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044102)

作品数:8 被引量:320H指数:8
相关作者:张世民俞光荣徐达传袁锋李海丰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皮瓣
  • 4篇远端
  • 4篇远端蒂
  • 4篇外科
  • 4篇筋膜
  • 3篇血管皮瓣
  • 3篇营养血管
  • 3篇营养血管皮瓣
  • 3篇神经营养
  • 3篇神经营养血管
  • 3篇神经营养血管...
  • 3篇腓肠
  • 2篇岛状
  • 2篇岛状皮瓣
  • 2篇蒂皮瓣
  • 2篇远端蒂皮瓣
  • 2篇支皮瓣
  • 2篇逆行
  • 2篇逆行岛状
  • 2篇逆行岛状皮瓣

机构

  • 8篇同济大学附属...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南京军区福州...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8篇张世民
  • 7篇俞光荣
  • 3篇徐达传
  • 3篇袁锋
  • 2篇李海丰
  • 2篇张峰
  • 2篇王栋
  • 1篇侯春林
  • 1篇周家钤
  • 1篇李继峰
  • 1篇王欣
  • 1篇张凯
  • 1篇张发惠
  • 1篇李双

传媒

  • 6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 4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复(组)合皮瓣的分类、供区及临床应用被引量:26
2005年
张世民徐达传俞光荣张峰
关键词:组合皮瓣供区组织瓣移植组织缺损血管蒂体腔内
外踝后穿支皮瓣被引量:49
2005年
目的:介绍外踝后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基础与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观察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终末支发出的筋膜皮肤穿支情况。临床切取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足踝创伤缺损3例。结果:外踝后间隙长约4cm,前界为外踝及腓骨长短肌腱,后方为跟腱,表面为深筋膜覆盖,间隙内充满疏松脂肪组织。在外踝后间隙内走行的腓动脉终末支及其延续的跟外侧动脉,共发出2~3条皮肤穿支血管,口径0.1~0.8mm。一般0.5mm以上的穿支血管总能找到1条。外踝后间隙内的穿支血管与上方的腓动脉最远侧肌间隔穿支血管间,遵循“压力平衡规律”,穿支血管的“口径和间距”互补代偿,以保证该区域血供的稳定。临床上设计切取以外踝后穿支血管为蒂的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旋转轴点在外踝尖上1~2cm,面积10~14cm×4~6cm,修复3例足踝创面,皮瓣完全成活。结论:外踝后穿支皮瓣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旋转轴点下移,更适合修复足踝远侧的创面,且减少对小腿供区的损害。
张世民徐达传张发惠袁锋李海丰俞光荣
关键词:腓动脉穿支皮瓣远端蒂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的血管解剖与临床应用被引量:39
2005年
目的:介绍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的血管解剖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6个小腿灌注标本,重点观察腓肠神经血管轴与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和肌皮穿支之间的交通吻合。结果:在腓肠神经穿出深筋膜前(筋膜下段),腓肠神经血管轴与两侧的腓肠肌肌支间各有2~4个吻合。在穿出深筋膜后(筋膜上段),与两侧的腓肠肌肌皮穿支间各有2~3个吻合。在腓肠肌腱腹交界(约为小腿中点)的近侧2~4cm内,恒定有1~3支肌皮穿支血管与腓肠神经血管轴相交通。据此,临床上设计切取以腓动脉最远侧肌间隔穿支血管供血的腓肠神经筋膜蒂腓肠肌皮瓣,修复3例伴有死腔和骨髓炎感染的小腿下1/3段和足踝创面,筋膜皮瓣面积10~12cm×5~6cm,其深层的肌肉6~8cm×4~6cm,皮瓣完全成活。结论: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肌皮瓣,血供可靠,转移方便,是修复小腿下段和足踝部伴有死腔或骨髓炎创面的好方法。
张世民张凯李海丰袁锋俞光荣
关键词:腓肠肌肌皮瓣筋膜皮瓣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的发展与临床应用进展被引量:117
2006年
张世民徐达传俞光荣侯春林
关键词:穿支皮瓣整形外科显微外科外科临床深筋膜
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08年
