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C06B05) 作品数:19 被引量:253 H指数:8 相关作者: 王兵 任宏洋 李永涛 夏宏 袁建梅 更多>> 相关机构: 西南石油大学 中国石油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化学工程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更多>>
高含硫气田水控制氧化脱硫模拟实验及去除动力学 被引量:3 2015年 以HS^-为主要被氧化对象,以空气为氧化介质,对高含硫气田水进行控制氧化使单质硫为主要产物,考察了不同工艺参数对硫去除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硫去除以及单质硫生成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合理控制氧化对象和反应条件,是基于单质硫回收为目标的含硫废水处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可避免高价态硫产生。最佳条件(水样pH稳定在7、高分子络合物催化剂C加量50 mg/L、空气流量150L/h)时除硫效率可达92.13%,单质硫的收率为16.45%;硫化物去除动力学过程可用一级动力学方程ln[S^(2-)]=6.186-0.019t描述,相关系数R^2为0.972,表现反应速率常数为0.317×10^(-3)S^(-1);单质硫生成过程动力学方程为[S]=22.95lm+23.51,及时分离新生态硫以及抑制S_2O_3^(2-)产生是获取更高单质硫收率的必要手段。 李永涛 肖建英 王兵 刘光全 张颖 林奇 王丹关键词:气田水 动力学 单质硫 一种基于高吸油树脂与聚丙烯复合吸油材料 被引量:10 2015年 通过悬浮聚合反应,制备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苯乙烯3种单体的三元高吸油树脂材料.分析单体配比、分散剂含量、聚合温度等因素对共聚物高吸油树脂吸油性能、产率、结构与外观的影响.按照一定的混合比例,将制备的高吸油树脂与聚丙烯颗粒进行复合熔喷,制备基于甲基丙烯酸酯高吸油树脂与聚丙烯材料的吸油材料.采用基于甲基丙烯酸酯高吸油树脂材料与聚丙烯的复合吸油材料,具有吸油倍率较高、保油率好、吸水率低等特点,适用于吸附水面溢油. 李峰 张超 栾国华 裴玉起 储胜利关键词:水面溢油 高吸油树脂 吸油材料 甲基丙烯酸酯 聚丙烯 炼油乙烯碱渣处理技术比选研究 2014年 针对炼油碱渣综合治理难题,对目前国内外工业应用比较广泛的湿式氧化法和生化法处理技术进行了比选研究,提出了选取治理工艺要点,为石化企业选择碱渣处理工艺技术提供参考。 刘晓辉 许毓 王蓉沙 穆丽丽关键词:炼油碱渣 湿式氧化 生化处理 含硫废水受控氧化及单质硫团聚过程研究 被引量:2 2016年 采用过氧化氢在常温常压下对模拟含硫废水进行受控氧化,探讨了受控氧化过程对单质硫收率的影响,并对氧化过程中固相产物的形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过氧化氢投加量为9 m L·L-1、初始p H为6、反应时间为10min条件下,将反应体系氧化还原电位(ORP)控制在(30±5)m V时能较好实现含硫废水的受控氧化,此时单质硫收率达76.35%,当体系ORP由(-50±5)m V升高至(50±5)m V时,副产物S2O2-3收率显著下降,由26.54%下降至5.32%.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氧化过程中的固相产物主要为正交晶系斜方硫;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液相中的单质硫由多个极小的颗粒聚集而成,其粒径由纳米级逐渐增大至微米级.同时,通过向反应体系中加入分散剂证明了单质硫颗粒增大的主要原因是颗粒间发生了团聚. 王兵 陈丹丹 李永涛 任宏洋 王丹 林奇关键词:含硫废水 单质硫 含油污泥薄层干燥特性及动力学模型分析 被引量:7 2013年 采用薄层干燥方式进行含油污泥热干燥的研究,引入薄层干燥模型对含油污泥干燥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Midilli模型比其他模型更适合含油污泥的薄层干燥分析。应用Fick扩散模型,得到80~140℃条件下含油污泥干燥的有效扩散系数变化范围为1.08×10-10~4.22×10-10 m2/s,其值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根据Arrhenius经验公式建立温度与扩散系数的关系,得到含油污泥干燥时水分扩散的活化能为27.26kJ/mol。 王静静 王万福 于显水 刘鹏 岳勇关键词:含油污泥 薄层干燥 动力学模型 有效扩散系数 活化能 电压波形对三维电极法降解苯酚的影响 被引量:3 2015年 研究了三维电极在不同电压波形下处理苯酚废水的电能消耗、降解历程以及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其他处理条件相同时,方波脉冲电压的降解效率比直流电压平均高出10%.随着苯酚去除率从30%增加到90%,方波脉冲电压节省的电能从0.09 k W·h·kg-1苯酚升高到1.54 k W·h·kg-1苯酚.与常规直流电压相比,脉冲电压对粒子电极复极化程度更高,粒子端电压和工作电流都随粒子间距的增大而增大.采用气质联用仪分析,方波脉冲电压能将苯酚降解为丙二酸、丁烯酸等分子量更小的有机物,降解更为彻底.电解处理苯酚废水最佳条件为:方波槽电压15 V、占空比30%、频率2 k Hz、处理时间50 min,此时苯酚最大去除率为89%. 