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4141) 作品数:11 被引量:48 H指数:4 相关作者: 汪周华 郭平 李赟 张广东 杨火海 更多>> 相关机构: 西南石油大学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成都理工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留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天文地球 理学 更多>>
页岩气开发利用及其前景分析 被引量:8 2014年 美国页岩气规模化、商业化生产的巨大成功使页岩气的开发利用问题成为世界能源研究的热点。在对页岩气气藏和开发特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全球页岩气资源量、美国页岩气产消量,以及当前国外页岩气的开发利用情况,并从科研单位、政府机构、企业单位及国际合作4个方面归纳了我国在页岩气领域的工作开展情况,对我国页岩气的产业化开发提出了若干建议,如注重技术攻关、人才储备、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序竞争、完善天然气价格市场机制等,以供决策者参考。 刘成均 郭平 蒙春 徐云林 刘德磊关键词:页岩气 考虑过剩吸附量修正的页岩气超临界吸附模型 被引量:2 2016年 页岩储层的温度、压力高于气体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气体在页岩上的吸附属于超临界吸附。针对常规吸附模型(R-L、LRC、E-L、E-F)计算得到的绝对吸附量,不能更精确的表征等温吸附实验得到的过剩吸附量问题,引入过剩吸附量对常规多组分吸附模型进行修正。采用非线性拟合的方法得到拟合参数,利用相对误差分析常规吸附模型和超临界吸附模型的拟合效果,研究超临界吸附模型描述页岩气吸附规律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各个修正后的吸附模型拟合效果均优于修正前。修正的R-L吸附模型和修正的E-L吸附模型能较好用于描述两组分的超临界吸附特征;修正的E-L吸附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页岩气的超临界吸附特征。此次研究为准确、快速预测页岩气藏超临界吸附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汪周华 李赟 郭平 孟伟杰 刘煌关键词:页岩气 CH4/H2O/CO2在β-SiO2(100)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3 2019年 多孔介质中的吸附直接影响页岩气赋存、运移.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从量子力学角度研究CH4/H2O/CO2在页岩储层主体矿物成分SiO2上的吸附构型和吸附特性,计算并分析了吸附能与态密度等特征.研究表明:CH4、H2O和CO2在β-SiO2(100)面的吸附能分布在-0.2 eV^-0.1eV区间内,为物理吸附;最小吸附能大小依次为:CH4>H2O>CO2,即,CO2的吸附能力最强,H2O次之,CH4最弱;各吸附质处于吸附能最大与最小时的键长键角变化均小于1%,最大吸附能对应的吸附质键长键角变化率均大于吸附能最小时的,吸附质的物理结构变化微弱表明其所受作用力微弱;基底处于最稳定吸附位时态密度基本重合,表明各吸附质与β-SiO2表面相互作用相似且差异较小;CH4、H2O、CO2的态密度均出现不同程度偏移,且CO2在能量更低的区域具有态密度分布,更易优先吸附. 赵建飞 汪周华 郭平 罗强关键词:第一性原理 CH4 H2O CO2 基于DFT理论研究CH4在β-SiO2(100)中的微观吸附机理 多孔介质中吸附直接影响致密油气流体赋存、运移,文章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从量子力学角度研究CH4在致密砂岩储层主体矿物成分SiO2上的吸附构型和吸附特性,计算并分析了吸附能、电荷布局、差分电荷图、能带结构与态密度等特征。研究表... 汪周华; 赵建飞; 罗强; 潘意坤; 李赟;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 CH4 文献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陆相页岩吸附规律研究 被引量:6 2017年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陆相页岩的吸附能力,选取粒度为0.28~0.18mm(60~80目)的页岩样品,运用吸附等温测试实验研究了温度、压力、有机碳含量、含水饱和度对页岩吸附规律的影响,对比研究了不同气体在页岩上的吸附能力;运用Langmuir吸附模型拟合实验结果,探索了不同影响因素与拟合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吸附量随压力、有机碳含量的增加逐渐升高;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含水的情况下,气体的吸附量减小;不同气体的吸附能力大小依次为:CO2>CH4>N2。