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三五”战略科技计划项目(2012ZD007)
- 作品数:25 被引量:523H指数:12
- 相关作者:谢高地闵庆文曹淑艳肖玉张昌顺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三五”战略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承载力概念、内涵与评估模型
- 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始终。生态文明表征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程度,可以作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一种...
- 曹智闵庆文刘某承白艳莹
- 关键词:生态系统承载力生态系统服务
- 文献传递
- 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的生态足迹研究被引量:27
- 2014年
- 生态足迹是追踪和评价人类生活生产方式对自然依赖与影响的有效工具。近年来生态足迹研究向中观产业部门与微观产品扩展,但面临着生态足迹系数匮乏的制约。研究综合运用生命周期理念、物质流分析技术与生态足迹模型,根据2010年中国平均生产效率,核算了近80种农产品离开生产系统时的生态足迹,并采用消费品-土地利用矩阵的形式详细地呈现其生态足迹组分信息。核算得到的农产品生态足迹系数反映了产品生产的生态效率与生态影响,为在个人、家庭、社区、组织、区域等不同尺度上核算人类生产和消费的生态足迹提供了基础参数。
- 曹淑艳谢高地陈文辉郭红
- 关键词:生态足迹农产品生态效率
- 中国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被引量:16
- 2012年
- 研究建立了中国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系统,在区域可持续发展功能评价的基础上,对全国2329个县域单元进行了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共将全国划分为东北、黄淮海、东南临海等10个一级功能区,大兴安岭生态屏障区、辽河平原生态农业区等40个二级功能区,中麓物流集散经济区、北麓森林保育经济区、西南麓草原畜牧经济区等182个三级区,在此基础上,逐一分析和确定了各级功能区的可持续发展功能、资源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明确了其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格局中承担的责任与位置。
- 谢高地曹淑艳冷允法张昌顺盖力强鲁春霞章予舒
-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 成渝经济区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被引量:4
- 2014年
- 土壤侵蚀是成渝经济区内生产性土地流失、养分损失、河道淤塞等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制约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GIS技术和RUSLE模型,对成渝经济区2000、2005和2010年的土壤侵蚀进行了计算,并对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成渝经济区土壤平均侵蚀模数和土壤侵蚀量均呈增加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研究区内微度侵蚀等级占绝对优势,超过全区土地面积的90%,表明总体上该区土壤侵蚀并不严重。但2005和2010年微度以上侵蚀等级的面积比例逐渐上升,表明研究区内由于快速的城镇化,造成了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合理,从而加剧了土壤侵蚀恶化。2000—2010年微度侵蚀转化不明显,而其他土壤侵蚀强度类型的转化较为明显:2000—2005年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和极强烈侵蚀中超过50%转为低等级侵蚀强度类型,而在2005—2010年超过70%;2000—2005年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和极强烈侵蚀中转为高等级侵蚀强度类型的面积比例大约为30%,而在2005—2010年下降至20%,表明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研究区内局部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因此,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科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建立完整的生态补偿机制,维护人与自然环境的供需平衡,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少水土流失。
- 王硕肖玉谢高地张昌顺张彪李娜陈文辉
- 关键词:水土保持RUSLE
- 生态建设工程对鄱阳湖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5年
- 生态建设工程可在很大程度上快速改变区域土地利用/覆被格局。本文以鄱阳湖区域三个典型村落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手段和实地调研获取研究区生态建设工程实施前(2000年)、后(2013年)土地利用信息,在此基础上,结合农户问卷调查,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Lj)、土地利用重要性指数(Ci)、林草植被覆盖度(I)指数等方面,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生态工程建设实施后,鄱阳湖典型村落土地利用程度均呈下降趋势,林草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这对于改善鄱阳湖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生态建设工程对鄱阳湖区域典型村落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差异明显。其中,退田还湖工程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性指数相对较高,对综合土地利用程度和林草植被覆盖度影响最大;"一大四小"工程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性指数也相对较高。单一的"一大四小"工程对土地利用程度和林草植被覆被度的影响较小,但"一大四小"工程与退田还湖工程重合部分使土地利用程度下降,林草植被覆盖度提升。退耕还林工程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性指数相对较低,其对土地利用程度和林草植被覆盖度影响较大。
- 孙传谆甄霖王超杜秉贞胡洁李鹏
- 关键词:农户问卷调查鄱阳湖区域
- 地形对澜沧江源区高寒草甸植物丰富度及其分布格局的影响被引量:32
- 2012年