王兵 王波 任宏洋 罗东宁关键词:三维电极 苯酚废水 电压波形 占空比 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014年 针对大型海水淡化工程设计关键技术,依托1 t·d-1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实验平台,考察了装置运行性能的稳定性,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海水进料量及首效蒸汽温度对造水比、浓缩比和产品水质等关键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范围内,随着首效蒸汽温度提高,海水的浓缩比先减小后增加,而首效温度对造水比的影响较小;在一定首效温度下,浓缩比随着海水进料量的增大而减小,而造水比随海水进料量的增大而增大。在实验范围内,产品水的固体总溶解浓度均低于5 ppm。小型海水淡化平台关键技术的实验研究为低温多效海水淡化系统在扩大化中的设计优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马学虎 兰忠 温荣福 彭本利 徐威 朱霞 阎雪峰 江红 王永长 闫萍关键词:海水淡化 高盐废水的形成及其处理技术进展 被引量:91 2014年 近年来,随着生化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耐盐嗜盐菌的成功分离、培养、驯化使得采用生化方法处理浓盐废水成为可能。然而,不难看出,由于耐盐嗜盐菌的环境适应性有一定限度,仍然有大量的浓盐废水面临有效处理的难题。只有将浓盐废水中的COD去除,同时将浓盐水的可溶性盐类物质分离处理,才是浓盐废水的最终处置目标,才能更多地回收利用水资源。本文阐述了化工生产中高盐废水的来源及其形成机制,并着重分析了化工废水处理过程中浓盐废水的形成。浓盐废水经多效蒸发、膜蒸馏等工艺处理后,将产生高盐废水。高盐废水可以采用焚烧工艺、蒸发浓缩-冷结晶工艺技术进行盐类物质的分离处理。基于高盐废水中可溶性盐对温度不敏感的情况,提出了蒸发-热结晶的工艺技术。该工艺可以用来处理所有高盐废水,基本实现了高盐废水中可溶性盐类的全部分离,解决了其他工艺技术分离高盐废水中盐类物质效率低的问题。 李柄缘 刘光全 王莹 张晓飞 刘鹏 任雯 雍兴跃关键词:高盐废水 脱盐 非均相催化臭氧化降解水中苯酚动力学 被引量:6 2016年 在常温常压下对MgO催化臭氧化降解苯酚的动力学进行了详细研究,考察了MgO加量、臭氧投加量、pH值、苯酚初始浓度和反应温度对催化臭氧化降解苯酚废水的反应速率常数k的影响,分析了多相催化臭氧化的反应活化能,构建了反应动力模型。结果表明,臭氧对苯酚的催化降解遵循表观拟一级反应动力学,且反应速率常数k随着MgO加量(20~80 mg·L^(-1))的增加而增大,在MgO加量为40 mg·L^(-1)时达到0.185 7 min^(-1);随着臭氧加量(0.54~5.5 mg·min^(-1))的增加,k从0.030 49 min^(-1)增大到0.217 77 min^(-1);随着溶液初始pH(1.7~10.15)的升高,k从0.087 75 min^(-1)增加到0.205 49 min^(-1);随着初始苯酚浓度(50~400 mg·L^(-1))的增加,k从0.253 68 min^(-1)降低到0.036 82 min^(-1);随着反应温度(10~50℃)的增加,k从0.120 62 min^(-1)增加到0.466 46 min^(-1)。证明了催化臭氧化降解苯酚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与催化剂加量、臭氧加量、pH和反应温度成正相关,与苯酚初始浓度则成负相关。反应活化能较低(Ea=2.616 7×104J·mol^(-1)),并且动力学模型计算数值与实际数据吻合良好(平均相对误差为8.9%)。 王兵 刘璞真 任宏洋 张悦 李永涛关键词:催化臭氧化 苯酚 动力学 羟基自由基 复合混凝剂(PFC-PDMDAAC)混凝性能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8 2016年 以聚合氯化铁(PFC)和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为原料制备PFC-PDMDAAC无机-有机复合混凝剂。考察PDMDAAC/Fe质量比(P)及PDMDAAC分子质量分别对混凝剂电荷特性与Fe(Ⅲ)形态分布的影响,并优选复合混凝剂应用于石油开发中钻井废水的处理。结果表明,复合混凝剂Zeta电位随复合质量比(P)及PDMDAAC分子质量增加而增大。随着P增加复合混凝剂中Feb含量增大,当PDMDAAC分子质量为400 000~500 000时,混凝剂中铁的有效形态含量最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复合质量比及有机物分子质量均能提高混凝效率。在优选混凝剂应用处理油田钻井废水实验中,质量比(P)大且PDMDAAC分子质量高的编号为f的复合混凝剂表现出较优的混凝效能,这与混凝性能研究结果相一致。应用响应曲面法优化编号为f的混凝剂处理油田钻井废水混凝条件的结果为,投加量1 679.73 mg/L,p H=9.7。在最优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COD去除率达71.190%,TOC去除率达77.527%,与工业级PAC、PFC处理油田钻井废水效果相比优势较明显。 任宏洋 何敏 王兵 张聪关键词:复合混凝剂 ZETA电位 响应曲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