Langmuir吸附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测试压力范围内气体的吸附规律,根据拟合参数与温度、有机碳含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对Langmuir吸附模型进行了修正,预测出了不同深度、不同有机碳含量下的页岩气吸附量,验证了页岩气在高压下的"负吸附"现象。 郭平 张伟 李赟 汪周华 田凯凯关键词:页岩气藏 页岩气 召10区块开发井网优化及加密调整分析 被引量:3 2017年 召10区块原设计井网密度较小,并且由于滚动开发及集中建产,目前井网分布极不均衡。为提高区块开发效果,在新的地质及动态特征认识基础上,采用气藏工程、数值模拟、经济评价等多种方法对原有井网方案进行优化调整。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未布井区域,直井井网密度可调整为3.33口/km^2,相应井排距为500 m×600 m;在目前600 m×800 m井网模式下直接进行规则加密虽可一定程度提高气藏采收率,但经济不可行。直井垂向储量动用具有优势,水平井平面储量动用程度更高,并且水平井可有效提高单井产量,因此区块最终可采用直井+水平井混合井网,此井网可使区块采收率提高到46.9%。 郭平 顾蒙 彭松 孙振 成育红 汪周华关键词:开发井网 井网优化 采收率 苏里格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碳酸盐岩气藏气体单相渗流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15年 针对碳酸盐岩气藏含水条件下的渗流机理与常规气藏相比表现出的不同的非线性渗流特征问题,以X气藏4块全直径岩心为研究对像,以渗流理论为基础,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开展渗流机理实验测试及分析,掌握碳酸盐岩气藏的非线性渗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岩含水气藏气体渗流普遍存在4种渗流特征:阈压效应、滑脱效应、达西渗流和高速非达西渗流;随岩心含水饱和度增加,气体渗流表现出阈压效应增强、滑脱效应减弱、高速非达西流效应增强的特点。 郑鑫平 郭平 汪周华 汪强关键词:碳酸盐岩气藏 非线性渗流 含水饱和度 CO_2分子置换法开采页岩气实验 被引量:8 2015年 从CO2置换页岩气吸附气开采机理入手,通过页岩等温吸附、直接降压解析、注CO2置换解析实验评价方法,探讨利用CO2分子置换页岩气吸附气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富县页岩注CO2置换法开采页岩气比直接降压开采的采收率提高了7.66%,地层压力衰竭到6.559 MPa时,注CO2效果最好,最佳的CO2注入量为0.22倍的孔隙体积。注CO2分子置换法开采页岩气是可行的,不仅能提高页岩气的采收率,而且可以缩短开采周期。 张广东 周文 吉尚策 刘建仪 张键 杨火海关键词:页岩气 置换法 二氧化碳 页岩气新型“井工厂”开发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3 2015年 新型"井工厂"开发技术的运用使北美页岩气藏勘探开发获得巨大成功,拓宽了天然气勘探开发空间。它能降低工程成本、提高资源与设备利用率、缩短建井周期、大幅度提高作业效率。基于国内外文献调研及实地考察,介绍了"井工厂"技术的研究现状,详细阐述了该技术的概念及特点,总结了页岩气"井工厂"开发关键技术,分析了国内外"井工厂"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对国内"井工厂"实际应用情况做对比分析。并指出,我国目前处于探索试验阶段,钻井、完井及压裂技术等还不能完全满足"井工厂"作业要求,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井工厂"模式。因此,建议树立全过程"降本增效"理念,借鉴吸收苏里格模式及海洋平台丛式钻井理念,制定页岩气"井工厂"作业的健康安全准则与环境污染评估体系,大力研究与发展"井工厂"配套智能化设备及技术,以期对页岩气及其他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汪周华 钟世超 汪轰静关键词:页岩气 水平井 压裂 降本增效 致密砂岩气藏渗流特征及转化临界条件研究 被引量:3 2015年 我国大多数致密砂岩气藏具有高含水饱和度特点,导致其渗流机理与常规气藏比较表现出不同的非线性渗流特征。掌握低渗致密高含水砂岩气藏渗流特征及定量确定不同非线性渗流特征相互转化临界条件对于指导该类气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某低渗致密砂岩气藏为研究目标,通过建立定量化渗流机理实验测试技术及渗流机理诊断分析技术,采用实际储层岩样开展79样次渗流机理实验测试及分析,通过对实验测试结果分析建立不同渗流特征相互转化临界条件。研究表明,不同的岩样条件下,气体渗流表现出不同的渗流特征;低渗高含水砂岩气藏普遍存在四种渗流特征:阈压效应、滑脱效应、达西渗流及高速非达西渗流特征;当气相有效渗透率小于0.02 m D、有效气相孔隙度小于6.5%储层,存在明显阈压效应;不同渗流效应相互转化临界条件不仅与储层物性有关,更重要的是受储层含水饱和度的影响。 郑鑫平 汪周华 杨洋 王群超 邱蜀峰关键词:低渗气藏 渗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