- 在澜沧江源区进行了大范围的植物群落调查,应用回归拟合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和坡位)对高强度人为干扰和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源区高寒草甸植物物种丰富度及植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55个样地275个1m×1m的小样方中,共出现150种植物,在1m2样方内物种数最多为27种,最少的仅为3种;(2)利用曲线方程进行拟合,物种丰富度分别与海拔和坡度有极显著的相关性,但与坡向和坡位没有显著的关系;(3)CCA第一轴基本上反映了植物群落所处环境的坡度的梯度变化,第二轴基本上反映了坡位的梯度变化,第三轴反映了地形因子的综合作用;(4)按影响程度大小,在高强度人为干扰和全球变化条件下,影响该区域高寒草甸植物种类组成和结构的地形因子从大至小依次为坡度、坡位、海拔和坡向,反映出坡度是影响源区高寒草甸水土条件的主要因子。
- 张昌顺谢高地包维楷陈龙裴厦范娜
- 关键词:高寒草甸物种丰富度地形典范对应分析
- 黄土高原典型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效果实证分析被引量:35
- 2014年
- 为缓解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中国自1999年开始在该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育工程。选取甘肃省会宁县为研究区,基于农户问卷调查、统计资料及相关政府报告,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和满意度指数分析法,对典型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前后土地利用、种植养殖结构、农户经济收入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调查了农牧民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影响的满意度,旨在评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对黄土高原典型区农户生产生活的影响。结果显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会宁县的土地利用结构具有重要影响,有4.48%的耕地转换成草地和林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与此同时,农户问卷调查显示,有0.08 hm2·户-1大于25°坡耕地未实施退耕,表明工程实施需要加强监督并及时巩固退耕成果。工程实施后,会宁县谷物、薯类、豆类和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一定增长,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耕地的投入和耕作集约化程度有所提高。由于耕地面积减少,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会宁县政府通过重点发展地膜玉米产业调整种植业结构,玉米种植面积增加近3倍。过去10多年间,会宁县还修建了大量梯田,这也有利于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另外,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会宁县家畜养殖数量有一定增长,但由于自然环境限制和饲草来源不足等原因,养殖规模维持在较低水平。由于连年旱灾导致种植业风险增大,农户环保意识增强,打工收入高等原因,较多农户选择外出打工,使打工收入成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占总收入的62.69%。农户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的9个方面较为满意,但在就业和收入方面满意度较低,满意度分别为-0.1和-0.2。本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典型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进一步实施和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 王超甄霖杜秉贞孙传谆
-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种养结构农户满意度黄土高原
- 北京城市绿地的蒸腾降温功能及其经济价值评估被引量:60
- 2012年
- 尽管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城市绿地具有明显降温作用,但是从生态经济学角度定量评估城市绿地降温功能及其价值的研究不多。以夏季高温热害显著的北京建成区为研究区,在前人多项绿地降温功能实测结果基础上,利用第七次园林绿地资源调查数据,定量评估了城市绿地夏季蒸腾降温的功能及其价值。结果表明:北京建成区6.1万hm2绿地每年夏季蒸腾吸热可达4.61×1015J,平均每公顷绿地每天吸热8.4×108J,相当于10台1000瓦空调的降温作用。参照居民用电价格,建成区绿地夏季降温价值为6.4亿元,单位绿地降温价值约1.05元/m2。此外,不同绿地类型和区县绿地的降温功能差异较大,主要受绿地面积和组成结构的影响。
- 张彪高吉喜谢高地王艳萍
- 关键词:城市绿地价值评估
- 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一种典型的农业生态文明模式被引量:6
- 2013年
- 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我国西南山地生态农业的典型代表。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以森林-村落-梯田-水系“四素同构”为核心的的农业生态系统为载体的包括农耕技术、传统牛态知识和民俗文化等在内的哈尼文化。党的“十八大”以后,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笔者从哈尼梯田的文化、产业和环境三个方面闸述了哈尼梯田是一种典型的农村生态文明模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 闵庆文曹智袁正
- 关键词:农业生态系统哈尼梯田稻作民俗文化生态农业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承载力:概念、内涵与评估模型及应用被引量:78
- 2015年
- 生态承载力是生态学研究的难点之一,是较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等更为复杂和综合的概念。论文在分析当前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以"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人口和经济(承载力)"为研究主线的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承载力(Ecosystem-Servicesbase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ESECC)的定义,即某个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及其空间格局决定的生态系统服务所能支撑的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并构建ESECC评估模型:将所有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服务纳入评估模型,把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看作"黑箱",针对每种生态系统服务分别评估其承载力,并根据"短板效应"取最小值作为区域生态承载力。最后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核心保护区之一云南省红河县为例对ESECC评估模型进行案例研究。
- 曹智闵庆文刘某承白艳莹
- 关键词:生态承载力生态系统服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