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6756)
- 作品数:6 被引量:154H指数:5
- 相关作者:张晟李崇明杨钢魏世强常剑波更多>>
- 相关机构: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西南农业大学重庆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重庆长寿湖水质富营养化的调查及评价被引量:23
- 2003年
- 以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选择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长寿湖水质的营养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寿湖水质已呈中富营养化状态,有向富营养化发展的潜在趋势.最后,结合该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防止长寿湖水质富营养化的建议.
- 杨钢张晟李崇明张勇郑坚
- 关键词:水质富营养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水质监测水质评价
- 重庆市渝西地区水库富营养化调查及评价被引量:7
- 2004年
- 对重庆市渝西地区14座大中型水库监测结果表明,所有水库水体中总氮、总磷含量高,均已经达到产生富营养化条件的水平。14座水库TP含量范围为0.022~0.598mg/L;TN含量范围为0.520~2.49mg/L;CODMn含量范围为2.60~9.30mg/L;透明度范围为0.65~1.95m;Chla范围为1.59~39.3mg/m3。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推荐使用的评价标准,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富营养化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重度富营养化水库3座、中度富营养化水库6座、轻度富营养化水库3座、中营养水库2座。渝西地区大中型水库的富营养化,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饮用水质量。
- 李先源张晟张可余轶松何元金李新宇吴朝政
- 关键词:水库富营养化
- 三峡库区富营养化评价方法探讨被引量:27
- 2004年
- 三峡水库由河流变为水库后,由于水力及水文条件的改变,增加了水体产生富营养化的可能。水体富营养化是世界范围的现象,国内外对富营养化水体评价方法进行了数10年的研究,取得了部分成果。根据国内外富营养化研究成果,以三峡水库为研究对象,对营养物质负载模型、预测模型和生态学模型进行了比较。营养物质负载模型适用于对氮、磷营养元素负荷的统计计算;预测模型适用于对三峡库区水环境富营养化状况的简便评价;生态学模型综合了湖泊水库富营养化产生的条件及结果,对于富营养化的长期研究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 张晟李崇明魏世强杨灿高群杰王勇
- 关键词:三峡库区富营养化
- 三峡水库藻类“水华”预测被引量:72
- 2007年
- 根据三峡库区江段16条一级支流以及重庆市35座大中型水库的调查资料,分析天然河流与水库两种不同水流条件下,水体叶绿素a浓度与总磷和透明度的关系。结果发现,在水库环境中,水体叶绿素a的浓度与总磷以及与透明度都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在河流条件下则没有明显的关系。由于三峡库区江段大多数支流的营养水平已达到富营养化状况,当三峡水库建成、水流条件发生变化后,在支流河口等水域存在爆发“水华”的风险。为此,我们根据1998年枯水期,在三峡库区长江江段流域面积大于100 km2的40条支流河口实测的总磷浓度,利用所建立的水库环境中总磷与叶绿素a浓度的关系,对三峡成库后在局部水域爆发“水华”的可能性和程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李崇明黄真理张晟常剑波
- 关键词:三峡水库叶绿素A总磷水华
- 重庆市都市圈大中型水库富营养化现状及评价被引量:3
- 2005年
- 对重庆市都市圈6座水库的监测结果表明,所有调查的水库均具备了产生富营养化的条件。各水库Chla值范围为4.62~36.40mg/m3;TP范围为0.012~0.323mg/L;TN范围为0.005~5.94mg/L;SD范围为0.48~1.95m;CODMn范围为1.24~7.03mg/L。3种评价方法的相关性较好,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可作为评价水库富营养化的统一方法。评价结果:5座大中型水库中,达到重度富营养化的1座;轻度富营养化的2座;中营养水平的2座。这表明都市圈内大中型水库的富营养化程度已经相当严重。
- 李静魏世强张晟江帆
- 关键词:富营养化TN营养状态指数法大中型水库都市圈
- 三峡库区受淹土壤污染物释放量的试验研究被引量:31
- 2004年
- 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受淹耕地将遭到江水浸泡,积蓄在耕地上的有机污染物、N、P以及Cu、Cr等微量重金属将通过溶解、交换、扩散而迁移到江水中,增加江水中相应成份的含量。在调查了解三峡库区受淹土壤数量、类型的基础上,选择采集具有代表性的8个耕作土壤作样本,在实验的条件下模拟江水浸泡,求取单位重量的土壤在固—液相平衡状态下释放污染物的负荷量,进而计算三峡库区受淹土壤在江水浸没处于平衡时污染物释放进入水中污染物的量。结果表明,三峡水库受淹耕地污染物释放总量为181540.9t,其中以CODcr,BCOD5为主,二者合计93.78%,这将成为三峡库区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污染源。
- 杨钢
- 关键词:三峡库区污染物释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