茶园和桔园则呈现出土壤交换性铝提高的特征,吸附态羟基铝和有机络合态铝含量下降。下坡位土壤表现为堆积,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交换性铝含量比上坡位减少,吸附态羟基铝和有机络合态铝含量增加,降低了铝的毒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pH值与土壤交换性铝呈显著负相关,y=-97.6x+6009.2(R2=0.7315),与土壤吸附态羟基铝呈显著正相关,y=2810.8x-9293(R2=0.9003);而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交换性铝呈显著负相关,y=-2963x+17616(R2=0.8977),与土壤有机络合态铝呈显著正相关,y=553.4x-4779.1(R2=0.4364)。说明土壤铝形态在坡面上的分异特征是坡面利用类型与地形部位共同作用的结果。
- 吕焕哲王凯荣谢小立
-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