逆行岛状皮瓣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1976年,Bostwick描述以颞浅血管为蒂,形成逆行岛状筋膜瓣用于头面部创面的修复。王炜、鲁开化(1982)和Stock(1983)又分别报道将桡动脉游离皮瓣(中国皮瓣)改为带远端血管蒂移位,形成逆行岛状皮瓣,用于修复手部创面和进行拇指再造。之后的20余年间,10余种带知名血管蒂的逆行岛状皮瓣被开发出来,主要用于修复肢体远端损伤。该类皮瓣采用逆行血流的方式,能在不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血管的前提下,将近侧供区组织带蒂转移至远侧受区,手术简单且一期完成,这对修复容易受伤而又缺乏远侧组织、不能应用近端蒂皮瓣的腕踝和手足肢端等部位,极具临床价值。本文对逆行岛状皮瓣的研究进展情况加以综述。
王栋李双张世民
关键词:逆行岛状皮瓣逆行岛状筋膜瓣显微外科技术面部创面游离皮瓣
逆行岛状皮瓣“迷宫”静脉回流途径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以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为模型,探讨逆行岛状皮瓣中"迷宫"静脉回流途径的作用。方法:在兔后肢内侧设计切取隐动静脉逆行岛状皮瓣(面积3cm×3cm,蒂长4cm,蒂部含1cm宽筋膜),每组10个皮瓣,进行同体对照。对照组:血管蒂部不做处理,即保留"瓣膜失效"和"迷宫"两种回流途径;实验组:于血管蒂正中位置结扎两伴行静脉干,即阻断"瓣膜失效"途径。放松止血带后,连续测定1h内大隐静脉压力。术后1周测定皮瓣成活率。动物处死后蒂部组织学观察。结果:(1)测定10、20、30、40、50、60min的大隐静脉压平均值,对照组为:29.24、29.01、27.24、25.67、24.98、24.84mmHg;实验组为:37.16、36.70、37.07、36.82、35.33、37.56mmHg。在各个时间点,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术后1周两组皮瓣平均成活率比较,对照组为(97.09±3.12)%>实验组为(87.51±13.74)%(t=2.26,P<0.05)。(3)两组皮瓣蒂部均有散在分布的扩张小静脉,实验组要多于对照组。结论:(1)"迷宫"途径较"瓣膜失效"途径更难于实现静脉逆流。(2)逆行岛状皮瓣的静脉回流以"瓣膜失效"途径为主要方式,"迷宫"途径起辅助作用。
王栋张世民王欣李继峰俞光荣
关键词:外科皮瓣逆行岛状皮瓣静脉回流
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的临床演变与应用被引量:41
2005年
目的 总结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修复小腿下 1/ 3和足踝创面的经验 ,探讨提高其成活质量的方法。方法 自 1994 - 2 0 0 4年共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2 3例 ,蒂部均包含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和深浅筋膜 ,宽度 3~ 5cm。旋转轴点为腓动脉外踝后上方 (5cm)的最远侧肌间隔穿支。皮瓣面积 17cm× 6cm~ 30cm× 10cm。皮瓣类型 :腓肠神经筋膜蒂岛状皮瓣 3例 ,水滴样岛状皮瓣 3例 ,带皮桥的岛状皮瓣 6例 ,筋膜皮下组织瓣翻转移位2例 ,穿支血管蒂岛状皮瓣 7例 ,穿支血管蒂岛状皮瓣携带长段腓肠神经 (2 7cm)修复胫神经缺损 1例 ,岛状皮瓣携带扩大的筋膜皮下瓣 1例 ,岛状皮瓣携带腓肠肌肉 1例。 13例将皮瓣中腓肠神经与受区皮神经吻合。在小隐静脉有充盈怒张的 15例皮瓣 ,于蒂部远端将小隐静脉结扎。结果 皮瓣转移后血液循环良好 ,但在创口渗血停止后 (术后 4 8小时 ) ,皮瓣多有肿胀 ,8例未在蒂部远端结扎小隐静脉者均出现张力水泡。结扎的 15例 ,皮瓣肿胀减轻 ,3例发生张力水泡。本组 2 3例皮瓣均完全成活。皮瓣供受区无重要并发症 ,5例有轻微并发症 (2 1.7% ) ,包括皮瓣伤口部分裂开 (2例 )、皮瓣表皮坏死脱落 (2例 )、供区植皮愈合不良 (1例 )等。 17例随访 6月~ 5年 ,供区无痛性神经瘤发生。
张世民俞光荣袁锋周家钤张峰
关键词: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远端蒂皮瓣筋膜皮瓣腓肠神经筋膜皮瓣腓肠神经小隐静脉
远端蒂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指腹创伤缺损被引量:46
2006年
目的介绍应用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指腹创伤缺损的临床经验,并探讨改善静脉回流的方法。方法自2004年3月至2005年10月,共急诊应用远端蒂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指腹创面大于2 cm者18例。旋转轴点在近侧指间关节(PIP)平面以近0.5 cm,皮瓣面积2 cm×2 cm~3 cm×4 cm,皮神经筋膜蒂长2~3 cm。均将指背皮神经与指固有神经吻接,并在旋转点远侧1 cm处结扎指背浅静脉。结果术后皮瓣均有不同程度的静脉淤血肿胀,8例皮瓣出现张力水泡。13例随访超过6个月,皮瓣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指腹创伤缺损,方法简单,成活可靠。在蒂部远侧结扎指背浅静脉干阻断倒灌和在末端旷置敞开,均能改善静脉回流,减轻皮瓣肿胀。
张世民王保山曹艳高树林李玉坤俞光荣
关键词:指腹指背皮神经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