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0646620016)
- 作品数:6 被引量:14H指数:3
- 相关作者:陈鹏姬生栋袁召王加传王知丰更多>>
- 相关机构: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水稻亲本过氧化物酶差异表达及遗传效应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采用复性电泳技术,初步分析了水稻亲本间苗期和孕穗期叶片中过氧化物酶的表达情况和遗传效应,结果表明:苗期和孕穗期水稻亲本间过氧化物酶种类和活性存在一定差异,孕穗期POD酶谱变化明显;苗期检到一条97.4 kD杂交酶带;苗期和孕穗期检到多条互补酶带;亲本间过氧化物酶某些共同酶带的活性在子代表现出累加效应。
- 王书玉薛应征陈菊霞刘贺梅孙建权陈鹏姬生栋
- 关键词:水稻过氧化物酶
- T5代水稻变异株系的AFLP分析和特异片段序列分析被引量:7
- 2009年
- 以香稻1号为材料,对64对PstⅠ-MseⅠ选扩引物进行筛选,确定19对引物能扩增出适量且清晰的条带。以19对引物对具有不同表型性状的4种T5代变异株系及其对照进行AFLP分析,结果表明,变异株系基因组较香稻1号发生了明显变化。回收克隆了变异株06-5-114-11-2的p38-114特异片段和06-5-108-11-3的p82-108特异片段,并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序列比对,结果显示,p38-114片段与序号为NM_001074855.1的mRNA序列相似性为99%,p82-108片段与序号为NM_001061652.1的mRNA序列相似性为100%。
- 姬生栋陈鹏焦浈祝红燕王加传袁召岳春晖王知丰秦广雍
- 关键词:水稻变异株系AFLP特异片段
- 水稻豫粳8号蛋白水解酶复性电泳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采用复性电泳(SDS-G-PAGE)技术,分析了豫粳8号、亲本苗期和孕穗期叶片中蛋白水解酶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①185kD蛋白水解酶是母本遗传给子代的一条重要酶带,它可能与母本遗传给子代的某种性状有关。②74kD蛋白水解酶在苗期和孕穗期pH4.5、pH7.0和pH8.5时亲本间均检到,它是水稻的一种保守蛋白水解酶。③孕穗期蛋白水解酶活性显著高于苗期、酶带种类多于苗期。④子代一些蛋白水解酶条带的活性介于父母本之间,与某些介于亲本之间的性状遗传类似。⑤检出108kD蛋白水解酶是一种中性和酸性酶;123kD蛋白水解酶苗期时仅pH8.5条件下检到,孕穗期在pH7.0和pH8.5时均检到。这一结果说明用复性电泳技术研究水稻蛋白水解酶,可以发现新的具有蛋白水解酶功能的蛋白,为从分子水平揭示亲本间遗传机理提供重要数据。
- 王书玉姬生栋陈鹏薛应征王加传冯留锁袁召岳春辉
- 关键词:水稻蛋白水解酶
- 离子束介导玉米DNA的水稻变异后代AFLP分析被引量:9
- 2009年
- 利用离子束介导法将玉米(郑单14)DNA片段转入水稻豫粳6号,经过5年的筛选得到了基本稳定遗传的水稻变异株系。本研究通过对64对AFLP选扩引物的筛选,优选出了18对选扩引物,它们能同时在2个变异株系中扩增出大量的DNA指纹条带,并且同时能扩增出差异带及"目的带"。用AFLP分子标记初步分析了2个变异株系与对照间的差异,变异株系中出现了新带、缺失带和"目的带"等几种情况,这些DNA水平上的差异,表明离子束介导玉米DNA育成的水稻材料可能已经插入了玉米的DNA。
- 姬生栋陈鹏王加传袁召岳春辉王知丰
- 关键词:水稻AFLP玉米DNA
- 玉米亲本间蛋白水解酶差异表达分析初探被引量:1
- 2009年
- 采用复性电泳技术,研究了杂交玉米洛玉23与亲本间蛋白水解酶在pH4.5、7.0、8.5条件下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①杂交F1代和双亲在蛋白水解酶的种类和酶活上差异显著,比双亲多检测到15、16、18、19、26、31、54、73、113kD9条新酶带。②45kD酶带在玉米的叶片和叶鞘中均检测到,40kD酶带仅在叶片中检测到,可能是跟叶片的发育调控和叶片中众多功能的调控有关。40kD和45kD酶带在酸性、中性、碱性条件下均检测到,以pH8.5时表达最强。③杂交F1代叶片中的蛋白水解酶在不同pH下酶带表达存在差异,pH7.0比pH4.5多检测到16、18、19、31、73kD5条新酶带;pH8.5比pH7.0多检测到15、54、218kD3条酶带,pH8.5新出现的3条酶带很可能是位于叶绿体或细胞质内的碱性蛋白水解酶,可能参与Rubisco酶的调控。
- 姬生栋陈鹏可巧艳薛华政王加传袁召岳春辉王知丰
- 关键词:玉米蛋白水解酶
- 玉米F_1代与亲本间的过氧化物酶复性电泳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采用复性电泳技术,研究了洛玉23 F1代与亲本间在苗期的叶、叶鞘、种胚和根系等器官的过氧化物酶(POD)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在F1代苗期的叶、叶鞘、种胚和根系等不同器官中均检测到了来自母本和父本的POD互补酶带,这些遗传自双亲的互补酶带可能与F1的杂交优势有关;各器官POD酶谱存在一定差异,总酶活依次为:根系>叶片>叶鞘>胚乳;在胚乳中检测到的部分共有酶带以F1代中的活性最强,说明某些酶带在遗传给后代时其活性可能还存在累加效应。
- 姬生栋薛华政范红军陈鹏王加传袁召岳春晖王知丰
- 关键词:玉米过氧化物酶